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超写意
贺疆
在这篇文章中,陈孝信阐述了他对近一百年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历程的全局性思考,特别是表达了是对林风眠、徐悲鸿所倡导的“中西融汇”和“中西结合”总体思路的一次个人反省。他认为中国现代艺术必须在拥有了一个国际性视野之后,再回过头来,从自身出发,做回自身。就是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寻求智慧,把握“文脉”,利用一切可供利用的从精神到物质的资源,建构一种在学习、利用、继承的同时也能激活、更新、发扬、广大“中国文脉”的当代艺术。即突出当代艺术的文化个性,又要有艺术的国际性和艺术个性。
关于当代艺术中的“文脉”问题,陈孝信后又专门撰文,他还提出了一个新冠名:即是“中国版本”之“超写意艺术”。文章中,他特意提到了“边缘性水墨现象”,并把它称为“第一个实验场”,而寄予厚望。由此也可见,陈孝信与“实验性水墨”的一份深深的情缘仍在继续中……
陈孝信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百年来,一直是西方现、当代艺术“出牌”,我们被动的“接牌”“看牌”跟着西方后面亦步亦趋。而今我们必须清醒:必须自己向国际艺坛“打出”我们自己的当代艺术“版本”的“牌”,以避免重复“中国现代艺术”的“边缘化命运”,陈孝信打出的是一张正在孕育和生成中的“中国版本”的“牌”——超写意艺术。关于“超写意艺术”,陈孝信认为“超写意”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写意”,也不同于近年来的“新写意”。 “超写意”则是属于当代艺术领域里的一个概念。它既关注当代人的问题(如环境问题、战争问题、终极问题、普泛的生与死、爱与恨等),也关注当代艺术中的问题(如何超越西方的现当代艺术,又如何超越自身的传统艺术,从而达到双重性的转换和改造等)。“超写意艺术”在艺术史层面上属于一种观念性艺术,它的媒介是新观念,被呈现为布面油画、纸本水墨画、装置抑或行为作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传达出的文脉和文气,即内涵和智性,应与中国传统精神一脉相承,并且有了新的阐释、新的发挥。
为了参与“中国版本”艺术的实践,陈孝信再一次转移了自己的策展重点。从2003年以来,他策划、主持了几次展览,他希望,经过集体(艺术家、批评家、投资人,收藏家)和单位、部门、媒体的共同努力和联手运作,把“中国版本”艺术锻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当代艺术学派。同时,他先后在八、九所美术院校就这个话题做讲演,教学相长,既扩大了它的影响,也加深了自己对这个话题的认识。
中国版本和超写意艺术走向世界,这是陈孝信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一个中国艺术再度走向世界的梦。
每怀古人自知弗如,既生斯世岂能无为?陈孝信坚守着这样一个梦,抱着这样一个心态,坚定前行着……
结束语
艺术史上某个特定的时代和某一段特定时期的艺术史,注定要有一些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如花般绽放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上世纪末,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工程是一个时代的事实,也注定有一批人为此前赴后继。
而今回首,时光远逝,当年的一切已经尘埃落定,所有的繁华、荣誉和喧闹都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是一些名字和符号,或浓墨重彩或云淡风轻。宠辱不惊,名利亦可有可无。一个人,若能为艺术史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则不辜负这个时代。至于放在这部现、当代水墨艺术史,其地位和价值自待后人评说。
是为文!
陈孝信简历:
1943年生于江苏省武进市。笔名水聿凝寒等,美术批评家,196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1981年四川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毕业,获文艺美学硕士学位。1981年--1987年,任职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1988年--1990年任职《江苏画刊》编辑部。现为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职业批评家,独立撰稿兼艺术主持。参与组织、编撰我国第一部《美学辞典》;与郑奇合著《烹饪美学》;编辑、撰写《天梦——常进的绘画世界》;参与组织、编写《世界人体艺术鉴赏大辞典》;编撰《中国艺术家——常进》(湖南美术出版社)、《李佰虎——现代水墨画集》(河北美术出版社),策划、主编《水墨潮流》、《美术文献》(第18、24专辑、第29、31、32、35辑)等。
原文链接:http://www.zhuoluzhongyuan.com/xiaotujia/2021-04-12/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