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落子是怎么上到山西的?
近日,山雨去了趟长治,头一天先住在黎城。同行的刘先生是黎城人,他介绍:黎城落子,也叫黎城上党落子,是武安一个住长工的传到黎城的。山雨开始脑补:这个住长工的肯定会唱戏,他唱的戏肯定是黎城人喜闻乐见的。在打忙工儿的间隙或同时,常常来那么一嗓子。听说,六、七十年代,山雨所在村子涉县招岗,那些好唱几句的人,在生产队干活儿的时候总要比赛似的,相互唱和,听者大都忘记疲劳,甚至忘了干活儿!那年代真的令人心驰神往。还听先父说过,早些年,更老一代的戏曲爱好者,有去涉县城隍庙(戏)台看戏,傍晚回家,一路走来一路唱,真能把整板整板的戏文记下来,唱回去的。山雨的大哥,六十年初生人,他们那一代,《朝阳沟》选段,多有会有板有眼儿地唱的。
山雨小时候,就是七十八十年代,新戏又老戏正兴盛的时候。村子里的老戏楼、土台子、新戏院,什么《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吕蒙正赶斋》、《借髦髦》、《皮秀英告状》……脑子里还是有印记的。先父看(听?)戏,习惯在戏台根儿,山雨没少陪着去——母亲很少看戏,不是不想看,家里有忙不完的家务活儿。
而今,很难看到乡村一本正经的在戏院子里唱的戏了。听说,黎城(就是“山西”)的落子戏是武安一个住长工的人传过去的?好奇心驱使,山雨查资料,发现,武安落子,又名落子腔,流行于武安、邯郸、涉县、磁县、沙河、临漳、魏县、黎城、林县等地。按区片分,流行在邯郸漳河以西的称武安落子(又称沙西落子),漳河以东的称沙东落子:在河南省内黄县的称内黄落子,在山西省黎城县的称上党落子。总体上说,都属“武安落子”,也可说,或系其支派也。据悉,在清代,武安等地民间“花会”中有说唱故事的落子,初为撂地摊演出,晚清时期才逐渐搬上舞台。涉县招岗社街的老戏楼(2013年被拆毁)就是清同治8年(1869)修盖的。涉县可以说每个村庄都曾有老戏楼,不止一座,一般都是村民为酬神自娱建造的,年代也多是如此的“晚清”。
据《黎城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黎城县东仵村的李锁柱向武安农民喜顺学习(有说“武安艺人喜顺流落到了黎城。喜顺,就是刘先生所说的那个“武安长工”吧?),并结合本地流行的一种叫“十样锦”的小花戏,创立了饱含浓郁黎城特色的地方剧种一一黎城落子。黎城路子流布潞城、平顺、长子、屯留等广大上党地区,1954年,山西省文化厅决定将“黎城(上党)落子”正式更名为“上党落子”。事实上,过去,除上党地区,晋中的左权、榆社,河北的涉县、武安也都有上党落子的演出。
顺便提一下,武安落子除了西上,还有东走南下的趋势。清同治三年(1864)武安有位叫"假媳妇"的艺人去河南内黄县唱落子,与当地一位姓赵的艺人共同组班唱戏,后来发展成为内黄落子。
山雨 壬寅清秋之月 于古沙安乐窝
作者简介: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