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的无奈与迷惘
迷惘,特指由于外界影响而看不清方向所产生的心理困惑。
号称史上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4月28日拉开了帷幕。此次会展共有154家国内外画廊、艺术机构参展,差不多三分之一是新面孔,可见主办方在吸引参展者上花了不少心思。
遗憾的是,参展画廊和机构九成以上是北京“走地鸡”,外地、外国画廊鲜见。展出的作品八成以上是“老艺术家”无意义的装饰品和上世纪中叶流行于欧美的过时的抽象画,充满霉菌味。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抄袭剽窃痕迹明显,创造性与创新精神匮乏,且内容空乏思想浅薄。尽管如此,还是比“老艺术家”的作品富于活力,年轻人的数字艺术和卡通造型的作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焦虑地突围是显而易见的。
大体而言,整个博览会的参展机构和作品,心理上都在力图挣脱传统的枷锁,但无论艺术精神还是艺术形式,还停在现代艺术范畴徘徊,不见当代艺术之人文关怀和批判思维。
2023年的“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 重聚”,既缺乏艺术感染力又缺乏商业艺术气息,既不像艺术展也不像商业艺术活动,不伦不类。
博览会图册首页是这样写的:展会“始终秉持将展会的形式作为突破点,致力于当代艺术在中国的价值推广,把与中国息息相关的国内外艺术画廊和机构作为核心的合作伙伴与命运共同体,旨在打造一个与当下艺术生态及社会各层级密切相关的艺术交易、展示、交流的顶层平台,把具有文化主体性与价值系统性的当代艺术推介给中国文化市场和社会公众。”。
说归说写归写,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的确大了点。我们看不到会展致力于推广的“当代艺术在中国的价值”,“合作伙伴与命运共同体”并没有展现“具有文化主体性与价值系统性的当代艺术”,它们把好作品和好艺术家都收藏起来了,带来的多是地摊货和大芬村流水线上的半成品。
伪装的艺术与伪装的淑女当事者往往会进入状态,容易将自己忽悠成受虐狂。真诚地展示艺术的张力,提升受众审美能力固然重要,大大方方地卖也是现实需求,不必遮遮掩掩,挂羊头卖狗肉。迎合大众审美,普及艺术市场,也是美育工作,功德无量。
既想当婊子又要立牌坊者,贞操不值钱,好客户也不愿登门。想必,“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的无奈与迷惘源于此。
纠其原因,中国的艺术生态环境使然。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