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古称“神钲”。在这1806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古老先民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在洺河两岸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磁山文化、冶铁文化、戏曲文化、商帮文化和红色文化……
悠久历史需要挖掘,深厚文化需要传承。为此,神钲书院成立之初就启动了“寻访古村落”大型活动,追寻历史记忆,挖掘收集古村落的人文历史、民俗民风,重新拼接古村落丢失的文化碎片,保护传承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阳春三月,神钲书院“寻访古村落”活动,从百亩古杏园“青烟寺”到十字阁闻名的古镇“继城”;从太行石寨的“安子岭”到商帮文化的古镇“伯延”;从“傩戏之乡”固义到“农商古村”大贺庄.......逛古街、穿古巷、进古宅、站古桥、看古树,访村民,看惯了尘世喧嚣和轻浮,这里仿佛是安抚心灵的家园,穿越时空的感觉总是让人眷恋和不舍,相机拍不完,笔墨撰不够。
这些古村落虽各在一方,但是,他们又一脉相通,世代传承。
在古村落老宅中,看到许多大小不同、形式各异的内影壁,上面雕刻内容有梅兰青竹、花鸟虫草、忠孝结义、礼乐传家、忠诚良将等,体现吉祥富贵,长寿幸福和趋吉辟邪寓意,营造和谐、安谧、幽静的环境。
在贺进古镇,时任贺进镇党委书记石书军把我们带到了东街一户门前,整座院楼翻盖一新,当主人推开两扇绿色的大门时,一块雕刻精良的影壁出现我们面前,犹如“西洋镜”吸引了大家目光。影壁有壁顶、壁心和壁座,砖雕和石雕相结合,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非同寻常。壁心中央雕刻是《杨家将》中的六个戏曲人物,栩栩如生,各具姿态,四周雕刻有松鹤、牡丹、凤凰、如意等吉祥物。
当走在古村落的老街道上,映入眼帘的是许多的深宅大院,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房倒屋塌、无人居住。新盖的房舍包围着旧村,古村基本成为空心村。这些衰败的院落,许多是善于经营生意的武安商人留下的庄园和宅院,如淑村的朱家庄园、贺进的张帮贵庄园、大贺庄的常家庄园、宏顺德庄园,白府的花门楼、朱云章宅院等。这些庄园和宅院占地都在千至万平方米以上,房屋几十、上百余间,甚至千余间不等。建筑结构以北方四合院为主,而且院院相通,砖雕木雕工艺精湛,堪称一绝。这些庄园建筑规模之宏大、建造设计之精良,让后人叹为观止。
大贺庄常家庄园,是一进二院落,建筑雅致、结构巧妙,把文化内涵深入到每个细节中去。二座院东西厢房窗棂上雕刻着“骑牛望月”、“鱼拱莲”、“喜上眉梢”、“马上封候”,经过百年风雨洗刷和沧桑变迁,它精湛的雕刻工艺,惟妙惟肖的形象仍不失当年风采,好似一幅幅优美诗文图画,使人在窗子中漫游移步观景。
在白府古村,村民俗称“老街”,我看到几位正在“晒太阳”的耄耋老人,平均年龄在八十五岁以上,她们性格开朗,不卑不亢,当问到子女住在哪里时,她们话语一致,“儿子都住到新房子里去了”。“俺祖祖辈辈都住在这个院子里,还是老房子好,冬暖夏凉,不舍得离开!”这些老人朴实善良的话语感动着我。作为从事二十多年的新闻记者,我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在老街石头桥南拱圆门里有一位佝偻着身体的老人站在大门里,用一种无助的眼神似乎在期盼等待着什么?“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我似乎明白了一些,没有这些耄耋老人日日夜夜的守望,就没有老街、老巷和老屋,就留不住今天的“乡愁”!
在伯延古镇,提起“老增”这个名字,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老增,大名刘增付,今年六十岁,由于爱收集老物件,在伯延街小有名气。走进房家大院二巷的老增家里,院外屋内到处摆放着不同年代、各式各样的老物件。有光绪年间的老牌匾,上刻有三个大字“大夫第”,有清末民初的生活、生产用品,如八仙桌、插瓶,太师椅、钱柜、礼帽盒、石锁、石碓臼、独轮车等,有六十年代大食堂用过的打红薯片机,这些老物件是老增从本村一家一户收集来的。谈到老物件的用途和文化,老增是滔滔不绝,对这些老物件爱不释手,如获至宝。从2014年开始,三年间,老增共收集老物件200多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办个民间民俗博物馆,让这些失落民间老物件重放异彩,把民间民俗文化发扬光大,传承下去,为子孙后代造福。
在“神钲”这片古老土地上,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脉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村村落落都留下一个个美好的传说和独特的人文故事。寻访古村落,感受古村淳朴民风,体会民俗文化的内涵,寻找乡土文化的根基和血脉,启迪即将失落的心灵!守望千年大地上的“根文化”!
原创作品,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