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者
徐福厚
1954年生,河北省武安县伯延镇人
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留校任教
1986年考入湖北美院硕士研究生,师从杨立光先生、刘依闻先生、尚扬先生
1990年获硕士学位,回河北师大任教
1991年—2006年任河北师大美术系主任、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第三、四、五届副主席
河北画院油画院院长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7年 “寻脉造山” 上海宝龙美术馆 上海
2017年 “文脉传薪——2017中国写意油画学派名家研究展” 北京
2017年 “当代油画语言研究展” 今日美术馆 北京
2016年 “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展” 中国油画院美术馆 北京
2016年 “可见之诗——第二届中国油画风景作品展” 山东潍坊十笏园美术馆 潍坊
2015年 “十年绘事——徐福厚油画作品展” 石家庄美术馆 石家庄
2014年 “第三届美术文献展 ” 武汉
2013年 “吾土吾民——中国油画展” 济南
2013年 “绘画的品格” 北京大都会美术馆 北京
2012年 “可见之诗——中国油画写生展” 北京
2010年 “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 北京
2009年 “诗意的栖居——徐福厚作品展” 上海视平线画廊 上海
2007年 《涉江》参加文脉当代中国版本学术邀请展
2007年 《视野》参加尚扬师生作品展
2006年 “绘制之诗——徐福厚油画作品展” 2006年 深圳美术馆 深圳
2005年 《山下人问》参加“大河上下——学术邀请展”
2004年 “徐福厚油画作品展” 北京国际艺苑 北京
2004年 《热爱山》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
2003年 《歌唱》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展
2003年 在上海视平线画廊举办个展
2000年 《人与织物·四》等十幅作品参加“当代中国绘画展” 意大利
1999年 《红雨伞·雨季》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
1998年 《红雨伞》等十幅作品参加“ '98亚太地区当代艺术邀请展” 福州
1998年 “香港中国油画廊个展” 香港中国油画廊 中国香港
1994年 《箴言》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
1994年 《人与织物》参加第二届中国油画展
1993年 《还乡》参加“ '93中国油画年展”
1992年 《信》参加“中国当代油画精英七人展” 中国台北
1991年 《若木》参加“ '91中国油画年展”
1989年 《若木》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
出版画册《一个绘制者与书写者——徐福厚》《徐福厚》
仰望与远眺
徐福厚油画展 学术研讨会纪实
时间:2019年
地点:中国油画院美术馆
出席嘉宾:贾方舟 邓平祥 殷双喜 张子康 刘礼宾
学术主持:冀少峰
冀少峰:徐福厚是当代艺术界非常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他曾在河北师范大学学习,后考入湖北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杨立光、刘依闻和尚扬。徐福厚热衷于古典文学,喜爱写诗,讲究画意与诗意的融合。
徐福厚是国家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是77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见证且参与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自己也形成了一套对中国当代艺术成熟的理论认识,而且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在这几十年中,徐福厚结交了一批以弘扬中国当代艺术为使命的美术家、美术评论家和美术史家。比如说著名的美术评论家、策展人贾方舟先生。下面有请贾方舟先生讲话。
贾方舟:徐福厚的作品风格很突出,在展览中很吸引人们的关注。他在早期就已经有意识地去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与其他画家相比,徐福厚作品的形式语言是较为鲜明的。他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后再在创作中拓展,所以他的艺术进程就很稳妥。比如他的作品中有大的块、小的块、大的点、小的点,大的块、小的块、大的点、小的点,这让人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里的两句话“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样一种音乐的境界,完全可以在徐福厚的作品中感受到。所以说,作品所具有的形式语言,让人印象深刻,辨识度很高。此次展览中,徐福厚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板块——“苍天大地”和“人生岁月”。“苍天大地”系列是已经很成熟的作品系列,“人生岁月”是新近所创作的系列,两者在形式语言上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通过作品能发现徐福厚是一位非常有情怀的美术家。他写了很多诗,诗与画又非常相配,让人觉得他对人生、岁月、现实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才情通过视觉图像的方式传达了出来,表达手法比较内敛含蓄,整体上让人觉得他在画中注入了深厚的情感。
冀少峰:贾老师点评的是思想的厚度,情感的深度,这也是我们跟徐福厚老师交往过程中深切体会到的。特别是贾老师提出了看到徐福厚的画,就会想到杜甫的诗。常年在一线做艺术批评的贾老师有非常敏锐的判断,而且他的判断其实和徐老师的作品表达的是非常贴切的。接下来有请邓平祥先生。邓平祥先生他既有实践,也有理论,他和徐福厚先生也有很多的交往。我想邓平祥老师也会用独特的表达,来为徐福厚先生的作品增添另一种魅力。
邓平祥:徐福厚是一位很真实的、纯粹的、深刻的人。这是他能够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重要精神来源。在徐福厚个性的深层,存在着一种悲剧人格。这是促成他的艺术比较深沉的原因。或者说,他是以一种悲剧的基调来创作的。而这个根,就在于文化的批判性。他的作品中的形式语言总有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批判。通过和他的交往,能看出他的文化批判所针对的是某种邪恶的、不公正的东西。因而其艺术作品中有一个“精神的形式”。丹托在《艺术哲学》中说过艺术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的法则,一个是精神的。徐福厚的精神法则和形式法则是统一的。我历来反对内容和形式分开谈,尤其是从理论上两个方面谈,这是不可能的。真正的艺术内容和形式就是统一的,艺术家选出了一定精神的形式,一定要以一种与之密不可分的形式内容来天衣无缝地整合在一起。徐福厚就完美地将精神法则和形式法则高度统一起来了。
我觉得他的作品有一种内在的古典主义精神。什么是古典主义精神呢?古典主义是以人文主义、以人性的深度和自由为基本出发点的。这是徐福厚所坚持的,仰望的,信仰的。而这正是现在很多艺术作品所缺失的。徐福厚抓到了这个精神问题,其艺术必然带有悲剧的力量。从另一方面讲,徐福厚的作品还带有“燕赵悲歌”的色彩。
在徐福厚作品的形式和精神之中,有一种“涅槃”的力量。他主张打破形式,重新组合创造,这实际上就提出了一个中国人真正精神解放,真正精神的现代化,就是“凤凰涅槃”。就如他所说的,把具象的东西打碎重组产生新的东西,产生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东西,中国才能在文化和精神上真正的强大。
徐福厚先生曾经喜欢作诗,他真是有一种诗人的禀赋。他主要喜欢现代诗,崇拜歌德。他的诗真是也得了一点歌德的那种精神的气息。他说伟大的作品就是既简又脆,既重又轻。他认识到了伟大的作品在结构上的丰富性,对立两极存在的关系,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去实践了。当然,徐福厚还是在探索和追求中间的一个画家。从目前来看,徐福厚的探索还没达到完全应当达到的程度,他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希望他能够在探索的过程中间体现出一种更大的力量,更大的一种成熟度。这种成熟度是指要把这个成熟的时间拉长,因为成熟对于艺术家并非是一个很好的事。有的人成熟的时间很短,就像有一些动物或者花一样,只有一天的成熟期,它一成熟马上就谢了。但是一个艺术家的成熟时间应该拉长。我预祝他艺术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冀少峰:邓老师提出的“精神的图式”“悲剧精神”“涅槃”等等有着很高的启发价值。徐福厚对艺术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他希望通过这些作品把近一阶段和过去的思考进行一个比照,在比照过程当中重新理清思路。他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走向一个公共空间,也希望自己达到的高度让阅读者也能如他作品当中所表达的那样,也接近他心中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确是在他的涅槃也好,悲剧也好,这种精神的图式后边也好,以及所向往的追求的壮阔、雄浑、崇高等等。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张子康,他与徐福厚先生也不仅仅交往了很多,对展览他也倾心倾力,作为一个美术馆的馆长,他对于徐老师还是有他独到的见解。有请张子康先生发言!
张子康:徐福厚是一个非常低调、非常内敛、又非常深厚的一种性格的人。原来看到的徐先生的作品,大多是写实作品,但每次看到总有会有变化。他在创作上是一个很会认真思考的艺术家,并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原来对他的作品的感受和这次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并没有认真地读他的诗,读过他的诗后再看他的画会有不一样的认识。他的画会给人一种时间、空间的概念,总有一种远古跟当下的跨越性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在哪儿呢?可能是在画面上,从语言上,绘画语言上到今天这样一个新的当代的一种表达上,他存在这样一种时间上的差异。这种时间差异带有他对一个文化深度思考的过程在里边。他的一些作品中,人物在画面中形成了一种人文的景观,形成一种像风景画一样的表达。
他的作品画面上有很多人物,总能够模模糊糊地同自己形成一种对视。这种对视有时间概念,又有当下概念。很多画面能跟我们的生活、经历、时代能够紧密地相联系。想到那个时代,想到我们中国那个时期发展的一种过程当中的思考在里边。这一点也是我看了以后,是直接能够打通的。因为我也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那个时期发生的事情我都能够隐约地感受到上山下乡或者农村的生活,其实都有这样一种感受。这种感受不是用一种特别强烈的现在当代艺术、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非常强的张力表达方式去表达出来,而是用了一种非常内敛、含蓄,但是又带有一些伤痛与凝重的一种表达方式,呈现给这样的观众。这跟他的诗歌,内在的、心灵的深度是有关系的。读了他的诗,再看他的画,特别能够打动人,产生心灵深处的触动。
现在当代艺术、国际艺术发展,同徐老师的追求有点儿背离,不一样。现在当代艺术发展更倾向于当下的批判性,也是语言上新的语言媒介的探讨。还有一些当代艺术是一种时间的表达。但是徐福厚的绘画里并不追求这些东西,而是沿着自己的路走。这条路的前景尚不能看得清楚,但是他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而且走得很远。从画面里总能体现那种时间,整个对人产生的感受,还在往前体现这样的一种感觉。在当下有这样的一种绘画的探索,是对当代艺术有一些启示,也有反思。
徐福厚写的诗很多的是内心情感的东西,很能打动人心。如果再看他的画,能够感觉到这些东西是存在于他的内心深处的,他用绘画的形式能够从里边让人找到共鸣,还是特别好的一种创作的路径。这个可能也是在当下一种新的让大家思考的一个点。
冀少峰:张子康先生用了几个词还是非常准确的,伤痛,凝重,时间跨度,内敛。其实徐福厚是典型的一个才情内敛的艺术家。他不怎么过于表达,他是把自己的才能收敛起来,就像他写的诗非常简洁,绘画也一样。他不想让人看到他有那种绚丽的技巧,其实他的《若木》与《陈述》也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是他不愿意沿着这条路走。他也在逐渐解构自己,一步一步走向开放。为什么说他经过两地?他从河北到武汉,而武汉又是’85美术思潮的重镇,在’85时期热火朝天的时候,徐福厚没有跟风,没有在时尚的潮流当中去拼搏。他永远在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这种声音其实非常珍稀。作为青年一代策展人,刘礼宾先生也有他自己的见解,他曾到徐福厚的工作室去认认真真地交流。有请刘礼宾先生。
刘礼宾:当代艺术大多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地方,那里更像是一个现场。徐福厚参加了很多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但仍然是独处在一个地方去全力地探索,特别可贵。
徐福厚的绘画与现在所谓的当代艺术不太一样。原因是什么?可能是一个维度,就是直接的批判性和介入性。比如近期的社会、文化格局出现了什么问题,那么,画家就用自己的作品作为批判的工具去反映。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之中很多都是这样的,如新生代、政治波普、玩世艳俗艺术、后感性等等。因而,画家也就追求反映的有效性。艺术的这种有效性有着积极的一面,比如说有很强的批判性。但是可能也有工具性,这种工具性在中国语境里特别有意思。比如徐悲鸿特别推崇古元,而古元又特别推崇徐冰。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三个人,他在这里边有一个脉络就是: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徐冰是非常当代的艺术家,其骨子里是属于左派的,其实就是艺术为人民服务,艺术怎样在这样一个国际文化里有效,给国际所有的人以启示,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但是往往有一种维度,在20世纪因为国家民族命运或者个体艺术家的价值取向而被隔绝。包括对中国和西方美术史解释的过程中,也往往不被提及。这就是“超越性”。《获得超越性的方式》。比如对西方艺术史的介绍,其实隔绝了它的神权层面。无论是中世纪、文艺复兴还是古典主义,背后的宗教背景其实讲不清,特别是很多老师基本不去讲这个东西。再如中国画论。通常的教学把美术作品对应于画论后就结束了,但是并没有去联系更深层次的儒道释传统。比如黄公望、倪瓒、四僧等,他们有的是道士,有的是和尚,其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但在20世纪以来的美术史研究、知识体系向前追溯的时候,往往把这些层面全给删掉了。那么在这样知识语境和创作语境之中,能够看到那些有着高度的精神追求的艺术家,往往受到的是冷遇。比如在座的徐福厚老师,通过阅读他个人的品质、个人精神价值这种取向,他本身就表现出对超越性,对仰望星空探索大地、天地人所构建的天地人关系,或者是杜甫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也好,其实对我们来说是很陌生的。但仍然有这样的人作这样的精神追求。从这个方面,观看徐福厚的画的时候就感觉很陌生。
另外一个方面,是徐福厚艺术作品的语言。其语言在研究生毕业时的作品《若木》已经非常成熟了。而且在当时的语境里边,他的作品也显得格格不入。当时正是新生代刘小东、方力钧开始出现的时候。这个时候大家已经走向市场经济、融入世俗社会的时候。反而徐老师画的是神,描写的是他们徐家的祖先。图像中的构图和他的指向,都是非常具有古典主义,是有超越性在里面的。之后有三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是黄宾虹。中间阶段偏向印象派的光的时期。光斑附着于身体的感觉上,其实某种程度上把早期的古典构图打散了。后来又借助黄宾虹的皴法。如果用中国山水画的方式去看,徐福厚作品的画面是很清晰的。如果用图像时代的看法去看,他的画感觉特别朦朦胧胧一片,看不进去。他从黄宾虹的皴法里边找到了语言的舒缓,因为他以前的语言是很格式化的,构图与形体的构造是非常古典主义的。通过皴法的介入,开始从中国古代传统的语言里边吸取营养。
另外徐福厚还借鉴了塞尚。塞尚是通过结构和色彩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追求是古典主义的,也就是学习普桑。他就要把莫奈等人搞散的这个世界给平衡化,建立一种内部结构。徐老师正好是借用这种结构感,冲破了他以往的古典主义,看起来语言是从塞尚那里得到的启示,而他走的是相反的方向,即打破了以往的绘画中的平衡感。
第三个就是贾科梅蒂。贾科梅蒂早期镂空雕塑内部,赋予雕塑以“气孔”,后期用外部空间压缩形体到极致,从而凸显存在的吊诡。徐福厚的方法与之很相近。他在《三吏三别》《百年孤独》《致歌德》等作品中将原来坚实的世界打碎了。这些作品已经呈现出非常完整的表述和开放的格局。除了形体和语言,如果徐老师把中国的气韵生动注入绘画里边,将各要素有机整合,那绘画就会更加异彩纷呈。
现在有很多的当代艺术家开始试图和古代传统进行联系。比如龙美术馆举办个展的周春芽和王蒙的对话;屠洪涛是从中国书法进行中国风景的书写;包括徐老师,还有漆澜、苏新平等等,他们从方法论上、文化仪式上、语言形成上,都在和中国传统的脉络进行生成的关系。
冀少峰:礼宾先生对徐福厚的艺术理念和作品作了精准的剖析,可见他对在这一年当中,不间断地对徐老师进行着研究。下面请殷双喜发言。
殷双喜:今天不是原来的研讨会的模式,这个有点儿像直播了。
冀少峰:是在直播。
殷双喜:直播这种模式大大地压缩了思想的空间,变成一个表态。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在不停地奔走在表态。徐福厚的作品也是一种表态,表明他艺术的态度,人生的态度。没有不表态的艺术家,只是表态的方式和动机有所不同。徐福厚是一个有诗人气质的艺术家,但是他没有成为诗人,而是把诗意带入绘画。这种诗歌与绘画的结合,对于他来说是帮助了他的发展,还是阻碍了他的成长,这尚难判断。中国古代的绘画是讲究诗画合一,诗书印的合一。假若反思古代中国画诗书画的合一,会发现它实际上是用文学的方式来唤起视觉的回响。
绘画中常讲诗情画意,诗是动情的,画是表达意义和意味的。所以对徐福厚来说在诗情和画意之间,他究竟所谓何为,所求何为?我觉得徐福厚一直在这两端之间在行走,或者说他游离于两端之间,可以说他的画是富有诗意的画,也可以说他的作品就是图像化的诗歌。从本质上看,诗歌的语言和日常语言有非常大的不同,虽然都用的是文字。日常语言是符合日常逻辑的,但是诗歌的语言有其自身的逻辑。在日常语言中不能允许、不能接受的某种表示方式,在诗歌中恰恰是非常正常的。所以类似于“太阳在欢笑,月亮在哭泣”这样的一种表达可能在儿童的绘画里头,就会很和谐地存在在一起。所以说儿童是将诗情和画结合得最好的。所以,在艺术层面,艺术家只有回到儿童时代,找回赤子之心,才能将成年人的世界存在诗画分离的现象重新地结合起来。这样的境界在齐白石那里是存在的。而徐福厚这一生他似乎都在往回走,想回到童年。所以他的作品里头永远在赞叹、感慨的是人类的童年状态,一个对人类的初期那种懵懵懂懂地面对世界的一种感受。所以徐福厚的作品,无论表现的是什么题材、人物或者是风景,他表达一直是未分化的混沌的世界。如果想在徐福厚的绘画里头找出明确的条理清晰的逻辑、确凿无疑的形象和没有异议的表达(思想表达),这很困难。他给人的感受好比在某个秋天早晨迎面扑来的浓雾,吸了一口进来,觉得一种侵入肺腑,但是人并不知道这团雾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它是一种感觉。所以,徐福厚的绘画表达的与其说是明确的意义,不如说是一种混沌的感觉。这也给徐福厚带来了某种困惑。在今天的这样一个时代,一个图像的时代,有评论家说要力求明确的意义,可是徐福厚恰恰画面上没有明确的意义。他只有一个明确的追求,追求古典的艺术曾经有过的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一体的这样一个状态。所以徐福厚在某种意义上,他生活当下,但是他的心是向回看的,他总想回到某种他认为的思想、生命的起点,回到出发点。
大多数人都是面向未来的,大多数人都渴望走向未来,这也是当下这个时代不断地追求创新,不断地革新,不断地向前,甚至像没有刹车的高速列车在往前狂奔。今天在座的几位年长的先生,像邓老师、贾老师曾经从那个年代过来。那个年代一个艺术家想做一个个展那是非常遥远的,他大概一年两年画一张画能参加一群体展览,就很满意了。
邓平祥: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资格做个展。
殷双喜:很多人一辈子办不了一个个展,今天的人办个展是转瞬之间,出本画册轻易而举。
邓平祥:我们的老师辈就是不能办个展。
殷双喜:李可染的儿子李小可有一年到人民美术出版社看见一个画家的画册的校样,精美豪华。他看了以后感慨半天,他的父亲李可染到现在都没有一本大画册。这说明什么呢?今天是一个图像泛滥、图像大量生产的时代,艺术家特别是某些被画廊代理的青年艺术家,需要不断地创造出作品。如果没有作品,他们可能会被某种力量所抛弃。像此次展览中有很多作品都是多少年以前的。当下很多画家都是要拿当年创作的作品,所以今天的展览和艺术变成一种快餐艺术。徐福厚对待艺术则要求慢工出细活,反复地寻找颜料,反复地琢磨、尝试,总觉得这个东西不够完美,总觉得还没达到期望的程度。最后也不知道别人会怎么评价这些作品。但是如果他自己不满意,是不会轻易地示人的。徐福厚试图把自己的生命都投入到绘画当中,这可能是一种煎熬。这对徐福厚来说,是优点,也是缺点。徐福厚绘画时很注意推敲,追求完美。一个人如果追求完美,就可能会掉进了一个大坑,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劫难。因此,徐福厚的艺术在当下的艺术界算不上时髦,也不算前沿,可是他的作品中包含着当下艺术曾经有过的、正在失去的一些最可贵的品质,那就是回顾与沉思。今天的人不愿意回想历史,不愿意静下心来去沉思,只愿意向前看,愿意尽快地做决定。
徐福厚不是一个时髦的画家。他的观众,理解他的人也不是广泛的。但是对艺术家来说,能够解决自我的焦虑和困惑,这已经不容易了。再有若干知己,能有一些人喜爱,也很满足了。所以徐福厚在艺术上是个不满足的人,但是在生活和待人方面他很容易满足,要求不高,他只要求理解。所以说,理解万岁。我就说这么多吧。谢谢!
冀少峰:感谢殷双喜老师。福厚老师在艺术上的确是一个太在意的人,爱推敲。“熬”字用得特别好。这个也确实如徐福厚老师这个人一样,因为他也没有什么架子。以前做河北师大美术学院院长,跟我们在一起,话也不多,从来都是很低调。其实他内里非常有孤傲的一种劲,他看不上的一件事、一张画,他从来不说,但是他心里非常明白。所以倾尽一生的心血和力量来追求自己所要追求的。他永远追求的是心中的那个圣殿,那个圣殿在今天来讲是一个遥远不可及的一个东西。有请徐老师发言。
徐福厚:重要的想表达感谢,画画的人要办展览,就是想把我们做出的事放到舞台上,自己退到观众席上去看一看,想一想,听听朋友们怎么看。所有的意见都是珍贵的,深刻的,令人感到温暖的。谢谢各位老师!谢谢少峰。
冀少峰:谢谢徐老师,他用了几个词也是深刻、珍贵、温暖。徐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的展览。可以看这个画册,最早的一个是他强调自己是一个绘制者,一个书写者。但是到今天来看画册就不一样了,很有分量。感谢各位艺术界前辈、批评家、老师们的莅临,感谢为我们直播的朋友们,感谢观众朋友们,也感谢徐老师在百忙当中虽然是自己的展览也在这儿认真地倾听,也很温暖。谢谢!
致敬·复述
致歌德 布面油画 210x480cm 2019年
百年孤独 布面油画 210x480cm 2019年
三吏三别 布面油画 210x480cm 2019年
致波提切利 布面油画 210x480cm 2019年
复述-鲁本斯的马 布面油画 150x200cm 2017年
诞生·人群
生于1954第一乐章 布面油画 200x450cm 2012年
生于1954第二乐章 布面油画 200x450cm 2012年
生于1954第三乐章 布面油画 200x450cm 2012年
回家之想 布面油画 220x480cm 2014年
指路 布面油画 150x185cm 2003年
歌唱 布面油画 150x185cm 2003年
环视·头像
二千又十五年的大视野之三 布面油画 200x150cm 2015年
二千又十五年的大视野之一 布面油画 200x150cm 2015年
还乡·风景
山下人问 布面油画 150x425cm 2005年
麦子熟了 布面油画 200x450cm 2008年
如果画山 布面油画 200x450cm 2013年
手稿·水彩
笔记者1号 纸本水彩 26x38cm 2019年
笔记者2号 纸本水彩 26x38cm 2019年
笔记者18号 纸本水彩 26x38cm 2019年
笔记者19号 纸本水彩 26x38cm 2019年
徐福厚历史照片
1977年考大学的时候
2017年《大视野》之一参加意像油画研究院的展览
2019年11月在北京中国油画院美术馆《仰望与远眺一徐福厚油展》研讨会
和尚杨老师石磊在欧洲
和研究生在一起
2014年6月,在给研究生上课
回到了河北师大
致友人
黑色的山
裸着黑色的脊梁
黑色的山
流着黑色泪
黑色的山
给黑色的少年说:
“带上你的弓箭
走吧!”
黑色的少年摇摇头
嘴角闪过一丝
更黑的微笑
徐福厚
1987年12月
徐福厚教授年表
• 1954年农历五月初八,出生在河北省武安县伯延镇
• 1960年,6岁。上小学,在伯延镇完全小学
• 1966年,小学毕业
• 1977年末,23岁。参加高考,参加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 1978年3月,23岁。入学,进入河北师大艺术系
• 1982年3月,27岁。毕业留校任教
• 1987年7月,33岁。考入湖北美术学院
• 1987年10月,33岁。认识毛健雄
• 1988年,34岁。创作的《若木》参加了第七届全国美展
• 1989年,35岁。创作《陈述》
• 1990年7月,36岁。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并举办毕业作品展。获硕士学位
• 1987年后期,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开始写诗
• 1990年7月,36岁。回河北师大任教
• 1991年,37岁。《陈述》参加“91中国油画年展”
• 1991年,37岁。应邀参加台北“中国大陆油画菁英七人展”
• 1992年,38岁。任河北师大美术系副主任
• 1994年,40岁。《箴言》参加了第八届全国美展
• 1996年,42岁。被选为河北省美协副主席
• 1998年,接受范迪安和殷双喜主持的“98亚太地区国际艺术邀请展”。
• 1998年,44岁。参加“98亚太地区国际艺术邀请展”
• 1999年,创作《红雨伞·雨季》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
• 2000年,参加“意大利当代中国绘画展”
• 2001年,院校合并出任美术学院院长
• 2003年,49岁。组织“传承与创造——河北师大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 2003年,在上海视平线画廊举办个展
• 2004年,在北京国际艺苑举办“创作诗——徐福厚油画作品展”,作为第三阶段生成的作品群基本确立
• 2004年,作品《热爱山》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
• 2003年,49岁。《歌唱》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展
• 2004年,50岁《热爱山》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
• 2005年,51岁。在河北省文学馆举办“绘制之诗——徐福厚油画展及诗歌朗诵会”
• 2006年,《山下人问》参加“无尽江山——南北方油画邀请展”
• 2007年,《涉江》参加“文脉当代中国版本邀请展”
• 2007年,《视野》参加尚扬师生展
• 2008年,参加中国油画学会当代性研讨会参加中国油画学会北戴河写生活动写生展
• 2008年,暑假率研究生赴二渡区横山岭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