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疑惑惑下南国
鲁虹说皮道坚当年决定调往广州时,曾在阳台上抽了半晚上的烟。那暗夜明灭的烟头,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煎熬,此去背井离乡,前途未卜,而新处又是举目陌生,那种心情是乡愁难舍与对未来渺茫的不确定。只是鲁虹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也会面临这样的时刻。
1993年4月,深圳画院的批评家严善淳说,深圳美术馆正找一个搞美术理论的。并问鲁虹是否有前往之意。鲁虹夫人很活跃积极地催促他下决心。于是鲁虹经过再三考虑,决定一试,并托严善淳带去一份简历。而不久,深圳美术馆也回复让他试用一段时间。然而此时的鲁虹依旧满怀犹豫。经过询问求证200多人,各种不同的个人意见灌进鲁虹的耳朵,令其更加茫然。1994年7月,鲁虹装着满脑子的疑虑,只身踏上了前往深圳的路途。在路上,我依旧能想见鲁虹疑疑惑惑的神情。肯定是愁眉紧蹙,杏眼含愁的吧。
下面我引用孙振华的一段文字,让大众看到鲁虹的另一面——
“这个潮湿、闷热、有着漫长夏季的城市,可以给人安慰的,是吃不尽的鲜果、美食,看不完的时尚、街景,可是这些难以对鲁虹构成诱惑。鲁虹的养生哲学是宁饿勿饱,“吃饭最多7分饱”,他总是说,饿一饿没事,吃饱一次,就特别难受,几天都不想吃饭。我心想,好在不爱吃饭的中国人不多,要不农民就更没事干了;鲁虹一年上头,都是脚蹬一双老布鞋,为的是让脚趾头安逸;晚上9点钟就困了,一定要上床睡觉,他有凌晨4、5点钟起床写作的习惯。
从哪方面看,鲁虹都不象是个深圳人,他的个人生活与这个城市没有太大的关系,与来深圳以前也没有什么改变;正因为如此,直到现在,他还会问自己,为什么要来深圳?
这些年,鲁虹在深圳干什么呢?读书写作,跟农民伯伯种地一样,只不过是换了一块地。反正到那里都是种,只要肯下力,都是有收获的。鲁虹在来深圳的这些年里,书倒是没有少写,他出版了《鲁虹美术文集》、《现代水墨二十年》、《中国当代美术年鉴》等有影响的学术著作。”
这段文字摘自孙振华为鲁虹的《为什么要重新洗牌》一书作的序《书里书外的鲁虹》。而这本书收集的是鲁虹近年来所发表的美术批评文章。而鲁虹的批评文章走平实一路。直来直去,不见花哨和玄虚。这和他的人一样,似乎稍微欠缺一些趣味,甚至有点流于浅白。然后,理论文章,从来也来不得模棱两可。于是鲁虹的文章从来是观点明确,一是一,二是二,强调论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逻辑,环环相扣的链接形成性。鲁虹的批评强调图式分析、美术史链条、艺术的承继,而且还有人文的关怀隐藏在直白的文字背后。这也许跟他画画出身,艺术的情结本身有着惺惺相惜的关系。也因为是画画出身,所以鲁虹对艺术作品的品鉴和细微处的颖悟力使其艺术批评往往超越其他批评家。鲁虹从事批评时有一句口头禅“从艺术史的上下文关系中来看问题”。是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都将成为历史图谱树中的一枝一蔓一叶一花。而鲁虹的成就也必是璀璨的一枝吧。
最初,在深圳只身“打工”的日子里,鲁虹感觉难以适应,于是提出请辞。而深圳美术馆却热情挽留,并很快办好调动手续。又一次,鲁虹在遍征朋友意见后,犹犹豫豫地举家南迁,从此定居南国深圳。自此开始了彩虹桥的架构经营。鲁虹是一个很认真很懂得感恩的人,初到深圳美术馆,他有种“士为知己者用”的激情。但是现实总是尴尬的,自己的想法难免与当时领导不合拍。于是鲁虹策略地改变了自己思路。工作中尽力适应领导思路,业余时间拓展自己空间。这段时间是鲁虹最充实的日子,他出版了三本专著,发表40余万字的理论文章。主编了主编出版了6卷本的画册《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4卷本的丛书《新中国美术经典:1949-1989》,还组织和策划了一些重大的艺术活动,如“国画改革20年学术研讨会”、《重新洗牌——当代艺术展》与第一届、第二届中国当代雕塑展等等。
令人感佩的是鲁虹的艺术史的写作方法。鲁虹一直想把自己亲历的改革开放30年历程,看到当代艺术发展的过程写出来。他借鉴美国美术史家詹森的写法,把艺术史上重要的作品按时间编排出版,然后再发现问题而后再写作。于是,从2000年开始,鲁虹就开始四处征集图片,以及艺术家的简介、相关的评论文章等,然后把这些图片分门别类。遂有了《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6卷,依照油画、水墨、雕塑分卷阐释,每张图片下都配以百字文说明。这本书一面世就深受欢迎。之后他沿袭这种体例,他又主编了《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0-2005》和《聚变·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5-2009》,这样他把三十年的当代美术的图鉴全部编辑成册了。2006年,《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上市,是年9月份,就上了北京三联书店的排行榜。这是一册融学术性、知识性、历史性、文献性、直观性与可读性于一炉的艺术史著作。既适于艺术家、批评家与文化学者阅读,也适于大众艺术的普及读物。于鲁虹而言,越界,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超越,也是对自己的超越。鲁虹做到了!
在《越界》一书编写中,鲁虹独创性地采用“文图写作”方式,一改旧体例中一方为另一方服务的方式,而是文图并列并重,达到相互辉映的效果。举例说明一下:《越界》第一章第四节(“伤痕美术”与“生活流”美术的出现)中,鲁虹用简短篇幅介绍了“伤痕美术”和“生活流”绘画出现的背景之后,精选了十三张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图片《父亲》、《西藏组画》等给以视觉上的补充说明,图片一边简短介绍作品的内容、社会意义、技法说明或艺术价值等,以及艺术家的简历。这简明扼要地解读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流派和以及编者客观的批评。这不仅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而且调动了读者积极地参与思考中去。目前鲁虹与一家出版社签订了合同,拟把这本书,加一千幅图,40万字以黑白方式出书,重新把当代艺术三十年进行更深入的学术梳理。书名定为《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8》,由台湾著名文学评论家唐翼明先生作序。
人生总是充满疑惑或者犹疑。然而若能变疑惑为目标明确,把犹豫变成坚定,那么人生的辉煌就在不远处等着你。于鲁虹应如是。
执执着着实验水墨
渐渐地,鲁虹在深圳美术馆如鱼得水。做事认真的鲁虹,与杨小彦、孙振华成为挚友,只要有时间,鲁虹都会和他们一起喝茶聊天、策划展览、探讨学术,甚至合作写文章。这在鲁虹看来,是难得的精神聚餐。之后很多时候很多关于实验水墨的活动,都是鲁虹和孙振华携手完成的。
作为中国画专业出身的鲁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参加过多次全国美展。在《美术思潮》担任编辑部主任,他一直关注当代艺术的发展,尤其是水墨的角度。之后鲁虹又以实验水墨为主题策划了一系列展览。而作为批评家的身份,更多的人是把鲁虹当做中国实验水墨的权威批评家。鲁虹认为,当代艺术如果没有当代水墨则是一直文化的悲哀,而中国水墨发展至今一千多年来,走的路就是要跟现实结合的问题。这是文化传承面对新文化环境下的转换问题。于是鲁虹写了专著《现代水墨二十年》,对始于1978年的现代水墨的发展进行了学术梳理,对处于边缘地位的实验水墨给予了极大关注。主编了《都市水墨》丛书。他还与鲁虹和孙振华策划了一系列展览,从《重新洗牌》、《与水墨有关》、《开放水墨》到后来后来他后来策划的《墨非墨》等,清晰地呈现他对水墨问题的思考和思路。在这些展览中,他的思路分左右,左边是架上艺术在当代的完成转换,需要寻找符号和语言。右边是非架上艺术的参与,比如油画、雕塑、影像、行为和装置,甚至舞蹈、音乐、戏曲等,参与,展览现场开设“水墨音乐”、“水墨剧场”等,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全新感受。而这些艺术形式的参与也是在传统中汲取灵感。从而在国际艺术对话上有自己的话语权。
在《新兴水墨的发展》中,鲁虹认为,不论实验水墨在当代艺术中处于怎样的尴尬地位——主流水墨认为其前卫,前卫艺术又拒绝它。究其原因是实验水墨在干预现实介入现实中没有当代艺术彻底。但是实验水墨走过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已经完成了传统水墨向当代水墨艺术的转型。实验水墨完全可以以一个灿烂的时代名词写进艺术史。那么当代水墨的的未来发展方向就是要对现实的有效力度和文化深层意义的思索。而中国当代艺术的状态将是一种和缓的进步,深层的反思和挖掘状态。
为扩大实验水墨的影响,鲁虹策划了一系列展览活动来推动。他重新提出了图像观念(图像观念最早是西方哲学界提出的图像转向)。鲁虹认为,当今是图像时代来临,图像包含文字,甚至含有文字无法言说之处。图像方式是非传统的、后现代的、挪用或电脑技术处理过的。以此逻辑,鲁虹在深圳美术馆做了一系列展览:观念的图像,图像的图像,嬉戏的图像,混搭的图像、变异的图象,历史的图象等,每一个展览都关注一个主题,解决一个问题。比如在《历史图像》展中,艺术家从后社会主义角度,用红色经典图象,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反思。
2002年,鲁虹和孙振华在策划了深圳美术馆论坛,至今十年间已经举办了五届。每一次论坛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这是仿照国外的美术馆定期邀请专家来讨论一些问题的做法,深圳美术馆坚持了下来。2009年的论坛是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写作,并出版了《中国当代艺术与艺术史写作》一书,该书年被“艺术中国”评为在2010最有影响力的书。这次进京就是要参加4月18日的颁奖。在鲁虹看来这件事情比较有意义,也会坚持做下去。
对鲁虹的实验水墨已经完成转型的观点,虽然有很多理论家并不赞同。但是鲁虹认为不论怎样,实验水墨发展至今功过三七开,成功占七,失败占三。失败在于参与现实的当下性不够,针对传统做的否定过多,缺乏独立的东方思考。鲁虹总结有三点:有功有过,已经结束。对于实验水墨与主流艺术融为一体或是称为当代水墨,是一个概念,两种理解。那只是从文化上定义,关注当下生存状态,对现实持批判立场。
结束语
更多时候,觉得身为批评家的鲁虹,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学者型人。因为在人们印象中,批评家应该是很尖锐很冷酷,多数的批评家的文章更多的时候更像匕首像投枪,一击而中,一针见血,铁面无私,冷酷无情。然而,鲁虹不是,他是温婉多于霸气,怀柔多于冷峻。也许是推己及人吧,鲁虹是一个敏感的人,而敏感的人多数内心易受伤。假如鲁虹尖刻一些、冷峻一些,鲁虹的批评地位会更上一层楼吧。毕竟在上世纪85时期,鲁虹作为《美术思潮》的编辑部主任,且亲眼见证了当代美术的发展。
在谈话中,鲁虹不时表达自己的感恩,对自己成长道路上对他有帮助的人或事一再感慨。比如提到当年的徐光耀、陈方既、周韶华、彭德等等。记得他在《我与美术批评》一文中他曾这样写道:
“2002年是我的本命年,也是我时来运转的一年,真有点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感觉。第一是我评上了正高的职称;第二是在新任馆长王小明上任后,我的一些想法更容易实现了。也正是在她的大力支持下,短短两年,我先后策办了“观念的图像”当代油画展、“图像的图像”当代油画展与“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等学术活动。还编辑出版了相关画册与理论书籍。2004年春节,我向王馆长打电话拜年时,感谢她促成了我人生的一个小高潮。她听后哈哈大笑,同时祝我迎来人生的大高潮。我当然希望如此,但即使不能遂意,也绝不会遗憾,因为我确实已经尽了力。”
其实,提携人也需要看对象的,若一个人怎么都扶不起来,那只能是徒叹奈何的。而事实上,鲁虹的认真好学和懂得感恩是有目共睹的。抱感恩的心,认真做学问,成就大焉也就毫不奇怪了。有时候觉得鲁虹的认真劲头甚至失之于迂腐和学究。比如,他南下深圳,就考证了200余人;举家南迁又是如法炮制;即使家里装修,据说也咨询过不下150人。(想来而今有了自己房子的鲁虹,不知是否依旧还羡慕周韶华的小洋楼呢?)如此认真之人,试问做什么事会不认真呢?
谈话中,鲁虹一再说自己很幸运,虽然没有圆了画家梦,但是这一生都是围绕艺术而工作。而且有一批像孙振华这样的好朋友,令他获益匪浅。人生幸福的指数就是能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于鲁虹而言,已届知天命的年龄,依旧对批评上的许多问题搞不清楚,所以还要努力学习下去,探索下去。也许对鲁虹而言,屈原的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能说明他的心意吧。但是绘画呢,最初的画家梦呢?鲁虹说“批评这个行当在社会上也不是很好听,但人在江湖,已是身不由已了。在此情况下,最明智的做法是热爱批评与献身批评。鲁迅说得对: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
好一句人在江湖!依旧难免心重,依旧难以潇洒!呵呵!
鲁虹简介:
1954年生,祖籍江西。198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为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市宣传文艺基金评委、湖北美术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作品5次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多次参加省市美术作品展览。
专著和编著:
个人出版的学术专著有《鲁虹美术文集》、《现代水墨二十年:1979——1999》、《为什么要重新洗牌》、《行为艺术在中国》(与孙振华合作)、《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有约九十多万字的文章发表于各丛书及专业刊物上。曾参与《美术思潮》、《美术文献》、《画廊》等美术刊物的编辑工作。
2001年主编出版了六卷本的画册《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2004年主编出版了四卷本的丛书《新中国美术经典:1949——1989》,2006年主编出版了画册《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0——2004》。
策划的展览和活动:
“重新洗牌——当代艺术 展”
“进入都市——当代实验水墨展”
“都市体验——当代实验水墨展”
“观念的图像——中国当代油画展”
“图像的图像——中国当代油画展”
“嬉戏 的图像——中国当代油画展”
“变异的图像——中国当代油画展”
“国画改革二十年理论研讨会”及“第一、二届深圳美术馆论坛”等重大学术活动。
原文链接:http://www.zhuoluzhongyuan.com/xiaotujia/2021-04-29/674.html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