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氏太极拳文化基因的几个问题
日期:2021-06-21 14:41:44  点击:
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赵幼斌太极文化

 关于杨氏太极拳文化基因的几个问题

赵幼斌太极文化

杨氏太极拳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气魄大、形象美的套路造型,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赞誉和实践演练,而且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宽的广度向世界传播。是什么样的文化基因,决定了杨氏太极拳“活动的雕塑、流动的音乐、优美的山水画、欢畅的抒情诗”这种风格?是什么样的文化基因决定了杨氏太极拳“御身、健身、娱身、医身、修身”的功能?杨氏传人在这些文化基因形成中都作出了哪些贡献?就此,作者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求教于方家。

一、形成历史

在杨氏太极故乡永年县,流传着“杨禄禅闯天下,杨班侯打天下,杨澄甫传天下”之说。这一基本的脉络,很利于追踪杨氏太极拳的历史。

杨禄禅生于1799年。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前后,他长期追随河南温县陈长兴学艺。以其原有深厚的外家拳功夫和睿智的天赋,杨禄禅在刻苦的悟练中,在开放性的交手实践中(其故乡广平府是晋鲁冀豫四省接壤区域中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武林高手云集),他的太极拳功夫在武林中已经达到一个巅峰状态。

经武禹襄家族的推介,杨禄禅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来到北京,找到了极好的社会环境。京城各派武术名家荟萃,武术信息量大,传播快,有深厚的皇家文化,这些外部条件都会激荡、滋润杨禄禅从陈长兴学来的太极拳术,使之产生变化。就像“徽班”进京,吸收皇家文化的营养,发展成“国粹”京剧一样,北京特有的文化环境,为太极拳的发展变化提供了系统理论指导和实战的宽阔舞台,杨家直接在京城,与政治文化界的上层人士的交流更拓展了杨禄禅的眼界。他从陈长兴学来的拳理、拳法,在北京得到了系统的反思,整理和提高。这时杨禄禅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太极拳”这一名称,是在杨禄禅这一代人确定的。

杨班候和杨健侯是在其父于北京站稳脚跟后进京的。他们在父辈的基业上,又前进了一步。不论是技击和对拳理的阐释上,都又有新的成就。杨班侯在武林中名声鹊起,京城留传他的故事甚多。“拳打万斤力”、“擂打雄县刘”等都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后来,考虑对手太多,为防暗算,受父之派,回到故乡置业传拳。杨班侯在永年传人颇多,最有名的是陈秀峰和李老万。班侯留下不同套路,最出名的是“班侯小架”,运转圈小,出手发声。班侯再传弟子,目前在永年各个乡镇均有代表人物。从他们的行架运转中,可看到很多杨氏太极拳早期的特征。这种小架套路,仍是建立在技击为主旨的理念上,练起来颇为辛苦。

健侯宗师为人谦和宽厚,其兄返回故里后,北京杨家的太极拳主要靠健侯支撑,弟子甚多。有的弟子虽跟健侯习拳多年,但按师意,最后拜在其子澄甫门下为徒。健侯、澄甫父子,把杨氏太极拳向健身方向推进了一大步。他们自己技击交手的功夫炉火纯青,他们的弟子也都身手不凡,但向社会推广的,是一套适合广大人群的杨氏大架太极拳。这套太极拳简化掉高难度的技击动作,变得舒缓大方。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使然。

在目前称为“杨氏太极拳定型架”上,杨禄禅之孙杨澄甫贡献最着。在杨氏三代上,澄甫先生的学生最多,特别是陈微明、郑曼青等人,都是国学大师的人物,这些人在杨氏太极拳拳理拳法的阐述上,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使杨氏太极拳无论从套路上还是理论上,都达到完备的程度。

杨家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进京,至1928年杨澄甫随政治中心南移而离京赴上海、南京。杨氏三代人在北京设帐共有八十余年。他们以拳为生命,采纳各武术家之长,吸收各派理论的滋养,在浓重皇家都城文化的陶冶下,编创出独具风格的套路并总结出完备的理论,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盛事。

 

 

二、套路结构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有杨氏太极拳大架、中架、小架之排列;有定步、活步、大捋、推手之系列;有杆、刀、剑、戟之器械;总之,是一个宠大的体系。我们平常看到最多的是杨氏大架这一以健身为主的套路。

杨氏大架最能体现杨氏太极拳中正安舒、动作轻灵、意超于形,调意、调气、调神的导引功能。久练内气鼓荡,祛病健身,延年益寿。中架姿势偏低,底盘稳重,便于技击。小架重意不重形,拳架更低,可在方桌下进退,是达到“神明”阶段的练功架。

推手系列有完整严密循序渐进的程序,是练习“听劲”、“知人”功夫的。也是同门师兄弟切磋技艺的方式,是文雅的练功。推手是长功的一种方式。

杨氏太极器械是在套路娴熟的基础上演练的兵器。他是太极理论的延伸。杨氏太极系列中,除器械中的杆(枪)、刀、剑之外,还有戟,戟用法简练,主要优点是绕夹敌方兵器。杨家原准备单就这些兵器出专著,后因杨澄甫先生去世过早而未果,这是武术界十分遗憾的。

杨氏太极拳套路,推手和器械,十分庞大完备,除健身套路外,其技击体系之严谨,训练方法之科学,掌握过程之艰辛,非亲传身受不得要领。得到要领后,非长期演习和心悟不能上身。杨家练功之严格和辛苦,是外人想象不到的。

三、理论体系

杨家前两代人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老拳谱32目”上。这本老谱秘传在杨家,杨澄甫学生处有抄件。1961年在杨澄甫去世25年后,杨氏第四代传人杨振基要去中共华北局教拳,澄甫夫人侯助清把家传“老拳谱32目”交给了他。我们现在看到的杨家祖传“老拳谱三十二目”的全部面貌是三十多年后1993年杨振基先生编着的《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中刊登的影印件。

杨澄甫先生在杨氏太极拳理论体系的架构上,贡献十分突出,这里有两个条件是历史提供的:一是清朝灭亡,民国兴起,思想空前解放。二是社会渴求太极拳,社会精英蜂拥而至,有不少饱学之士拜在杨门之下,为梳理、阐发杨氏太极理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其中陈微明、郑曼青尤为突出。陈微明是宣统皇帝的启蒙老师,郑曼青是诗、书、画、拳、医五绝之才。他们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编辑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等书,把老师的讲述用规范的语言,对杨氏太极拳详加解读,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象“太极十要”等,字字珠玑,真真切切,真是太极大师和国学大师结合的经典。毫不客气地讲,这些著作,不仅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就像唐诗不可超越一样,杨氏太极拳理论不可复制。

 

 

陈微明

杨澄甫先生的众多弟子,把杨氏太极拳带到了全国各地,但著述不多。其再传弟子,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汇集第四代传人的经验领悟和存留文章,形成了有关杨氏太极拳的多部专著。其中不少真知卓见,彰显第四代传人英迈气概和不俗风格。同时也论述了杨家师徒的众多史料,为人们真实把握杨氏太极拳提供了富贵的数据,是杨氏太极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郑曼青

现在,广大杨氏太极拳爱好者,用新的知识坐标和科学的方法论,科学的实验手段,分门别类地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成果甚丰。特别是大群体演练太极拳的理论总结更带有时代特色。这些都体现杨氏太极拳随时代前进的旺盛生命力。

杨氏太极拳以武术的形式,承载了丰厚的传统的中华文明,表现了中正安舒、精神内含、刚柔相济、威而不猛、神形兼备、气魄雄浑、形象俊美的不凡风格。杨氏太极拳可以包容不同年龄、不同信仰、不同体质、不同文化的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杨氏太极拳为基础的“简化太极拳”是政府的力量把杨氏太极拳普及到整个中华民族,也是杨氏太极拳造福中华民族的年代。在东西文化大潮相互传播的今天,我们探讨杨氏太极拳文化基因的相关问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文化现象,同时吸取时代的营养,更好地发展这一文化,使这朵奇葩带着时代的特色,更加艳丽。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