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功夫之“劲”
一、听劲
听劲,充分体现了太极拳功夫。是推手时感知对手劲力变化的方法和能力,是由皮肤的触觉和体内感觉来探测对方劲的大小、长短和方向。听劲是懂劲的必由阶段,练习听劲须由学习沾黏劲入手。训练听劲,须先将己身呆拙之力抛弃,放松腰腿,静心思索,敛气凝神以听之。
听劲,有多重之意,是耳听、眼观与周身肌肤触觉,觉察和心灵、神经系统的感知。感知灵敏度和准确度,是由练拳架和推手功夫的深浅所决定的。听劲大致可分如下三个阶段:一是骨感听之,二是皮感听之,三是毫感听之。
听劲要有定量概念,掌握对方劲力的虚实变化,最重要的关键是着力点,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着力点上,务求精确获取此处劲力瞬间的大小和方向。
听劲能够尽量增长对方的劲力作用过程,尽量增加自己的劲力的敏感程度。遵循太极拳法规则用意不用力,以增长对劲力的敏感;听到劲时要同步由圆弧向直线的转化,以完成由防御向进攻的转化。
二、懂劲
懂劲,是太极拳的功夫和智慧。听劲是方法,懂劲是效果,懂劲是以听劲为基础,又是神明的前提与基础,懂劲是通过听劲辨别对手劲的阴阳、刚柔、虚实变化,掌握主动权取得胜利。
太极拳技艺高的练家在与他人推手时,手臂接触的瞬间,就能感知对方劲力、刚柔、虚实、方向、快慢、变化及意图。所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是对“懂劲”惟妙惟肖的描述。王宗岳《太极拳论》:“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三、柔劲
柔劲是太极拳独特的基本功,是战胜对手的法宝。刚与柔是对立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阴阳学说,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阴代表柔,阳代表刚。练习太极拳须先放松去僵求柔,再积柔成刚而后始能刚柔相济,以柔克刚。柔劲是防守中运用的劲道,具有松沉、浑厚、连贯、飘逸的特点。柔劲是接对手攻击时使用的招法,对手击来时犹如打风的无形,没有抵抗,堕入无对手的状态。太极拳的以柔克刚是练习以弱胜强,以小力胜大力的方法。
四、刚劲
太极拳的刚劲有别于其他武术的刚劲,太极拳刚劲是由积柔成刚,是我顺人背时发出的,通过腰间瞬间爆发出来的劲道,也称弹抖劲,是推手最具摧毁力的。习练刚劲要舍得把自身所有的僵力除掉,换取先天性的自然劲,拙力不除,柔劲难生,无柔则无刚。要求行拳走架中把身肢放长,身心宽松开。放松,可促进血液回流顺畅,使身体各部获得充分的休息和获得充足的营养及能量。以腰为主宰,周身皆处于松透状态。刚劲是将所有积聚在丹田的松透物质能量瞬间陡射出来的劲,柔极生刚。当年杨澄甫的刚劲:动之之激,发之之聚,未见其动,腾空而跌,独步一时,堪称神力。一直令后辈人激动而神往。
五、化劲、化功
太极拳化劲是克敌制胜智慧的充分体现。化劲将对手引进使其失去平衡时,以小化大,引进落空,牵动四两拨千斤,化劲将对手力的方向化走,不顶,领走,化掉。化劲有腰化与臂化,腰化是由靠腰的突然转动而化走对手攻击力的方向,臂化是由臂膀的突然转动而化走对手攻击力的方向。走化用圆来实现,有平圆、立圆、斜圆。化劲是防守中运用的技法,可将对手的进攻用圆弧柔化走掉,引力落空把对手的进攻力量化掉。
化功是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制胜法宝,是太极拳有别于外家拳的根本区别,化功是经长期训练而形成的功夫。走化的方法是不丢不顶,舍已从人,不顶才能舍己从人,不顶才能引进落空。舍己从人就是不主动用力(不主动进攻),随人而动,就是“走”、“黏”,“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为黏”,“随曲就伸”,彼伸我曲(走),彼曲我伸(粘),忽隐(走)忽现(黏)。王宗岳《拳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脊,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变化莫测,即走化。
六、发劲、寸劲
发劲是推手寻找到对手破绽时,用刚劲击败对手的方法。发劲时走的是圆切线。
寸劲,是发劲的一种形式,是短距离攻力,动作即将完成的瞬间,才突然发出的短促、刚脆的爆发劲力。寸劲是通过弹抖发出的劲道,寸劲杀伤力极强。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taiji/2021-08-19/4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