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的树林隐藏在淡墨一般的山野中,灰色的树梢隐隐约约有了一些浅淡的绿意,如同一幅清新的山水画。我们一行人带着新春的愉悦,一路向西,来到王硇村。
这里是太行山脉的一部分,在大山的褶皱里,隐藏起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山村。但实际上,村庄并不在山脚下,而是位于高山之上,与这种地形相似的还有邢台县的英谈古寨、石家庄的抱犊寨等。
街道上,红色的对联贴在古旧的大门两边,大红的灯笼随处可见,横拉的花花绿绿的小彩旗在微风中飘摇,年味十分浓郁。
三三两两的游客把车停在村庄戏楼前的小广场上,那里有中国政协常委、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先生题写的“柴关醉美”四个字,做成浮雕占据了整面墙,古色古香,很有意蕴。
冯骥才先生致力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他曾经于2015、2016年两次来到沙河市,对沙河古村落进行调查。正是在冯骥才先生的倡议与身体力行之下,才使这些隐藏于深山的传统村落以崭新的面貌示人。王硇村也以它独特的红石楼建筑,成为多部影视剧的取景地。
太行川寨的名声已在千里之外生了根,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有位北京来的游客好奇地问我们是不是河南人?她说从我们的口音里听出了河南味,我感觉有点匪夷所思。
其实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沙河人,本地距离河南还有一百多公里,许是地缘相近的缘故,在外地人听起来口音可能略有相同,毕竟河北河南同属黄河流域,毕竟有“共饮一江水”的历史渊源,想到此,便觉北京游客的误会情有可原了。
我第一次到王硇是在2016年春天,当时王硇村已经小有名气了,单位组织团建活动的时候,选择了这个山村。春寒料峭中,走过红石街巷,走进有着悠久历史的院落,感受穿越时空的新奇。大家对山村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结实的红石楼、鳞次栉比的房舍、革命先辈的战斗故事等,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入了解王硇受到摄影家李自岐老师的影响,他拍摄了很多关于王硇村的照片,或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石楼石阶、或是漫山红遍的壮阔山林等令人震撼的图片,总能引起人们的神往之情,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这里游览。
再次来到王硇,是参加市里组织的“走百家访万户”活动,单位分包的几家贫困户,散落在村庄的好几处,匆匆走过那些红石铺就的街道,只是浮光掠影。
这次来到王硇,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走进抗日高小旧址、抗日县政府旧址、抗日交通站旧址,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院落里的农耕文化展室吸引了我的目光,看到犁、耧、锄、耙等农具,思绪回到手工劳作的时代,同时也被古人的劳动智慧打动。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古老的农耕用具已经被现代机械化所取代,而山村里由于受地势所限,仍然需要使用这些农具,运送东西都改用电动三轮车,所以畜力已不常见。
导游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年轻女子,她是从蝉房乡嫁过来的,她的家乡跟这里隔了一道川,以前交通多有不便,如今三川贯通后,回娘家也方便了许多。农忙时,她需要打理田地;农闲时,可以向游客介绍村庄的风俗故事,获得一些收入。
村里有800多口人,现在常住人口只有100多人,大多是一些老人。其中有些人用玉米外皮做成手工小篮筐,小巧玲珑,很是精致。还有一些人家开起了农家乐饭店,饭菜质量还不错。山村里也有民宿,可以为远方而来的游客提供食宿。这些都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山村里环境优雅,非常安静,天空蔚蓝,云淡风轻。温暖和煦的风轻轻吹过脸庞,让人感觉到春天的温暖。美丽的春天即将到来,整个村庄洋溢在春光里。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