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永远的情人
日期:2021-04-12 10:07:08  点击: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贺疆

卢北峰档案

卢北峰:北京青年周刊采访中心主任。1987年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1988年开始学习摄影,1992年进入北京青年报任摄影记者。在中国举办的各类新闻和艺术摄影大赛中获得金、银、铜奖70余次。著有纪实类图书《镜头说话》、《生于80’S——表演》等。

前言:

时间,从来做不到两两相忘。时间公允,凋零女人,也衰老男人,不褪色的只有生命的气质。于是,蓬勃的生命力在镜头里具有了勾魂摄魄的力量。用摄影沟通历史和现实,现实变迁与历史纵深感就在图片和文字里推演,挟裹着辚辚的历史车轮声。

永远的情人

——卢北峰的情重之处

镜头是真实的。——卢北峰

春寒料峭时分,晚间末班地铁上,车厢里冷冷清清,仅有的几个乘客昏昏欲睡。沙哑的歌声传来,一个学生摸样的清秀男生弹着吉他边走边唱,因干渴而暗哑的嗓音恰好烘托了怀旧歌曲的伤感、沧桑和落寞。弹唱者敞开的背包里散落着几张一元纸币和一瓶矿泉水,默默拿出一张纸币放进去。弹唱的男生告诉我这首歌是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回到住处,搜到这首歌,听一遍流一遍泪。

青春散场,梦想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曾经青涩的华年,如今用回忆来祭奠。在时间隧道里跌跌撞撞前行,生活在我们的容颜上雕刻着沧桑。不经意的一瞬,唤起尘封的记忆。缅怀曾经的岁月,年少轻狂依旧在青春的舞台上旖旎旋转。回顾,是否会感伤?是否会怀念曾经的纯真?是否会怀想往昔万花筒般的梦想?

回 顾

华山北峰,“智取华山”故事的发生地。1960年,一对夫妇登临华山北峰顶(又名云台峰),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风光无限。刚刚怀孕的母亲于是决定给未出世的孩子取名北峰,以纪念华山之旅。同时也有北京城为神州北望之峰之意,暗寓这个年轻的父亲初进京踌躇满志与对后代寄予厚望之情怀。

就这样,一次浪漫的华山之旅,造就了一个聚天地精华的摄影奇才——卢北峰,他身上汇聚了整个家族的艺术气质,相比较而言,弟弟却没有任何艺术细胞。造物主之神奇之造化弄人,不能不令人叹服。

很多时候,儿时自发状态下的艺术开蒙,往往会在骨子里烙下深深的印痕,经年后子成为人生关头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卢北峰也不例外。刚上幼儿园的卢北峰,就接过父亲随手塞给他的大部头《水浒传》,竖行排版的繁体字,却让他看得津津有味。就这样,陆陆续续读了除《红楼梦》之外的很多中外名著。有时还拿着笔在纸上涂涂画画,画书中人物、画连环画上的人物、画各种小动物。

1976年底—1987年,跨度11年的时间,从总参某部部队到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的卢北峰,身着军装脑子里却做着作家梦,跟莫言等人通信,疯狂地翻阅文学作品,笔耕不辍。甫大学毕业,卢北峰就闹着要转业。凭着多年练就的文字功力和绘画功底,卢北峰顺利进入《中国日报》。然而揣着作家梦的卢北峰却被《中国日报》摄影记者拍的作品迷住了。他买了相机,迷上了摄影,这一迷就是20多年。人生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看似不经意的一环,往往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在中国摄影界,如果你不认识他,那你一定看过他的作品,各种重大新闻图片中,视觉独特,画面生猛粗糙,却不容分说掳掠你的眼球,令你猝不及防地战栗和激动的,大多出自卢北峰的镜头。而他,在中国举办的各类新闻和艺术摄影大赛中,也屡屡斩获金、银、铜奖70余次。随着岁月的雕刻,卢北峰镜头下的画面变得深邃细腻起来,多了一份思考,但依旧保有原初的朴素。

结识卢北峰,缘起吕立新。记得当时卢北峰正在筹备摄影集《那些人》,而专门为吕立新拍照。看着那些照片,怎么看都觉得不能体现卢北峰和吕立新的最佳状态。我就放肆地跟卢北峰辩论,“旁征博引”“长篇大论”地辩论。现在想一想,很为自己不知深浅的莽撞和班门弄斧的幼稚而汗颜。卢北峰后来重拍了一次。看到重拍的作品,我私下对吕立新说,肯定还要重拍。卢北峰后来肯定了我的感觉。他一直他对我说:“你可真够执着的。不过你的感觉很准。”惭愧之余,也为他的坦诚、谦虚、不讳饰而敬佩。当我翻看他的简历,提出采访他时,他却一再谦让,很低调认真,他说自己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采访那天,医生刚刚结束对他的腰伤治疗,卢夫人说他早晨连袜子穿不上。即使这样他仍旧外出采访了几天。客厅里挂着他的巨幅摄影作品《错觉》。四壁错落着一些名人字画,还有他个人早年画的素描。室内饰品很多具有异域风情。他说大多是从西藏带回的。他的目光定向那个大大的牛头,眼神里有着神往…..

朝  圣

“索南多旦的歌声和性格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尘封已久情感,那是圣洁的灵魂的微笑。而这种情感是我在都市里渴望拥有却无法拥有的。索南多旦让我混沌的心澄清了,他却又离我而去。我不想让自己刚刚漂洗过的心再次混沌。我痛哭,为这得而复失的纯洁。”

——《镜头说话》卢北峰

镜头是有感情有温度的,卢北峰更是如此,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一场西藏之旅,是卢北峰脱胎换骨的一次心灵和艺术上的朝圣。

让我把镜头拉回到世纪之交。歌手陈琳一曲《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夺得93十大金曲奖,声名鹊起并成为社会的宠儿。2000年初,陈琳推出环保歌曲《变脸》。机缘巧合,中国的西北遭受了沙尘暴的九次侵袭,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作为第一位被中华环保基金会授予“绿色使者”的艺人,陈琳扛起环保宣传大旗,远赴荒漠贫瘠的高寒之地。5月14日,“绿色使者”青藏之行启程,取道青海西宁走青藏线至西藏拉萨,行程2200公里,考察沿途环境,传播环保理念。

当卢北峰给我讲述那一个个瞬间的感动时,我觉得任何语言都难以表述他内心的感受。那就借用几个镜头去体会去感受吧。

镜头1、大柴旦,连绵横亘的大沙丘,风漫卷着黄沙,夕阳西斜。

镜头2、可可西里,碧空、白云、昆仑雪山倒影在东周湖、悠闲的藏羚羊在荒原中漫步、成群的野鸭从湖面飞掠……藏族青年索南多旦粗犷的歌声。

镜头3、玉珠峰,蓝天、雪山、阳光、经幡……杰桑•索南达杰烈士纪念碑,碑身上的哈达、杰桑的黑白照片、“功盖昆仑、音容常存”的镀金大字。

镜头4、老靳缓缓讲述着当年野牦牛队与偷猎者激烈枪战时的情景……

镜头5、青藏公路,玛尼堆、经幡、寺宇、经桶、六字真言…… 路边拉着四弦琴的藏民的歌声……

镜头6、圣洁的沱沱河。卢北峰跪倒匍匐在沙滩上,接受母亲河洗礼。一对藏族男童天籁般的童音在回荡: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卢北峰泪眼模糊。

镜头7、雨水、砂石路,瘦小干枯的年轻藏族男人正在一步一叩地行走在朝圣的路上…… 

镜头8、山峦、谷地、林木、溪流、细雨、飞鸟、彩虹……卢北峰双手合十。

朝圣者一步一拜,以虐待身体的方式获得心灵的救赎,以五体投地的仪式表达内心的虔敬。磕长头朝拜的路途漫长、遥远而艰辛,这不是苦,是荣耀,是享受,是幸福!

“心里有佛的人是不怕风霜雨雪的。”丹增师傅眯起的眼睛里闪烁着深邃的光芒。

每一个人都行走朝圣的路途上!

扎西德勒!

苦 修

1988年,初到《中国日报》的卢北峰,迷恋上了摄影,亢奋地四处奔走拍摄。那段时间,他拍了很多反应老百姓生活的片子,但是长期的消耗使得家庭变得风雨飘摇。痴狂做着摄影梦的卢北峰变成了孤独而沉默的鸵鸟,只是依旧奔跑在摄影路上。1991年六月,卢北峰剃了光头,保留至今,光头秃哥成为卢北峰的标志形象。

1991年7月,北京青年报发布招聘启事。卢北峰一路过关斩将,一头闯进北青报,之后二十五年,他与北青报一起成长。当时的北青报虽然条件简陋艰苦,但是卢北峰却找到了归属感。彼时的他与摄影记者一步之遥。三个月的玩命苦干,卢北峰如愿成为北京青年报的摄影记者。但同时也意味着他要离开中国日报这个大树,面临无房的流浪生活。夫妻间的争吵再度爆发,争吵到无力,到最后只剩下平静的两个字“离婚”,冷冰冰。偏偏祸不单行,他的摄影包丢失了。“万念俱灰”,那一刻,卢北峰真正体会到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投身北青门下,卢北峰有着义无反顾地坚决和视死如归的决绝。男人的尊严和梦想的执着,代价是惨痛的——四年婚姻,一朝分离。也许是屋漏偏逢连阴雨,他们分开的很平静,甚至一丝伤感或留恋都没有。记得采访时,他只是淡淡地说曾经有过过去,直到我读完他的书才知道这不堪回首的过往。

曾经温暖的“蜗居”变成家徒四壁的“寒窑”,带着一个衣柜和一辆自行车,净身出户的卢北峰独自住进了一个冰窖一样的平房里。一贫如洗走投五路的卢北峰从宋平一那里借到全套摄影器材。卢北峰一直心心念念着仗义相助的朋友。他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卢北峰的今天,君子之交淡如水,此生能认识这样的朋友是幸福。

回首,有着太多的感慨和唏嘘。

“报纸要的是能上一版的、有冲击力的新闻照片”。 王杰如是说,卢北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一直。

卢北峰每天必看三家报纸:《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潜心研究摄影前辈的风格和技巧。他总结出三条摄影理念:1、浓郁的人文情怀2、冲击力强、情绪感人,3、构图饱满。这三条他至今依旧锲而不舍。

摄影靠悟性。在这点上,卢北峰是当之无愧的。记得我跟他探讨摄影时,提及自己当年在王劲松《天问》开幕现场,站在一个远离人群的地方,用傻瓜机拍摄的图片令王劲松极为满意。卢北峰说,那跟他当年的状态一样,现场抓拍一定要冷静,要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片子,选取最佳角度和影像。翻看他历年来拍摄的新闻现场图片,精品频仍。最突出的人物的眼神、表情、动作等无一不体现出他对人物气质的把握、气氛的烘托和构图的大气,强烈的对比效果冲击着人的眼球,过目不忘。

当年入北青试卷上的豪言壮语: 如果北京青年报让我进来,我会让北京青年报的新闻图片有一个质的飞跃。卢北峰记得。

“记住,拿照片说话!”郭建设的声音在回响。

“让我做一次男人!”卢北峰记得自己牙缝里迸出的话。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这样的卢北峰:

*穿着摄影背心、背着摄影包、骑着自行车,每天穿行街头巷尾随时停住拍摄的卢北峰。

*认真解读文字记者的文字,感受他(她)对新闻的视角。反观自己的图片,幻想不同的画面来参照。

*每天晚上,他对着墙上整版的克莱德曼图片,细细品味。

*从拍砸的简姆斯夫妇与邓小平宣传画的合影照中,他认真反思。

*从柯受良飞越长城的壮举拍摄中,他寻找自己与李太行拍摄的照片的差距。

*从“北京9·23之夜”的北京申奥现场与历史重大时刻擦肩而过中,他思索自己的失误。

*从北京火车站广告墙倒塌的图片拍摄中,他参悟自己的不足。

*从1997年赴港拍摄香港回归无功而返中,他剖析自己性格中情绪化的弱点。

反观自己的内心,方能放眼世界。自卑而又自尊的卢北峰一直清醒着,他不停反省。卢北峰意识到自己的错在主观臆想代替图片语言的特殊性和艺术性。世上没有天才,只有勤奋和汗水。从一次次实践、探索和感悟中,卢北峰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拍摄语言。

卢北峰成功了,他在无数次失败和挫败中站起来,他在无数次奔跑和冲刺中有了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于是在一幅幅照片、一帧帧美图背后,我看到一个秃秃亮亮的脑门,一双犀利的眼睛,观察着自己也观察着世界。

自 我

作为摄影记者,很多重大事件,卢北峰都积极奔赴最前沿,参与、亲历、见证并记录着……

1996年4月,中蒙边境红花尔基林场特大火灾。他在废墟上拍出了生机和希望。

1998年6月,长江流域特大洪灾。抗洪第一线现场,卢北峰看到了沉雄厚重的爱。

1998年8月,黑龙江泥石流重灾区,卢北峰取景灾情中母子紧紧相握的大手和小手。

1998年8月某日午后,北京东城公安分局抓捕现场。端着相机等待的卢北峰,意欲逃窜的歹徒被卢北峰腾空拉起转了90度。精彩的一瞬被抓拍,赢得了当年北京新闻奖图片类一等奖。

2001年7月13日, 2008年中国申奥。卢北峰记录下一个普通的中国姑娘关注的神情。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卢北峰的镜头真实记录了灾后印痕,他更多关注细部:坚强女孩的笑容、严重缺水的精神煎熬、孤儿游移不定的眼神、男婴清澈的大眼睛、临时学校教室窗口那几朵洁白芳香的栀子花…… 

摄影30年来,卢北峰也一直在用他特殊的视角,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变化。将一个个小小的细节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在相机快门速度越来越快、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卢北峰将镜头对准了常人司空见惯或熟视无睹的地方,细微处见真情的细腻,最是触动人心。这是卢北峰最成功的地方。

上述这些都是他的摄影成就,而最值得敬重的是卢北峰在摄影中寻找到了自己。这个诱发点在于2000年陆幼青事件。2000年,陆幼青在蓉树下网站写《死亡日记》。同年12月,陆幼青去世。与陆幼青短暂的人生交集给卢北峰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卢北峰这样说:“ 人的生命有长就有短,陆幼青在哀叹生不逢时的过程中也渐渐变得豁达,因为他明白,人活着就是体验的过程。”                   

青藏之行,令卢北峰经历了灵魂的洗礼,与陆幼青的结缘,使得卢北峰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从容不迫意志坚强步步为营是我从朝圣者和陆幼青身上学到的精髓。”卢北峰如是说。

淡定,清醒的淡定和从容,需要时间的历练和淘洗。走过激情燃烧的岁月,卢北峰不再在意别人的评价和荣誉。他开始思考自己的路。记得春节前他对我说他要转入观念摄影艺术。看着他一系列一系列不太成熟而时有灵光迸发的作品,我知道他会走得更远。记得在他家看着墙壁上他早年的绘画,我回头说:“也许有一天你会重新拿起画笔也未可知!”他略做沉吟,说是。

记得他曾经给王文澜写过一篇文章,说音乐是王文澜迷恋到痴狂的情人。目注卢北峰家里四处堆放的碟片,他何尝曾经不是一个古典音乐的发烧友呢?但是相较而言,卢北峰的情人是谁?我想也许是他正致力于的艺术摄影吧。

造化、缘分,似乎早已冥冥注定。

是耶,非耶,一切都抵不过时间。(待续)

 原创作品,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点击免费看热门小说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