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牛图》唐•韩滉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源《中国传世花鸟画》)
韩滉《五牛图》怎样传奇回归 牛年说牛,今年说说唐代韩滉的《五牛图》。
唐代牛畜类绘画不少,画牛题材的流行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农耕事业的高度发展,其中唐代韩滉的《五牛图》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视作极具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镇国之宝”。
韩滉《五牛图》表现出画家非凡的传神写照的功力。韩滉的勾勒用笔,既“精利润媚”,更苍古老辣,尤其是牛背上的轮廓线曲折有致,气脉相连,紧密处如行云流水,疏落处沉稳雄健,一气呵成的笔意与转承起合的笔势,将牛头、牛颈和牛的肩、背透视关系表现得准确而又生动有致。其用笔老到,举重若轻,其有条不紊的表现能力,层层递进的结构关系,表现出画家洞察物理的高超技能。
韩滉所作的《五牛图》,是中国美术史上现存最早的纸本绘画真迹,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称其为“稀世名笔”,清代书画家金农见此图叹为“神物”。同时,《五牛图》流传至今千载,图上长卷布满的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题跋,记录着《五牛图》传世的荣耀和艰辛印迹。
《五牛图》作为旷世名笔,得到历代收藏家和整赏家的珍爱。入宋以后,《五牛图》一直珍藏在皇宫秘府之中,宋高宗赵构仓皇南渡时,也没有忘记带走这幅妙笔通神的名画。入元以后,《五牛图》仍在赵宋皇室后裔手中收藏,初为赵伯昂后归大书画家赵孟頫收藏。当时,赵孟頫得到《五牛图》后欣喜异常,请良工装裱并作题跋将自己如何求得《五牛图》的过程记录于图上。
元延祐元年(1314),赵孟頫不期在太子书房中见到被人窃取的《五牛图》。因元太子不识《五牛图》的艺术价值,竟然以《五牛图》作为赏赐之物,赐给唐古台平章。赵孟頫见此百感交集,含悲挥毫三题《五牛图》,直呼“抑何幸耶?!”从此以后,《五牛图》不再归赵宋宗室后裔所有。
元至正十二年(1352),此时赵孟頫已逝世三十年。山东人孔克表于海虞邹君玉处见到《五牛图》,卷轴上有赵孟頫三次品题的墨迹,孔克表读后唏嘘不已,劝邹氏要妥善秘藏并作题跋。孔克表以为,画贵在天机神韵,《五牛图》独得天机,并将五牛神彩以“步者、识者、纵而鸣者、顾而舔者、翘首而驰者”的文辞一一形容出来,孔克表可谓是韩滉的隔世知音。
(上图)韩滉《五牛图》全部(下图)韩滉《五牛图》局部
《五牛图》自宋室南渡以来,元代由赵伯昂、赵孟頫、元太子、唐古台平章、海虞邹君玉等收藏。到了明代又几易其主,曾归大收藏家项元汴所有,藏于秀水(今浙江嘉兴)天籁阁中。清兵入关后,《五牛图》一度下落不明,一直到清乾隆年间,为浙江桐乡汪氏和扬州八怪画家汪士慎的族弟汪援鹑收藏。乾隆十一年(1746),大鉴赏家、大书画家金农两次观览《五牛图》并做题记:“今二观五牛图,愈观愈觉得此画妙不可言,叹为神物。”
乾隆十七年(1752),《五牛图》收人清宫并载入大型书画典籍《石渠宝笈》。乾隆皇帝得此稀世名笔,龙颜大悦,御笔题《五牛图》卷首”兴托春犁”四字,并书“唐史称五牛图”六字,又两次赋诗题跋。乾隆皇帝特设春藕斋珍藏《五牛图》,以为自此以后万古无虞。然而,乾隆岂知《五牛图》的日后劫难呢?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五牛图》被劫出国,飘泊海外长达半世纪而不知所踪。
感谢新中国的领袖们,终于实现了《五牛图》回归祖国的百年梦想!1950年初,有香港爱国人士致信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说唐代名画《五牛图》在香港露面,并将拍卖,画主开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收购,心急如焚,希望政府出资收回国宝。周总理深知《五牛图》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在建国之初百废待举、国家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立即批示文化部组织专家赴香港,鉴定真伪后,经多方交涉最终以6万港币买下。
《五牛图》辗转1300多年,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77年1月28日,画面已经残破不堪的《五牛图》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前后经过几年时间修复和装裱,历尽世间沧桑的《五牛图》终于重焕生机。
与中华民族众多国宝一样,《五牛图》也是命运极其坎坷,经历过一段荣耀而又艰辛的传奇经历。这幅古人的心血之作,历尽世间滄桑流传至今,实属难得。这样一件作品不仅是画家智慧的结晶,还是历史的见证,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最直观的方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五牛图》所承载的意义跨越千年,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历史和艺术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