“哀莫大于心死”,是一句常见的古语。现在的人看到“哀莫大于心死”,大都以为,这是指一个人遭遇了极端悲惨的事,以至于前路无望、看破红尘、万念俱灰,对于人生只剩下自寻短见的绝望念头了。但其实,“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哀莫大于心死”,出自《庄子•田子方》,原文云:“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原来,“心死”是庄子眼中最悲哀的事,连“人死”都比“心死”好很多。为什么庄子会这样说?难道活着不好吗,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活着,就还有机会,不是吗?但在庄子眼里,“心死”就是比“人死”更悲哀,而且是最悲哀的事,没有之一。
那么,什么是庄子所说的“心死”?这个词的意思可能与你的一贯认识不一样。
庄子是一个思想家。什么是思想家?就是脑洞特别大,非常善于思考、又有独到见解的人。那么,与思想家相反的人,是什么人呢,就是那些人云亦云、不会思考的人,也就是现在的人所说的“脑残”。
庄子在他的年代里,一定遇到过很多脑残,在与这些脑残闲谈甚至交锋的过程中,庄子越发感到与他们无法交流,同时觉得那些脑残其实是可怜又可悲的人,对于世间的各种道理都不懂得,完全不思考,人云亦云,但却又以为自己很懂,常常是被人骗了卖了还帮人数钱……
古人不像今人,古人在很早以前,一直把思考的能力归集在“心”上,而不是归集在“头”上,类似“心想事成”这样的成语就是如此形成的。那时的人们认为,“心”才是思维器官,人的认知都是从“心”发出的。所以,一个不会思考的人,在庄子看来,就是“心死”。“心死”就是“脑残”,如果用现代语言来复述庄子这句话,那就是“哀莫大于脑残”。
在庄子眼中,世上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一个人根本不懂得运用他的大脑进行思考,以至于思想愚钝、没有思想或麻木不仁。死亡和这个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之所以庄子将脑残看得比死亡还可悲,大抵是因为,他不相信一个脑残的人还有可能变得智慧,他认为脑残是绝症,是终身恶疾,永远也治不好。因而,面对“心死”,也就是脑残,庄子的做法是,“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他觉得对那些“心死”要离远一点,不要指望能够点醒他们,因为面对他们,你说什么都是对牛弹琴。
不过,历史上,和庄子一样认为“哀莫大于心死”、也就是“哀莫大于脑残”的人,还有鲁迅。只是鲁迅比庄子多一点点理想主义,他想要奋力唤醒“心死”,希望“心死”们能够顿悟,能够开始运用大脑,能够认认真真地思考,而他也是这么做的。
鲁迅在他奋力写作之后,有没有通过他的文章唤醒过一部分“心死”?这可能是一件不得而知的事。也许,他只是“唤醒”了那些本来就半梦半醒的人,而另外大部分昏睡中的人,则是永远也唤不醒的。
庄子和鲁迅,持有同一种看法,但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那么,他们谁的做法更高明?这一点,恐怕要见仁见智了,就留给大家去思考吧,哪怕绞尽脑汁之后还是无解,也不要紧,甚至也不是关键,因为,思考本身才是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