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令人目眩的美术新潮
日期:2021-09-02 15:56:03  点击:
来源:浦江客的博客  作者:浦江客

 

80年代令人目眩的美术新潮 

——“改革开放史谈”之八:美术

80年代、美术、知青、油画 

大幅画布油画《父亲》,罗中立于1980年创作完成,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图源网络) 

作为一个走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人,如果有人问我:“那些年你最喜欢哪张画?”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他:“罗中立的《父亲》!

这张大幅画布油画在当时一出现,简直是惊世骇俗,令人震惊!画中的一个老年农民的形象,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犹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捧着一个破了又被重新锔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细小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的胡须,还有那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都无不打上了他艰苦劳动,生活悲惨的烙印。

站在这幅巨大的肖像画面前,使人们感到了画中人身上特有的烟叶味,感到他的肌肤在抖动,他的血液在奔流。面对《父亲》,使人们感到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画家毫不遮掩地把农民的“丑”真实的表现出来,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叫人们思考的。

油画《父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广大观众的共鸣,也引发广泛的争议。有不少人指责说,劳动者是新中国的主人,应该被描绘成积极、乐观、高大的正面形象,脸上洋溢着当家做主人的幸福微笑,像《父亲》这样一个忍辱负重甚至是苦命的形象,能代表新中国的农民吗?其实,《父亲》的遭遇,在当年并非个案。1979年落成的首都机场七幅大型壁画中,有一幅《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因画了几个裸体人物而遭到激烈非议。直到后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李先念、谷牧等同志,以及轻工业部、文化部负责人,到机场参观时对壁画创作给予了肯定和赞扬,这个问题才告解决。

八十年代的美术展览中,官方或个人的展览都受会到非议,所承受的阻力也十分巨大。但是,在美术作品中提出新的问题、探索新的现实关注,这股前进力量的影响之下,带动了社会意识的解放和社会的前进。所以八十年代在中国美术界出现的美术现象,超出了艺术形式的探索范畴,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

粉碎”四人帮“之后,小说《伤痕》所唤起的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在美术界同样表现出来了。一大批青年画家创作的带有“伤痕”特点的绘画涌现出来。作为知青,影响较深的有表现知青生活的王川的《再见吧,小路》,张红年的《那时我们正年轻》,何多苓等人的《我们曾经唱过这支歌》等。这些画的作者,以诚挚情感和切肤感受的作品打动观众,使人受到心灵的震撼。

记得20085月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时,曾经观看过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青春叙事——知青油画邀请展”,许多著名知青艺术家参展,展品大多是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创作的名作。记得当天美术馆内,一片人头攒动的盛景。这是一次特殊的展览,因为观众中许多都不是美术爱好者,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知青。在这个画展里,他们要寻找自己的青春记忆,而这些记忆,已经被现场200多幅作品永久地定格在了画布上了。

 80年代、美术、知青、油画

(左上图)《春风已经苏醒》何多苓(1982年作)(右上图)《渴望和平》王向明 金莉莉(1985年作)

(左下图)《西藏组画》陈丹青(1980年作)(左下图)《泼水节——生命的赞歌》袁运生(1979年作)

中国画坛自八十年代活跃起来的另一标志,是各种画家团体和小型画展的纷纷涌现。其中的上海“12人画展”和北京的“星星美展”,开启了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美术对于艺术形式探索的先河。上海的“12人画展”,借鉴了西方多样现代风格作为创作的主要的方式,在当时具有解放思想的意义。从1979年到1980年在北京连续三次举办的“星星美展”,以其更多地追求视觉审美而又富于思想探索的特点,引起更热烈的关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140画室》、《春天来了》、《街》、《渴望和平》、《李大钊、瞿秋白、萧红》等作品,画面的形式感使人耳目一新。画展几乎成了当年观众与美术界,尤其是青年议论的重要话题,一次画展就留下了14大本观众留言。

记得那年何多苓的作品《春风已经苏醒》(见中图),主题集中在画面少女、狗、水牛的目光中,少女转过头去,为眼前的景象所吸引,身旁的小狗也昂起头注视着前方的景象,远处静穆的水牛眼睛也在注视着前方。他们的目光仿佛被前面的事物所吸引,沉浸在对未来的幻想中,流露出期待的神色。画中的理想主义的色彩,80年代发生的时代转变,在作品的名字中有所启示,《春风已经苏醒》是最好的表达。这个时期美术作品体现的艺术现象印证了时代的主题,画家们对现实的关注表现为对现实充满了热爱与理想,这就是那个时期美术作品赋予的意义。

在八十年代创作这些美术作品年轻人,他们历尽坎坷的生活道路,但他们还是珍藏着一个美好的灵魂。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对于美的追求,使他们拿起了画笔,在画布上留下了他们美好的希望。那个时期的美术作品,技巧上还不成熟,甚至还有模仿、生硬的痕迹,或是迷茫与低沉的调子,不过八十年代那些年轻人探索的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zuojia/2021-09-02/5161.html

80年代、美术、知青、油画

80年代、美术、知青、油画

80年代、美术、知青、油画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80年代、美术、知青、油画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