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成语典故篇
——人物故事·毛遂自荐
丁伟
人物故事·毛遂自荐
(东周人物绣像 楚王像)
公元前257年,长平之战后秦军又一次围困了赵都邯郸。大军压境,邯郸危在旦夕。为解邯郸之围,赵孝成王想联合楚国共同抗秦,推举楚王为盟主,订立盟约,然后请各国出兵解救赵国。因此他便派平原君赵胜到楚国去。平原君打算从数千名门客中挑选二十名文武兼备的人一同前往,可挑来挑去只挑选出十九个符合条件的人,还差一人怎么也选不出来。
平原君正在发愁时,门客中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自我推荐说:“既然少一人,我愿意随先生一同前往。”平原君上下打量了一下毛遂问:“先生到我这里几年了?”毛遂答:“三年。”平原君说:“一个具有贤德与才能的人,好比一把锥子藏在口袋里,锥子的尖儿立刻就能露出来。可你在我府上已经三年了,我还没听到有人说起过你的业绩,可见你没有什么突出的才能。我这次去楚国,肩负着拯救社稷的重任,没有特殊才能的人是不便同去的。你还是留下吧。”毛遂辩解道:“不是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而是你尚未将我装于囊中。倘若把我装于囊中,我的才能便会脱颖而出,何止是只露出一点锥尖儿呢。”
(毛遂墓)
平原君见他说得有理,便带着毛遂一起到楚国去了。进了楚宫,楚王只准平原君一人上殿议事,其余人一律站在台阶下。
平原君详尽地讲述了联合抗秦的必要性,要求楚王尽快派兵解救邯郸,因楚王惧怕秦国,不敢应允出兵的事。俩人的谈判,从清晨谈到中午,也没有谈出个结果来。
站在台阶下的毛遂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便手按剑柄,快步冲到楚王面前大声说道:“联合抗秦的事本来两三句话就能决定,可是今天从早晨谈到了中午,仍未有结果,这是为什么?”毛遂的责问使楚王很不高兴,便呵斥道:“我与你主人谈话,你上来干什么?”毛遂一把抓住楚王的衣袖说:“你所以敢斥责我,不就是仗着楚国是个大国吗?不就是仗着你身边的侍卫人多吗?可眼下在这十步之内,你国大也好,人多也好,都没有用。你的性命就掌握在我的手里。”
毛遂接着慷慨激昂地说道:“秦军屡屡伐楚并烧毁了楚国的宗庙,这是楚国的奇耻大辱,连我们赵国都感到羞愧,难道大王就不感到难堪吗?赵楚联合抗秦,不只是为了赵国,也是为了楚国。”
楚王被毛遂的话打动了,决定联赵抗秦,并答应立即派兵将前往赵国解围。毛遂趁热打铁,立即叫人拿来鸡、马和狗的血,当场与楚王歃血为盟。
这时候,平原君才真正领略了毛遂的才干。平原君一行人回到邯郸后,见了赵孝成王说:“我这一回出使楚国,多亏了毛遂先生。他那三寸之舌,真比百万雄兵还要强啊!”从此以后,毛遂被平原君尊为上等宾客。
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未见而已。”…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曰:…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因而演化出“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三寸之舌”等成语。
毛遂自荐:用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脱颖而出:比喻获得机会,显示出才智和技能。
因人成事:比喻自己没本事,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
三寸之舌:用来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辩论。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yishu/2021-08-07/4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