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宗师:杨式太极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侠小说常见的桥段
日期:2022-10-10 10:41:48  点击:
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荷歌观书

 

近代历史上,有一个武林世家,与武侠小说中的武林世家一样,令普罗大众很感兴趣。

 

民国武侠小说家宫白羽《偷拳》,便是讲述这个家族的开山掌门人——杨露蝉学拳的故事。

 

这个武林世家,便是近代武林赫赫有名的杨式太极拳家族。

 太极宗师:杨式太极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侠小说常见的桥段

 

开山掌门人杨露禅

清中叶,直隶省广平府(今河北邯郸永年区)的杨露禅(1799-1873)为学拳,十八年间三下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城东五公里处的清风岭中段。

 

从广平府到陈家沟,约七百里的脚程,杨露禅吃了无数的苦,终于打动了陈式太极拳传人陈长兴,向他传授陈式太极拳的精髓。

 

艺成后,杨露禅回广平府设坛教拳。

 

 太极宗师:杨式太极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侠小说常见的桥段

当地有一官宦人家出身的武河清,字禹襄,其兄在河南舞阳任知县时得到一篇明末王宗岳撰写的《太极拳论》,转交到武河清手中。太极拳本为民间秘传,传承无可考。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短短不足五百字,是当时仅有的太极拳理论文章。河清参悟修习太极拳经,也有一定的成果。

 

杨露禅曾将次子杨班侯送到武河清处读书。武河清被后世尊为武式太极拳创始人。

 

 太极宗师:杨式太极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侠小说常见的桥段

近代武林人士经历过无数的踢馆和被踢馆,杨露禅因拳术精湛,所向披靡。

 

某一次与人动手,伤人后被对方告到官府,杨露禅逃到到京师,历任大户酱园张家、京师旗营武术教师等。

 

晚年,杨露禅被延至端王府授拳。旧时代武行规矩虽大,争斗极多,杨露禅每与别的拳派比武,必然胜出,被誉为打遍京城“杨无敌”。

 

因杨露禅众多弟子大都出身名门,太极拳与形意、八卦并列为京师三大拳术之一,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非同凡响。

 

太极宗师:杨式太极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侠小说常见的桥段

杨露禅

 

杨露禅,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个太极宗师,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将太极武术传播并发扬光大的人。

 

杨式太极拳二代高手

 

杨露禅远走京师,长子杨凤侯自幼好武,天资过人,性情温和,得其真传,留在广平府教拳,可惜杨凤侯去世较早。

 

次子杨班侯(1837-约1892),相貌清矍,富有臂力,身体素质好,又有悟性,随武禹襄习太极拳,咸丰六年(1856),19岁只身来北京,精于太极大杆术(太极大枪去掉枪头),找到父亲杨露禅,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曾参加过抗击英法联军,无疑是杨氏太极二代中的顶尖高手。

 

杨班侯名震京城,拜师其门下的弟子众多。其中包括:凌山、万春、比他还大几岁的北京大兴人吴全佑(1834-1902)、年轻的东单同盛福掌柜山东掖县王茂斋(1862-1940)、牛连元、姨表兄弟教莲堂、后来又修习茅山道法的张信义、既是武式太极传人郝为真弟子又拜他为师的陈秀峰、李连芳、张印堂、李万成等人。

 

太极宗师:杨式太极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侠小说常见的桥段

杨班侯

 

杨班侯被王爷推荐到旗营中担任教师,曾被清朝廷授予五品官职的武德骑尉赏戴蓝领。由于杨班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打死了洋鬼子,被吓破胆的、留在京中主事的官员除名。

 

杨班侯如日中天时返回家乡授拳,约在1892年左右在家乡病故,卒年才55岁。

 

要说明的是,凌山、万春、吴全佑三人,早在杨露禅充当旗营教师时便跟随着习太极拳,深得真传。

 

吴全佑善于柔化,成为太极拳高手,自成一派,是吴式太极拳奠基者。其子吴鉴泉(1870-1942)成为吴式太极拳创始人。王茂斋又是吴鉴泉的师兄,1928年,年近六旬的吴鉴泉去上海教拳,王茂斋成为北派吴式太极拳著名人物,与吴鉴泉齐名,素有“南吴北王”之赞誉。

 

太极宗师:杨式太极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侠小说常见的桥段

王茂斋

 

少子杨健侯(1839-1917),人称三先生,随着大哥凤侯、杨式太极拳杨露禅、二哥班侯先后逝世,他成了杨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其拳术刚柔并济,出神入化,刀、剑、杆各种器械无不精通。他宽厚仁慈、秉性温和,从不恃拳傲扬,有极高的武德。

 

太极宗师:杨式太极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侠小说常见的桥段

杨家三代人

 

杨健侯在继承父、兄“小架子”基础上,考虑到从学人的身体条件,着眼于健康第一,在杨露禅小架子招式上,幅度扩大,既保持了技击特点,更适合老年人健康需要,修改成了“中架”,不猛不硬,顺遂圆和,老幼强弱皆可练习,传播较广。

 

杨健侯名下弟子,可能仅许禹生(1879-1949)一人。其他传人,如张钦霖(1887-1969)、田兆麟(1891-1959)、牛春明(1881-1961)、胡星斋(1888-1979)等,皆按其指示拜杨澄甫为师。

 

 太极宗师:杨式太极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侠小说常见的桥段

许禹生为官宦子弟,幼年曾师从沧州刘德宽(1826-1911)学艺。刘德宽江湖人称大枪刘,精六合拳法,一身八卦绝技,是八卦宗师董海川门下八大弟子之一。许禹生广访名师,习六合、八卦、通臂、岳氏散手等,后来师从杨健侯,专攻太极拳。

 

杨式太极三代传人

 

杨凤侯有子,名杨兆林,随父习拳并在永年家乡传授弟子,在当地有较大影响。

 

杨班侯有子,名杨兆鹏。杨班侯去世时,兆鹏尚在襁褓中,成人后务农在家。

 

杨健侯有三子,长子杨少侯,名兆熊,生于同治元年(1862),幼年过继给伯父杨班侯为养子,七岁时即习家传太极拳术,性情刚烈直快,好胜要强。推手时喜发人,亦精擅散手,有杨班侯遗风,功属杨门上乘。

 

太极宗师:杨式太极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侠小说常见的桥段

杨少侯

 

次子杨兆元,网络上无资料。

 

季子杨澄甫,生于1883年7月11日,祖父杨露禅已逝世十年。他性格敦厚,教拳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所以门人遍及海内外。现代人对杨澄浦先生更为熟悉。

 

杨健侯民国六年(1917)无病而逝。临终时,他对杨澄甫说:你大哥(少侯)随伯父练拳,刻苦异常,早已功成名就。

 

可见,杨家三代传人中,杨少侯功夫最强,是杨式太极拳三代中顶尖高手,功夫最精纯。

 

可惜的是,杨少侯功夫奇高,授徒却循规蹈矩而缺乏耐性,认为“祖宗的东西是不能改变的,我学什么,就教什么,怎么学的就怎么教”,经常说“ 寻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摔跟头”,“棒头下面出好手”,“不打不知、不痛不知”,从学者很难接受这种魔鬼训练,因此传人甚少。

 

杨健侯临终前评价完杨少侯,再评价未来的接班人杨澄甫:“做人做事慢吞吞,不骄不躁,是块练太极的好料子。表面都合乎杨家祖传,实际没什么底子。你开门授徒,我在后面撑着。现在我要走了,如有高手前来比试,你万一失手,杨家威名扫地。你不用功,杨家功夫失传,真是不孝之极。”

 

杨健侯语重心长地叮嘱杨澄甫道:“记住!杨家大旗你得扛着,要是你不用功,杨家大旗倒了,我死不瞑目!”

 

而此时,杨门太极曾招收过的一个名叫全佑的满族徒弟,改姓汉姓吴,吴全佑太极拳逐渐形成家传绝学。杨健侯去世前后,吴氏太极拳二代传人吴鉴泉已在京津一带广泛开馆授徒,名气渐渐盖过杨式太极拳。

 

三十四岁的杨澄甫承担着家族振兴的重责,在父亲去世后的数年内,年近不惑的杨澄甫不干别的,闭关专心修习杨家太极拳。

 

杨澄甫专心修炼太极拳中的“粘手”,不再打木桩,而以人为参照物,久而久之,杨澄甫的功力日渐炉火纯青,练成杨氏太极中的“长劲”,修到了“内劲通灵,可以随手将人桩发放至二丈外”的功力。

 

太极宗师:杨式太极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侠小说常见的桥段

▲太极宗师杨澄甫(1883-1936)练武图,来源:网络。

 

1924年,在父亲去世七年后,杨澄甫带着自己闭关修炼的成果重出江湖。

 

为了重新打响杨氏太极的招牌,杨澄甫首选具有同门之谊的吴鉴泉,作为他东山再起踢馆的目标。

 

当时,凭借吴氏太极八十四式,吴鉴泉名气爆棚。在上海精武体育会、上海市政府等机构的联合邀请下,吴氏太极拳已由京津南下,风靡大上海地区,成为南方国术代表之一。

 

杨澄甫与吴鉴泉的点到即止,宣告杨澄甫的首轮踢馆,取得圆满成功。

 

杨澄甫作为杨式太极正宗传人,前来踢馆子的人也逐渐变多。

 

杨澄甫有两场比试败北。一个是通臂拳大师、“臂圣”张策(1866-1934)。另一个则是号称“天下第一”、精通太极、八卦、形意拳,并自成一派的孙禄堂(1860-1933)。

 

 太极宗师:杨式太极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侠小说常见的桥段

张策,少年时曾随杨健侯习练杨式太极拳二十多年,是杨澄甫的师兄,1920年代已是东北武林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是“东北王”张作霖两个儿子张学良、张学思的武学授业师傅,自创的“五行通臂拳”,在江湖上赫赫有名,享有创派宗师一般的崇高声望。

 

孙禄堂,在武林中素有武圣、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曾师从武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郝为真(1849-1920)习练太极拳,其天资极高,性情恬淡,将形意、八卦、太极融会贯通,创立了孙氏太极拳。

 

太极宗师:杨式太极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侠小说常见的桥段

孙禄堂

 

这两位绝世高手的踢馆是在私下进行的。战败的杨澄甫顺势与张策和孙禄堂换了帖子,拜为兄弟。有了这两个牛人的护法,杨澄甫即便在高手如云的京城,那也是名头响当当的人物了。

 

杨家三代传人归宿

 

杨少侯一生性情刚烈直快,好胜要强。1930年,身为太极宗师的他,在南京任教。据杨澄甫大徒弟陈微明(1881-1958)《海云楼集》记载其因故在南京中山陵自戕,但未言明原因。

太极宗师:杨式太极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侠小说常见的桥段

陈微明,曾随孙禄堂、杨澄甫习练太极拳,《清史稿》编修之一

 

孙式太极传人童旭东所著《内家拳旧闻》提及的比武自杀说,传播比较广:有几位国术馆的教师通过李景林约好杨少侯进行切磋交流。杨少侯名气很大,但年岁已届古稀,真打起来已力不多心,杨少侯又是很要面子的人,事先请人试了回手,确感非常吃力,但答应李景林的事又不好回绝,为了保全杨家太极的名声,自戕于南京中山陵,虽被送医急救,然终因伤势过重不治。一代太极大师,技击名家,撒手人寰。

 

此说有很多疑点。一是李景林(1885-1931)此时在山东济南担任“山东国术馆”馆长,限于当时的通信以及交通环境,作为近代武术界盟主一般的人物,四十六岁的李景林在1928年的杭州国术会上制止了二十五岁的朱国祯挑战年近六十的吴氏太极拳吴鉴泉,其能允许国术馆内教师不远千里挑战年事已高的杨少侯?二是拳怕少壮,杨少侯已近古稀,切磋交流落于下风,实属正常,当年名震武林的李存义晚年也在山东济南连输于查拳名家杨洪修、摔跤名手张风岩。

 

另外一种说法是,杨少侯一生性格孤僻,心气甚高,霸强护弱,刚直不阿,与人交际却处处制肘。又授徒循规蹈矩缺乏耐性,导致身边徒弟多转投于他人门下,到了晚年,不免凄凉。在《邯郸人文》杂志2011年第1期“杨式太极拳历史与传奇之三”一文中提到,1930年杨少侯先生前往南京教拳之时,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生存已至绝境,太极拳一代宗师此时自杀,难免令人联想。

 

 太极宗师:杨式太极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侠小说常见的桥段

杨澄甫作为太极名家,属于大器晚成型,40岁时其技击功夫被万籁声评价为“平平”。其技击功夫与祖父、父辈太极拳的轻巧灵活有差距,但他并非吃技击饭的,而是健身这碗饭,在江苏国术馆时,杨澄甫基本不与外人比手,所以他不适应国术馆每天与人比手。

 

杨澄甫的推手功夫很惊人,但由于身体太胖,据说他食量极大,喜荤厌素,体重达两百多斤,移动不便,不便与人实战。

 

1936年3月3日,杨澄甫突发疾病,撒手西归,年仅53岁。

 

结语

据说太极拳传自明朝万历年间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得名也是从书名而来。

 

到了杨露禅时代,创立杨式太极拳,才得以将太极拳发挥光大。

 

 太极宗师:杨式太极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侠小说常见的桥段

人们常说,杨露禅闯天下,杨班侯打天下,杨澄甫传天下。

 

但杨家二代中的顶尖高手杨健侯,已开始有意将杨式太极拳加入更多的健身元素。

 

杨露禅、杨班侯父子打天下,杨健侯、杨澄甫父子传天下。

 

这,是杨氏太极拳武林世家的真实写照。

 

这,也成了金庸、古龙等当代武侠小说家构思小说中的武林世家恩怨情仇的源泉之一。

 

当然,杨式太极中的搏命术,从清末到民国,已消解得差不多,自然健身功能更多一点,这也是时代的需要。(完)

参考资料:清代武术史,赵双印。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太极宗师:杨式太极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侠小说常见的桥段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