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耕,祖籍福建福州,1920年出生于上海,1938年入党,由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介绍到山西太行参加八路军。1939年春至1945年,先后在129师政治部、太行第七军分区政治部任宣传干事、副科长,1946年初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49年初任第二野战军后勤部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电影出版社副社长,人民日报社记者部负责人,国家文化部机关党委副书记,1982年离休。
刘备耕在回忆录中介绍,《战场报》的前身是《抗日先锋报》。《抗日先锋报》为油印小报,创刊于1937年的8月下旬。编者是师政治部的张时,他原来是齐鲁大学医学院的高材生;负责油印工作的是文印股长陈六顺,来自鄂豫皖苏区,参加过长征。油印蜡纸是用日本生产的“崛井牌”蜡纸。由于油印小报字数少,印刷量小,达不到部队每个排一份,跟不上部队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铅印的《新华日报》(华北版)(1939年1月1日创刊)发行后,部队对铅印报纸的兴趣高涨,对自办报纸有很大的需求。
从《抗日先锋报》到《战场报》 (刘备耕著)
刘备耕介绍,129师还有个油印刊物《抗日战场》,刊名为刘伯承题写,由王敏昭协助129师宣传部部长朱光编辑。1940年起,师首长等写了一些关于部队建设的论著,刊登在《抗日战场》上。为了与这本刊物同名,朱光部长建议《抗日先锋报》改为《战场报》,还请刘伯承师长题写了报头,由熊雪夫等人精心雕刻而成。报纸的筹办人和主编是王敏昭。
王敏昭,广西人,1936年16岁时考进北京大学化学系,是“一二.九”救亡爱国运动的积极分子、民族解放先锋队成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到了延安,在陕北公学短期学习后被派到前方工作。
1941年,油印的《抗日先锋报》改为铅印《战场报》,刘备耕没有写明改版或创刊的具体日期,但比《中国共产党历史报刊名录》中记载的1942年5月9日创刊的时间要早。部队迁到涉县王堡村时,《战场报》经过两期的试刊后就正式创刊了。《战场报》大约每周出一期,这或许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报刊名录》把《战场报》称为《战场周报》的原因。报纸只有编辑而没有编辑部,在涉县上温村驻扎时,朱光部长曾经设想建立一个“社论委员会”,以加强对报纸的指导。后来又觉得不如通过师政治部的部务会议,使政治部所属各个部门都来共同关心报纸,集思广益,体现出生动活泼的集体领导。他的建议得到落实,政治部各部门对《战场报》十分关心,都想通过报纸加强政治工作,反映部队的方方面面。于是大家积极供稿,提出不少建议,还组织专题稿件,如党支部建设、青年工作、对敌政治攻势、生产救灾和剿灭蝗虫等等,真正做到了群策群力、各展其长。
报纸的印刷工作由师印刷厂承担,厂子设在距师部王堡村30华里云平乡的黄岩、坪上两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