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名实相副的成语之都
日期:2023-01-13 14:45:27  点击:
来源: 赵都文化(公众号)  作者:宋涟圭

邯郸:名实相副的成语之都

 

宋涟圭

     

 

邯郸:名实相副的成语之都 

 

2014年,邯郸被授予“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这是对邯郸悠久深厚的成语典故文化的肯定和褒奖。

 

可以说,成语典故是邯郸历史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精华,是邯郸得天独厚、独一无二的瑰宝。

 

 

 

邯郸成语典故的定义和内涵界定

 

 

     

要界定邯郸成语典故必须对邯郸成语典故作一确切明晰的定义。我认为,邯郸成语典故就是作为中国成语典故重要组成部分的与邯郸相关联的成语典故。这样,既明确了邯郸成语典故在中国成语典故中的地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界定了邯郸成语典故所涵盖的范围,必须是与邯郸相关联的成语典故。

     

 

这里所说的与邯郸相关联,包括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成语典故的典源出在邯郸,或者说其故事发生在邯郸。不管这个典源出于什么典籍,它是不是邯郸人写的。如“胡服骑射”“负荆请罪”出于司马迁的《史记》,“黄粱美梦”出于沈既济的《枕中记》,其作者都不是邯郸人。而“一日千里”“四海一家”等出于《荀子》,“白马非马”出于《公孙龙子》,其作者则为邯郸人(赵人)。也不论这件事情是不是邯郸人所为。如“邯郸学步”是寿陵少年所为,但故事发生在邯郸,也算邯郸成语典故。

 

     

二是典源不在邯郸,即故事不发生在邯郸,但却是邯郸人所为或虽非邯郸人所为却与邯郸有紧密关联的。前者如邯郸人(赵人)李园“献妹求荣”,其事发生在楚国,但主角李园与其妹都是邯郸人,也是邯郸成语典故。后者如“围魏救赵”故事的主角田忌、孙膑均不是邯郸人,战事也不发生在邯郸,但事因赵起,其目的和实际效果都是为解邯郸之危,与邯郸密不可分,亦算邯郸成语典故。

 

     

三是成语典故的语源出于邯郸。这里又包含四类:一类是邯郸人说的话,而不管他是在邯郸说的或是在外地时说的。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是魏征在长安做官时对唐太宗李世民说的,而他是邯郸馆陶人,因此算邯郸成语典故。另一类是虽然不是邯郸人说的,但其内容是评价邯郸人和事的,无论褒贬都算邯郸成语典故。褒者如唐代皮日休评邯郸诗人刘言史的“百锻为字,千炼成句”,贬者如《北史》评元晖业的“一日三羊,三日一犊”。第三类是在邯郸为官、任事、生活或游历(游学)的外地人说的。如“排忧解难”就是齐人鲁连仲助解邯郸之围后拒绝平原君封地和千金酬谢时说的。第四类是由邯郸的民歌、民谣、俗语、谚语、歇后语、谜语等演变而来的成语典故。如“新台之丑”,出自《诗经·邶风·新台》,是当时卫国人讽刺卫宣公夺媳丑行的民歌,因故事发生地新台,其遗址在今临漳县西黄河故道旁,故亦算邯郸成语典故。

 

     

以上叙述还涉及一个基本问题,这就是邯郸这个概念的界定问题。这个问题需要从时、空、人三个方面来界定。邯郸作为地名在中国可以说是罕见的稳定,二千五百余年来其地理位置和名称都没有变化。变化的是它的行政辖区范围。我们今天研究邯郸成语典故,毫无疑问这个邯郸应该界定为近五十年来基本稳定的现在邯郸市十九个县(市)区范围,而不管历史上有的地方曾经归属哪个行政区。而时间的界定则是从古至今。也就是说,几千年来形成的与邯郸相关联的成语典故都是邯郸成语典故。

 

     

这样来界定邯郸时,就可以减少以至避免与周边地域文化研究中对一些历史上的人、事归属问题产生不必要空的矛盾和争论。有人或许会问,这样界定的话对赵国历史上一些人和事的归属将怎样处理?这就需要对邯郸人的范畴进行界定。属籍在现在邯郸市十九个县(市、区)范围的历史人物都是邯郸人,这是毫无疑问的。此外,考虑到邯郸一带是赵国的中心区域,典籍上只说是“赵人”,而至今仍无翔实的考证证明其具体属籍的,如荀况、公孙龙、慎到等也可以定为邯郸人。至于从赵氏发迹到三家分晋直至迁都邯郸以前这一时期,为赵国的形成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如赵衰、赵盾、赵武及赵简子、赵襄子等,虽然不能算邯郸人,但只要符合前面所说与邯郸相关联的三种情况之一,且其言行事迹构成成语典故的仍可列入邯郸成语典故。

 

     

按照这样的界定来分析,对一些颇有争议的成语典故的归属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如围绕和氏璧产生了一系列相关联的成语典故,“抱璞荆山”“卞和三献”“楚卞三泣”等因故事发生在和氏璧归赵之前,其主角都不是邯郸(赵)人,所以不算邯郸成语典故;而和氏璧归赵以后发生的“价值连城”“完璧归赵”等则属邯郸成语典故。三曹和七子都不是邯郸人,因此他们的事迹、诗文发生(写)于邺城时期邯郸地域而形成的成语典故,应归入邯郸成语典故,如“让礼一寸,得礼一尺”。而其他时期在其他地方或邺城时期在其他地方所为而形成的成语典故则不应算邯郸成语典故。如“七步成诗”“煮豆燃萁”之事发生在曹丕代汉称帝后,曹植数迁而为东阿王时,也不是在邺城发生的事,故不应列入邯郸成语典故。“弃家报国”是歌颂蒙古将领、大名南乐人王珍的,而南乐现已不属于邯郸,故也不能再算邯郸成语典故。“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是东汉马援说的,他是扶风茂陵人,这话也不是在邯郸说的,不能因为他姓马,祖先是赵奢就算入邯郸成语典故。

 

     

邯郸成语典故到底有多少?也即所谓量化问题,是摸清家底的基本问题。现在有一百多、四百、一千六百甚至两千之说,差距颇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另外,有的成语典故衍生出许多相关联的成语典故,不同的选择、取舍就会有不同的计算结果。这个问题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我认为可以掌握这样两条:一是意义、文字相近或相同的只选一个较常用的为正条,其他都作为副条。如“价值连城”“价重连城”,前者为正,后者为副。而典(语)源相同或相关,意义和文字却不同的,则各算一条。如“完璧归赵”,出典与和氏璧相同,与“价值连城”相关,则自算一条。有了统一的界定标准,再经过逐条辨析,决定取舍,就可以确定总量,把邯郸成语典故的家底摸清了。这个工作很繁琐,需要认真、细致、耐心和毅力,但邯郸的专家学者必须做,也一定能做好。否则就对不住“中国成语典故之都”这个称号了。

 

 

邯郸成语典故的来源分类及其文化属性

 

     

邯郸成语典故可以分为语词类和故事类两大属。语词类的表达形式一般都是成语,言简意赅,口语或诗文中恰当运用可以使讲话戓诗文更简练和精彩。这一属的成语一般没有什么故事情节或人物,往往只是表达一种情状、精神或哲理。如“一日千里”“积流成海”等。它们的来源一是历代诗文中的名句警句或是其缩略语。如“名不副实”就摘自邯郸人刘劭《人物志·效难》中的名句“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行不胜衣”则是《荀子·非相》中“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的缩语。二是民间口头的俗语之类,如“利令智昏”出于《史记》,是司马迁评论赵平原君贪图韩国上党守官冯亭献城而引发秦、赵长平之战,几乎亡国一事的话,但他明确指出这是“鄙语”,也即里巷俗语。许多来源于民间口语的成语都是这样形成的,因为没有文人的诗文记载,某地流行的俗语流传不广,影响不大,就不可能成为广为引用的成语。

 

     

故事类也即典故或掌故,其表达形式可以是成语,也可以是短语或短句。人们引用它主要想借其人其事表达一种或讽或喻或褒或贬的意思,使讲话或诗文比较含蓄,以免直白。如“义不帝秦”是借鲁仲连之事来褒喻主持正义,不向敌人屈服的人和事,或自己的志向决心。“言者异则人心变”则是楼缓借鲁国公甫文伯的故事来比喻同一句话由不同的人说出来其心意就会不一样,来表白自己,以免赵王误解。

 

     

这一属的成语典故按其典源不同又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出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围魏救赵”“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第二类源于历史人物的故事。如“董狐直笔”,取自晋国史官不因赵盾请求而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的故事。“周臣侍读”出于磁州滏阳人赵秉文(字周臣)在任金皇帝侍读时严以治教,笞责太子之事迹。第三类取自寓言故事。如“虎怒决蹯”,以老虎被兽夹夹住时,会怒而自断其蹄腿以逃生,寓意在紧急关头人们应舍局部而保整体。“牛缺遇盗”以大儒牛缺在邯郸遇盗而不抗拒,满足了盗贼所有要求反而被追杀的故事,来警示世人遇到坏人不能逆来顺受。第四类来自神话传说故事。如“琴高乘鲤”说的是赵国善琴名高的人乘鲤鱼升仙的事。“黄粱美梦”则更是著名的传奇故事。由于邯郸是地理上的要冲,历代均为兵家必争之地,加之地灵人杰,英才辈出,第一、二类的成语典故尤为众多,这是邯郸成语典故的一大特色。

 

     

从以上的论述中已经可以看出,邯郸成语典故的文化属性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点。而邯郸地域文化的代表就是赵文化。因此,邯郸成语典故的文化属性应是赵文化,且是赵文化中最具特色、影响也最大的精华部分。赵文化里有关政治、思想、军事、经济、文学、艺术等精髓都在邯郸成语典故中得到了体现。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对赵文化的认识还不一致,特别是关于赵文化的界定即什么是赵文化的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有的著名专家认为赵文化只能是指历史上赵国存在时期的文化,最多也只能延至两汉时的诸侯国赵国存续时期。如果是这样,那么把邯郸成语典故归属于赵文化就不合适了。因为邯郸成语典故的形成和发展延续了几千年,一直到现代。比赵文化的存续时间长多了。我是不同意这样来界定赵文化的。我认为,赵文化是以现在的邯郸为中心,大致相当于当今冀南地区和豫北部分地方这样一个范围的地域文化。这是一个亘古贯今的概念(详见拙文《什么是赵文化》)。而且,把赵文化界定为赵国文化也不符合当前地域文化研究的通例。据我所见,当前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无论是齐鲁、三晋、秦、楚、中原,还是吴、越、巴蜀、湘、桂、闽、粤等等,都是以亘古贯今为时空概念的。希望通过认真的研讨,大家对赵文化的概念能尽快形成一个共识。这样,邯郸成语典故的文化属性问题也就可以顺利解决了。

 

 

邯郸成语典故的现代价值及其发展

 

     

有人说:“没有邯郸成语典故,天下文章难全。”话虽说有点偏颇,却是个实实在在的现实:邯郸成语典故与一些只能在古代典籍中见到的僵死词语不同,它至今仍活跃在人们的口语、诗文和戏曲中。也就是说邯郸成语典故尽管已经流传了两三千年,却仍然是活的语言,现代的活语言。这就是邯郸成语典故的现代性,或者说现代价值。

 

     

邯郸成语典故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所蕴含的博大思想和深刻哲理与现代三个文明建设要求的高度统一性。如现代政治文明建设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源头就可追溯到“节用裕民”“裕民以政”“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等所表达的民本思想,是这一思想的现代发展。“人伦并处”“谨养其和”所蕴涵的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也是一致的。“求同存异”(同求异道、同欲异知)更是世界上不同国家间和平共处原则之一。“胡服骑射”所折射的善于学习、勇于改革的精神,“毛遂自荐”“脱颖而出”所开创的自告奋勇气概,“开源节流”“蓄积于民”的经济思想等等,在三个文明建设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再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例,每一句都可以从邯郸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应的例证。如“义不帝秦”“宁为玉碎,不能瓦全”之爱国,“奉公守法”之守法,“女娟救父”之明礼,“遗袍复得”“路不拾遗”之诚信,“相如回车”“廉颇负荆”、将相和好成“刎颈之交”之团结友爱,“节财俭用”之勤俭,“志在四方”“万折必东”之自强,“井井有条”“不遗余力”之敬业,“国而忘家”“四海为家”之奉献等。

 

     

为什么邯郸成语典故会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这是因为邯郸成语典故不仅内涵丰富,哲理深刻,而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赋之以新意。如“四海为家”本意是占有四海,统治全国,后引申为仁人志士漂泊无定,随处为家,为国奉献。又如“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因势利导”等源于战争,现已借以表达解决难题的决心和策略。“宁为玉碎,不能瓦全”原典是反对屈膝求皇帝赐姓,后已用作决心为国牺牲的誓言和行为。正因为如此,邯郸成语典故才能亘古适时而长青,永葆魅力。

 

     

那么,我们今天又该如何来做好邯郸成语典故的发展工作呢?

 

     

首先,要把现有的邯郸成语典故活化和物化,成为邯郸的城市名片。活化就是要激活邯郸成语典故中蕴涵的符合现代三个文明要求的因子,挖掘其现代价值,作出全新的诠释。如“欲取姑与”,源于晋国的智、赵、韩、魏四卿争夺势力范围,加以引申可以诠释为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税收),必须先减轻人民负担,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入。当前国家的三农政策正是如此。物化就是要使邯郸成语典故让人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用得上。一是组织专家学者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盘点邯郸成语典故的家底,并重新诠释,编辑出版一部既定量又定性的《邯郸成语典故辞典》,大力推广使用。二是充分发掘利用邯郸成语典故的历史文化遗迹,运用雕塑、绘画、戏曲、邮品、生活用品及现代声光电技术再现成语典故的情景,让人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如身临其境。近年来,有关部门已做了不少工作,如建设邯郸成语典故苑,发行有关邮票、邮品,举办成语典故元宵灯会,制作成语典故扑克、杯垫等。有的很成功,有的则不太理想,尤其缺少场景再现式的作品。如回车巷附近已改造成仿古文化街,在巷口就可以规划一组蔺相如回车避让廉颇的园景。成语典故苑的改造和赵苑的扩建工程更要成为展现邯郸成语典故魅力的精品。重要的是要在全市形成一种风气,任何城乡建设项目都要适当考虑邯郸成语典故的展现,并开发更多以邯郸成语典故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宣传品、日用品等,使邯郸成语典故深入邯郸人的心,走进邯郸人的家,使国内外朋友、游客来到邯郸随处可见到、听到、买到与邯郸成语典故有关的文艺作品。总之,要把它打造成邯郸的城市名片。这是邯郸三个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建设文化强市的需要。

 

     

其次,要不断挖掘、发现、发展新的邯郸成语典故。有关邯郸,有关赵文化的历代典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不少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和利用,尤其是地方史志和诗文集。其中必有不少可以构成成语典故的素材。我在检阅民国本《大名县志》时,就发现一则录自宋人彭乘《续墨客挥犀》的故事,将其归纳为“终慎思妙联明志”,完全可以作为怀才不遇,人穷志不短,发奋努力,一鸣惊人的典故使用。此外,“侍妾蒨桃诗谏寇公(準)”,“小王点妙对得佳妻”等都是绝好的典故资料。对历代典籍需要重新审视,挖掘、发现、整理出新的邯郸成语典故,对现当代的一些革命事迹、英雄传说、名人轶事则更应该花大力气去搜集、整理,从中必然可以发现、总结、归纳出不少新的邯郸成语典故。在这里,我仅举两例以抛砖引玉。一是“游而不击”。这本来是国民党顽固派攻击八路军的话,后来却演化成抗日军民对他们消极抗战、保存实力、准备反共地讽刺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非常巧妙。而且,这个词作为成语,还可以引申为对一些工作不踏实、游手好闲的人或工作不深入、走马看花式干部的批评和劝诫。二是“刘帅赔碗”。在武安冶陶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展厅里陈列着一只粗瓷碗,是当时刘伯承司令员的房东乔家兄妹捐献的。原来,刘帅的孩子打破了房东的一只碗,他知道后执意把自己用的白地蓝边碗赔给了房东。这个反映军民鱼水情,将帅以身作则遵守群众纪律的故事,作为典故用于革命传统教育是十分生动的。可见,只要我们认真去搜集、发掘,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邯郸成语典故的队伍就会越来越大,内涵也会越来越丰富。

 

     

语言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新词甚至新字并不断淘汰失去活力的旧词旧字的历史。邯郸成语典故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从商周到明清一直没有中断过。只要新的成语典故富于意蕴和哲理,再加上适当的宣传,就会一传十,十传百,逐渐流行开来。现有的邯郸成语典故哪一个不是先生后熟,不断调整发展而来的呢!

 

邯郸:名实相副的成语之都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