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众,让更多文物“活”起来
创新形式让文物走近大众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合理利用,一直是文博工作的重点。“《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不仅要求在政策机制上有所突破,而且要求在管理实践中有所创新。”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介绍说,这些年来,我省各级文物部门加大文物利用工作力度,在博物馆免费开放和青少年教育、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开展了不少创新实践。
最近,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节目让文物关注度不断飙升,大众更多地接触到沉睡的文物宝藏,大大激活了文物资源的活力,让深藏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让文博收藏和文物旅游火了一把。河北博物院也积极参与其中,把河北的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等文物,通过电视节目推介到全国观众面前。此外,还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推广出去。“我们先后研发出‘汉代说唱俑’‘双翼神兽’等系列近700种文创产品,多次参加深圳文博会等展会,赢得广泛赞誉。”河北博物院艺术设计部副主任曹雪说。据悉,下一步我省将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博物馆落实绩效奖励等文创产品开发政策,鼓励众创众筹,以创新创意为动力,打造文创品牌。
今年6月,我省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该遗址公园以元中都遗址本体为核心,串联周边的自然景观与遗址点,将达到集考古研究园、历史文化园、生态观光园、休闲娱乐园于一体的效果,“这会使更多大众到考古遗址地旅游参观,在一定程度上激活文物的生命力,也让文物旅游火起来。”省文物局项目处副处长贾金标说。
发掘河北文化精神内涵
河北文物资源丰富,保护任务繁重,如何更好地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张立方表示,围绕文物保护和研究,此次《意见》宏观划分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完善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体系,强调建立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等关键点,“抓重点难点,构架起体系。《意见》对文物保护和研究领域的工作进行了体系化梳理,方向目标十分明确。”
目前,我省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000余处,现已备案的革命题材的博物馆、纪念馆达30家,国有单位馆藏近现代文物超过4万件(套),其中大部分是革命文物。“结合《意见》专门提到完善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体系,省文物局有一个持续到2020年的计划,在全面摸清革命文物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逐步落实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文物保护措施。”张立方说,今后,燕赵大地上的革命文物有望连点成片,通过体系化规范化的管理和修复,全面改善革命文物保存状况。
张立方说,我省启动于2013年的泥河湾遗址群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就是《意见》提到“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东方人类探源工程通过多部门专家联合,探讨泥河湾盆地早期人类和现代人类的出现过程及演化之路,同时还将开展燕赵文化标识研究工作,通过冀西北地区史前考古学研究、燕赵中山文化研究等,来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
构建文物安全长效机制
近年来,我省发生过多起文物犯罪案件,给河北文物安全敲响了警钟。此次《意见》明确提出把确保文物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给文物工作筑牢了安全底线。记者了解到,我省多次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积极开展大运河河道安全督查等专项督查。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我省推进文物平安工程建设,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4.6亿元,实施安防消防防雷项目180余个。
围绕《意见》精神,如何才能有效地抓好落实文物安全问题?《意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省文物局执法处副处长刘忠伟表示,该局将聚焦目前最为突出的法人违法、盗窃盗掘、火灾事故三大风险,每年对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评估。
省文物局副局长韩立森表示,一方面要强化队伍建设,根据各地文物资源量在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上科学安排,切实加强文物安全保护能力建设;另一方面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积极参与文物安全监督管理,拓展文物安全守护队伍,弥补市县文物安全管理力量不足。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