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钧工作室时常宾客盈门,兼具画室与会客室的空旷房间后方,一扇小门通向另一个房间。这个鲜有访客到访的房间,可以被视为艺术家的“大脑”。这位30岁便已被载入史册的艺术家,2023年时已入耳顺之年,这间房就是他至今仍在向前走的工作方法之一。
01
从“宝盒”到一间房
推开黑色的工作室大门,一股淡淡的酒味扑鼻而来。绕过挂着人物肖像的屏风,堆满瓶装酒与自酿酒的厨房成为进入方力钧工作室的“第一站”。还未完成的大尺幅油画、挂满一面墙的水墨肖像、秩序感极强的画具摆放……这就是艺术家工作室的主要配置。
酒和朋友,这两件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伙伴”,陪伴了方力钧的半生。为朋友画像,现在已经成为他的工作重点之一。最近几年,他经常在练习书法的米字格纸上画肖像,一个格子一张肖像,画完一个肖像他就会旋转角度,这也让最终的画面呈现万花筒的形式。人生就像一个万花筒,五彩斑斓又波谲云诡。
方力钧《2020.12.18 - 2022.2.2》
纸本水墨 70×35cm 2022
2023年凯旋画廊“SONATA FORM # 2023”展览现场
从上世纪90年代创作人物画起,方力钧一直以身边的人为模特。作为极具全球影响力,且公众认知度极高的中国艺术家,他身边经常宾客如云。工作室有一间专门用以存放档案和做笔记的房间,数十年来他为朋友拍的照片,都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归类,存放在了不同的档案柜中。
这个房间可以被视为方力钧创作的“大脑”。上大学时,他便喜欢将看到的、想到的写在纸条上,随手扔进抽屉里,这个抽屉就是他的“灵感宝盒”。
方力钧工作室
工作室后面的一间房
当“宝盒”变为一个房间时,里面不仅有纸条和照片,还有数十年来仍在构思中的文献和手稿。那些用毛笔写在宣纸上的文字,有时是一些感悟和创作思考,有时是一些奇怪的知识点。
方力钧用瓦尔堡图集的方式,将它们归类粘贴在毛毡屏风的不同区域。至于归类的方法以及用途,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是他的“密码”。
处理手稿是艺术家创作极其重要的幕后工作,唯有艺术家才能深知其重要意义,这也是2023年方力钧组织当代艺术档案库策划“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文献展”的原因。对手稿的珍视,源于中国60后艺术家普遍的工作习惯。先有理念和方法,才有实践和行动,方力钧的井然有序与细致入微树立了一个样板。
方力钧部分手稿
在方力钧看来,艺术家的工作就像是一场竞赛,谁的效率更高谁就能获得更大的收益。他所说的效率,正是艺术家大脑的“算力”,寻找解题方案这件事似乎更让他兴奋。
在解题过程中,方力钧对于自己的工作方法越来越清晰。在妙语连珠的背后,是艺术家强大的理性。他试图在工作中寻找合理性,但创作又需要感性,这就是他笑称的“粉碎性精神分裂症”——在打破中重建。
02
为什么是方力钧?
千禧年之际,《南方周末》评价方力钧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个重要符号”。2023年5月30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官方公众号发布《MoMA馆藏中的那些中国当代艺术》一文,以方力钧8.52米长的巨型木刻版画《2003.2.1》作为封面。
MoMA“新作 新收藏”展览现场
2005年6月29日-2005年9月26日
摄影:Thomas Griesel
方力钧在澳门艺术博物馆
为什么是方力钧?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问。艺术这条路,来去自由,有人辉煌,有人落寞。
在方力钧于2010年正式出版的、长达232页的自传中,他用“野狗”形容彼时的生活状态。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被他称为luck鸡的人头鸡身生物,在自传中的第一句话便对其做了解释:luck鸡最早是外国人说的,因为幸运。
方力钧《2022》
布面油画 180×140cm 2022
命运的眷顾确实是人生的一大关键性因素,但是也需要被眷顾者有自己的底气。早在80年代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读书时,模特在他的眼中不是构图和角度,而是有温度和弹性的生物体。艺术家的敏感来源于天赋,这是后天难以训练的特质。
“我一直认为作品不能靠卖弄绘画技巧来存在,多年来我对创作元素的选择,都是想找一种没有什么好卖弄的。我在很多地方谈到一个词,叫做‘舒服’。选择技法的时候也是一样,‘舒服’最重要。这可能跟我个人的性格有关,也许是我的本能。”
生于风雨前夜的1963年,整个70年代,方力钧的记忆总是和躲藏有关,躲在暗处的他亲眼看到了远比死亡更可怕的世界的另一面。他是痛过的,而这些经历就是他艺术的起点。那种痛是带有时代记忆的,痛到极点就更渴望回到“舒服”的状态。
2023年澳门艺术博物馆方力钧个展“尘光”展览现场
“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关于社会的状态,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质感。”如何形容方力钧的质感?他是根据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痛感来创作的。“生命最大的魅力就是每一个生命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有机会与伤害你的人打交道,只要能挺过这种伤害,不至于死,那最终还是会变成你的财富。”
经历是方力钧的重要财富。1983年,他从河北轻工业学校毕业后进入广告公司工作,与同事一起去涉县写生。那是他第一次喝得酩酊大醉,“太痛苦了”——那一刻身体上的痛感是与酒的第一次“交锋”。
《无题》在澳门艺术博物馆
回来之后,便有了纸上水粉作品《无题》。在方力钧自传《像野狗一样生存》,以及2023年上半年澳门艺术博物馆个展“尘光”中,这件作品均处于开篇位置。作为他为数不多的风景画之一,《无题》描绘了深棕色的大地上,太阳居于画面的正中心,散发出一圈圈清晰的土黄色光晕。
大醉带来的视觉感受,以及身体上的痛感,成为艺术家打开新世界的钥匙。此后,便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1993年,油画作品《系列二之二》登上美国《纽约时报周刊》封面,同年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如果说这是方力钧的第一个高光时刻,这同时也是他为中国当代艺术所做出的贡献——让世界看到中国。
1993年《纽约时报周刊》封面
在展览现场,方力钧亲眼看到那些殿堂级外国艺术家的作品,忽然发现“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东西”。在与西方找不同的时候,他赫然发现原来最大的不同就是生活本身,艺术最需要的是真诚。“只有对‘人’讲话,生命的感觉才满。对人讲,讲人话,你的障碍就少,沟通的可能性就大,这可能是我成名的一个原因。”方力钧说。
03
残缺中的完美最动人
经历无数个高光时刻,至今,方力钧的艺术依然在向前走。
交游广阔、博闻强记、著述颇多、高情厚谊,与人前的大笑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一个人在展厅独行时的沉思与冷峻。大笑的背后是思考的独立与清醒,那些细节被无限放大的画面,就是方力钧眼中的当代浮世绘。
近几年,方力钧会突然将手机或者相机怼到好友脸上,留下他们惊诧的瞬间。他认为“有朋友参与的人生如同人间仙境”,毫不避讳“人就是我的一切”。2022年西安美术馆个展“人间仙境”,主要展出朋友们的“表情包”。
2022年西安美术馆个展“人间仙境”展览现场
如果说曾经的痛感来自时代的洪流,现在的痛感则来自暗涌的个体。“我的影响都是来自现实,生活的经验、环境。残酷的东西,可以一下子把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来,让自己保持清醒。”至今,方力钧的关注点依然是个人、集体与世界的关系,这是时代记录者的使命,也是艺术家最真实的个体表达。
作品中质朴的刺痛感,独特视角下表情各异的人物,渐渐回归到人物性情本质的一面,并不完美,却无比真实。从早期泼皮和艳俗两条线的并行中跳脱,当代社会赤裸裸的欲望和焦虑,被艺术家巧妙地浓缩在并不完美的人物当中。
绘画是以一种笨拙的方式去捕捉生活中最微妙的变化。最打动方力钧的,是在大家的熟视无睹中发现自己的新意,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心,创作的每一刻都充满乐趣。
艺术家方力钧
“画画应该是生活中一个自然而然的部分。”由此也理解了方力钧经常说的“讲人话”,用人人都听得懂的话讨论艺术,这也是他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之一。这个基本的出发点一直影响着他的工作方法,以及作品技巧的选择与处理。
人物画的创作和变革,远比想象中艰难。创作肖像画除了考验艺术家的技术能力,更依赖于艺术家的洞察力与智慧。可以自由捕捉不同面孔的人物特质,这是方力钧的特殊能力。强大的逻辑能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这是成为一个以人物为主要创作对象的艺术家所必备的情绪感知。
2023年金沙艺廊“方力钧陶瓷作品展”现场
2023年埃斯卡纳齐画廊
“完美与崩坏之间:方力钧陶瓷雕塑”展览现场
方力钧陶瓷作品局部
2023年年底,方力钧将在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举办个人回顾展。该博物馆是英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回顾走过的路,方力钧的艺术人生在幸运与割裂中前行。
恰如陶瓷作品个展“完美与崩坏之间”的题目所示,方力钧对完美与崩坏之间的流动状态有着痴迷的投入。陶瓷方块的自然开裂,出现了晶莹且脆弱的自然切口,仿佛被利刃割开的时代的伤口,这就是他所说的“零碎的经验串起来后的质感”,带有瑕疵的美。
没有完美的人生。这种不完整就像方力钧至今走过的60年,残缺中的完美才是最动人的。
文字|顾博
图片|凯旋画廊、方力钧工作室
部分图片摄影|CHOCO1ATE、马力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