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拔鲜卑建立的北魏是西晋八王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统一北方的政权,第一个是前秦。前秦在统一北方后的第二年就发动了淝水之战,结果一战败,前秦就分崩离析。
游牧部落的政权制度,是自带部曲、部落入股的军事合作集团。北魏的《木兰辞》中: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当时的士兵都是自带装备加入出征的大军。统一北方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防备柔然,设立了六镇,安置了大量部队,六镇建立之初,地位高收入高,豪强子弟争相加入。
一个团队,没有收入会消亡;有收入而分配不均会分裂;收入不足又分配失衡,就烟消云散了。
汉化:北魏汉化的主要内容:484年推行俸禄制,485年均田制,486年三长制。汉化本质就是收入结构调整的问题。俸禄制之前,是事权制,大家出征了,根据你部曲的多少,任务的大小,封你一个官,但是没有工资拿的,仗打赢了,大家按功劳分钱,分地,分人口。俸禄制,就是按官职大小发工资。均田制就是国家给百姓土地,百姓交田租及有事的时候需要承担徭役、兵役。三长制,就是设立基层官员管理这些基层百姓。汉化的推行,意味着帝国的收入结构的调整,以前主要收入靠军事掠夺,抢钱分钱;现在不抢了,改用官员收税。这样,六镇士兵们的收入和地位下降,负责收税的官僚反之上升。
迁都:在推行俸禄制十年后的494年,北魏迁都了。从靠近六镇的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对上层来说:迁都到洛阳,有水运,收取天下赋税更便捷了。同时那里远离边境处于帝国的中心,地理上更安全,也更好管理。对平城中下层,积攒了半辈子钱财在都城安家立业,现在都城突然要迁移了,身价打骨折。洛阳离六镇更远,导致六镇的地位进一步下降。汉化持续的推进及迁都后,很快洛阳就繁荣起来,权贵之间甚至出现了斗富的情况。六镇却沦落成了罪犯流放之地,不再有往日的辉煌。
六镇之乱:523年,北方的柔然南侵至旧都城平城附近,掠夺牲畜几十万,百姓两千余口。北魏抽调关内十五万大军前往追击,习惯了收租躺赢的贵族,自然对这种打打杀杀,高风险低收益不太感兴趣,草草收兵,一无所获。524年,六镇之一的怀荒镇爆发饥荒,军民要求开仓救灾,镇将不肯,军民杀镇将,反。很快,六镇都乱了。
北魏汉化和迁都后,国家的产出收入明显大幅提升了。都城权贵斗富,边镇军民饥荒,这种情况显然是分配失衡导致。北魏在六镇之乱后,很快分崩离析直至灭亡。但其仍然是那个时代最长命的游牧民族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