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溶春水浸春云
何溶,定格在人们脑海里的形象是一个永远叼着大烟斗,贝雷帽,衣着鲜明,永远牛仔或红或绿的衬衫,永远笑眯眯的。常言文如其人,于何溶而言,是恰如其分的再现。他的观点和文章一如他的人,在那个时代,是“前卫”“开放”的,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他这个人。
何溶,从来是旗帜鲜明的坚持原则,尖锐深刻提出自己的观点,更具有面折廷争毫不妥协的勇气,于他,是“动了真情,讲了实话”。他发表过很多文章,可惜不曾整理编辑出版。1981年何溶在《美术》上发表《再论牡丹好,丁香也好》,全面论述“反题材决定论”这一观点。他主张艺术创作的个性化和艺术方法的多元化,提倡反映对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这篇文章于l984年选入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编辑的《新时期文艺论文选集》。
该文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起着扭转大局、定乾坤、划时代的意义。当时进行了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大讨论,并为相应的艺术创作做了理论的铺垫。现实主义问题属于“牡丹”,形式主义问题属于“丁香”。现实主义问题大讨论主要尊重历史事实和现实社会事实,否定““红光亮”“高大全”、“假大空”,从而催生了《台儿庄战役》为代表的一批历史画。形式主义则给予非主题性创作和包括抽象艺术在内的追求形式美以合法性。那时期介绍国外野兽派、立体派等西方现代派艺术,国内确立林风眠的艺术地位,肯定李少文的《九歌》为代表的强调形式要素的作品。可以说,何溶领导下的《美术》为后来的“85美术思潮”做了思想铺垫。
何溶天生就是一个编辑,1977年1月底,重回《美术》编辑部上任伊始就拿出洋洋洒洒数千字的组稿计划。编辑部人手少,他就动用自己的老关系,把刘纲纪、周韶华、郑士彬,从湖北请来,把他当年的老同学沈承宽从文学研究所请来,把王观泉、马骁等人请来。何溶熟悉美术界,艺术观念开放,本性宽容,工作有魄力,思路敏捷。大家在一起常常为处理稿件各抒己见,争论的面红耳赤,甚至有一次,何溶把沈承宽气得大哭。但是事后都能互相谅解。依旧合作很好,那个时代的人工作是不掺杂个人利益的。何溶在工作中大胆起用敢想敢干的年轻编辑,并以责编制的方式把责任和权利落实到每个责任编辑头上,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承包责任制。作为主编的开明、宽容和放手,才有了《美术》的繁荣。也造就了一大批艺术家和批评家,使他们在之后的“85美术思潮”以及之后的当代艺术的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何溶,为人大气,不拘小节,性情豪放,作风民主,处事果断,一派现代领导者的风范和气魄。他善于发掘人才,珍惜人才,并知人善任。像栗宪庭、贾方舟、彭德等都得益于他的提携和栽培。后来这些人都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圈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1979年,在《星星美展》事件中,《美术》客观的评价这个展览,其公正的立场无疑是给《星星美展》以支持。1980年,袁运生为北京机场绘制的壁画《泼水节》中裸体画被遮盖的事件,女烈士张志新的裸体雕塑引发的争议。鉴于此,《美术》第4期刊登20余幅裸体艺术作品以及相关的文章,在美术界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讨论。1981年第2期《美术》发表了钟鸣的《他是他自己-萨特》和冯国东的《自在者》,曾引起对当代艺术的反复争论。1980-1982年间,《美术》杂志组织过关于形式美和美术功能的讨论。这都表明了何溶的开明和开放。1981年,何溶起用栗宪庭,栗宪庭激进的艺术改变中国思想,成为《美术》活跃的一个因素。1982年,彭德借调到《美术》一百天,之后,贾方舟等人也调入《美术》,这既开阔了被借调者的眼界,又为《美术》注入了新鲜血液。
1982年前后,何溶发起征文,从征文选出优秀人才。同年6月,何溶发起并主持了“神农架美术理论研讨会”。与会者有何溶、陈方既、周韶华、陈伯萍、鲁慕迅、沈鹏、叶朗、茹桂、陶同、翁文德、皮道坚、贾方舟、张士增、彭德、金中群、钱平、葛晓琳、陈云岗等人。其中部分人是征文获奖者。会议历时28天,没有开幕式,没有闭幕式,没有结论,这是20世纪中国美术界空前绝后的一次长会,正经发言只有3天,游玩25天,可以视为一次特殊的雅集形式。与会者观点各异,却能长期和平共处。这种持衡同何溶的《牡丹好,丁香也好》一脉相承。值得一提的是,会议期间,何溶因公返京。第二天,东北理论家陶同在宜昌失踪,公安部责成当地公安局全城搜索。几天以后,不辞而别的陶同神秘现身南京。何溶大怒,指示将陶同从《美术》的作者群永久除名。事后彭德问:能否改为有期徒刑?何溶大笑,说至少三年。
何溶从业3O余年,先后文章有数十篇,约20万字。以现在标准看,何溶的文章并不多。但在那个年代,媒体网络并不发达,多数是以纸质媒体为主。《美术》杂志作为月刊的主力刊物,版面珍贵,每天都有成摞的稿件被淘汰,能被选用一两篇已属奇迹。很多稿件常常是一删再删,压缩再压缩。阅稿、选稿、选画速度令人叹服,常常一眼就判定能否使用,而且还能和别人谈工作或聊天。这是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认真练就的内功。
何溶血液里流淌的严肃而沉重的历史责任感,使得何溶的思想闪耀着最为可贵的华彩,使得何溶和何溶时代的《美术》成为一个辉煌的时代。他总是让人们油然把当代美术同中国的变革联系起来,总使人想起那个时代缔造的一代艺术家和批评家。艺术方面有吴冠中、周韶华、袁运生、尚扬、何多苓、罗中立、陈丹青以及云南画派和伤痕美术等,艺评方面有彭德、周韶华、贾方舟、水天中、皮道坚等。那是一个群星灿烂的辉煌时代,于此,何溶功不可没。
繁华落尽始见金
何溶,原名何崂,号伯英,笔名山碧。1921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满族,姓“赫舍里”,是满族八旗中的镶蓝旗后代。祖父松毓是孙中山的生前好友,是吉林著名的书法家。祖父和父亲何裕康均是同盟会会员,后加了国民党。何溶在兄弟姐妹中排行十三,家庭氛围民主气息浓厚。何溶自幼喜欢画画,高小毕业后离开沦陷的东北。1945年中辍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业,参加革命。曾于1945年1月赴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后派回上海参加工人运动,并主编进步青年文艺刊物《麦籽》,并参加地下党领导的《时代学生》半月刊的出版工作。
在圣约翰大学,何溶学的是英国文学系。那时候的他喜欢写诗,他的老朋友、诗人、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屠岸当初与何溶是“以诗会友”(屠岸的夫人章妙英与何溶是同学),他们一起办过诗社,在1946—1947年出版过油印的新诗集,共出了三期。何溶1947年在《文汇报》发表过长诗《队长骑马回来了》。1946年10月以后,何溶在华北局社会部领导下从事地下活动。
1949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并留校任教。作为徐悲鸿、吴作人、王朝闻、董希文等艺术大师的得意门生,他的水彩画、中国画都画得很好,不论花卉还是山水,他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造诣。水彩画作品曾刊发于《前线》杂志封底。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作品《雪》、《杉》、《白玉兰》等6件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小河》、《紫玉兰》等4件作品由吉林市博物馆收藏;《山花》由中国美协北京分会收藏;《漓江》、《黑牡丹》由柳州市博物馆收藏;《高山之松》由漳州市博物馆收藏;湘潭“齐白石纪念馆”、宜兴“徐悲鸿纪念馆亦有何溶的作品;四川杜甫草堂也有收藏品。作品《春雨》曾选入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晚年的何溶喜画牡丹,笔下的牡丹含烟带露,生动喜人。1983-l989年间先后在广州,桂林,武汉、重庆、柳州、烟台、长沙、四川美院、吉林市等地举办他的画展。作品在日本、新加坡、捷克等国家也曾展出过。但他从来没有提出要在《美术》上发表他的画作。l983年他以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率团应邀赴日本访问。
何溶喜欢用天津生产的墨汁,画出来有点发灰,彭德曾劝他用自己研的磨,但他舍不得研磨的时间。可惜的他做画的时间太短,否则凭他的悟性,凭他中西画的底子,本可以在中国画领域获得更高成就的。遗憾的是,何溶的的遗作一直没有整理出版,不能不令人叹息。
在《美术》杂志担任主编期间,何溶主持刊发了不少好的作品和文章。在那个文艺界禁忌重重的年代,他无所畏惧,顶着风浪,并且常常亲手写文章、写评论。生活中的何溶,一直是叼着大烟斗,笑眯眯的儒雅温和模样。然而1983年下课后的何溶变得沉默寡言,忧国忧民的他变得有些郁郁寡欢。也许是内心的想法不得发挥,自己的抱负难以施展所致吧。
也许生为满族,血液里就有着豪爽侠义的因子。何溶待朋友热情豪侠,对自己不满意的人也不会假以辞色。他家距离火车站近,有些外地的画家来北京,便吃住在他家里。有一次朋友来了没地方睡,他硬是叫女儿打地铺,让朋友睡女儿的床,为此惹得妻子很不高兴。
何溶曾经有个美满的家庭,两个女儿何红与何缘美丽活泼,长大后一同去学体育。有一次何溶夫妇曾到体校探望女儿,看到女儿练体育练得那么苦,都心疼的掉眼泪。但是由于政治运动受父母牵累,一双女儿未能终其所学。夫人冯湘一和他早年一起参加工人运动,后来又都进了美院从事美术理论工作。冯湘一要强能干,俄语很好,后进修美学,在美院授课兼职党支部书记。文革期间,准政治犯的身份让冯湘一性格改变。不知什么原因,夫妇两人生了嫌隙,愈演愈烈以至于分道扬镳。1989年,冯湘一因癌症去世,何溶以老朋友身份参加追悼活动。不到2个月时间,何溶午夜突患牙痛,不晓得是心脏病发作,竟来不及救活。终究是结发夫妻情深,虽曾半路不得已分道扬镳,最终依旧是生死相随,宛若《梁祝》重演,令人不胜唏嘘感慨。
美协写的悼词中如此评价何溶:光明磊落,耿直不阿。于何溶而言,其过人的胆魄、宽容的胸怀、敏锐的视觉、严谨的历史感,是当之无愧的!
何溶简介:
何溶,(1921年4月1日—1989年7月31日),号伯英,笔名山碧。吉林省吉林市人,满族。1941年春入上海大同大学,1942年秋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读英国文学系。1949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1951年留校任教。l953年秋参与了创办美术界权威刊物《美术》杂志。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届理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l952届同学会会长 ;燕京白马画社高级顾问。
3O余年,先后写有数十篇,约20万字的美术论文。在《美术》上先后发表了《山水花鸟与百花齐放》、《比自然更美》、《牡丹好,丁香也好》、《再论牡丹好,丁香也好》等。其中《再论牡丹好,丁香也好》一文,l984年选入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编辑的《新时期文艺论文选集》。
何溶先生也是位国画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l983年他以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率团应邀赴日本访问。作品《雪》、《杉》、《白玉兰》等6件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他作品散见其他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