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成语典故篇
——
丁伟
历史事件·纸上谈兵
老将廉颇率二十万赵军在长平抗击秦军。廉颇用兵持重,坚守不出,用持久战的办法来消耗秦军的战斗力,竟使秦军一筹莫展。到公元前260年7月,秦赵两军在长平已对峙了四月有余。由于秦军远离本土,粮尽草绝,眼看就要不击自溃。无奈,秦将王龁只得写了奏章向秦王禀报军情。
秦王向丞相范睢问计,范睢说:“廉颇身经百战,很有谋略。要想攻破赵国,必须想办法把廉颇替换下来。”于是,范睢派了几名心腹,带着千金巨款来到邯郸,专门去贿赂赵王身边的人。不几天,赵孝成王就听到了各种传闻,说廉颇年老怯战,不敢出击;也有的说廉颇怕打了败仗,毁了自己一世的英名;还有的说,秦国最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他去带兵,必将势不可挡。
赵孝成王听了这些议论,对廉颇的疑虑越来越大,就把赵括召来问道:“你能把秦兵打退吗?”赵括说:“秦国如果派大将白起来,我需要好好筹划一番。现在派王龁来,不在话下。”接着又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兵法。赵孝成王听了很高兴,恨自己没有早用赵括,当即任命赵括为上将,派他去接替廉颇。
赵括是已故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年轻时读了不少兵书,谈论起军事头头是道,连赵奢都辩不过他。但是赵奢并不看中他。赵括的母亲感到有些不解,就问赵奢:“儿子的兵法不错,怎么没听见你夸奖他呢?”赵奢说:“战争杀伐是决定人生死的大事,而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并不懂得指挥打仗。将来赵国不用赵括则已,如果用了他,让赵军失败的一定是他。”
赵括为将的消息传出去后,蔺相如忙去劝赵孝成王说:“大王不要因为赵括善论兵法就重用他。他只知道死读书,不懂得随机应变。就如同用胶把瑟柱粘住不能扭动,音调不能调整,就奏不出音乐来了。”
赵括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后,也上书赵王,说他的儿子不能领兵挂帅,请求大王另择良将。可赵孝成王主意已定,对赵括母亲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赵母说:“既然大王不肯听我的话,旦赵括出了什么差错,请不要再连累我。”赵孝成王答应后,便给赵括拨了二十多万兵马,命他奔赴长平前线。
赵括一到长平,就全部改变了廉颇的持久战计划,将所筑的星状营垒并成一座大营,并主动出战。秦国得知赵括为将的消息后,立即派白起替换了王龁。白起在交战时假装败退,背地里截断了赵军的粮道,然后派重兵把赵军团团围住。
到了九月,赵军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的士兵在营垒内相互残杀,以人肉充饥,再也无法坚守下去了。绝望之中,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轮番突击,企图打开一条通路。可是秦军像铜墙铁壁一般,每次突围都被白起布置的弓箭手射回。又过了一个月,赵军的死伤越来越多,援军又被阻截在外。赵括只得披上厚甲,骑上战马,亲自率领着精兵拼死突围。在突围中,赵括的坐骑突然马失前蹄,将他摔倒在地,赵括也被乱箭射死。赵军失去了主帅,军心大乱,最终数十万大军全部被秦军坑杀。
长平战役是战国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也是战国时期一次最为残酷的大屠杀,也成为赵国由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胶柱鼓瑟:瑟,是一种古代的拨弦乐器,通常有二十五根弦,每弦有一柱,是调节音调的短木。用胶把柱粘住不能扭动,音调就不能调整,就奏不出音乐来了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纸上谈兵:依照书本谈论用兵之道,后用来形容那些没有真才实学而又善于高谈阔论的人。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yishu/2021-07-30/4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