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后期,吴国的四公子季札为人重义,对功名财富看得很淡,因此在吴国有贤名。吴王寿梦曾想立他为太子,但季札不肯接受,尽心尽力地辅助兄长樊诸治理国家。
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鲁、齐、卫、晋等国。途中经过徐国,徐国君主久仰季札大名,挽留他住下,天天设宴款待。
季札文武双全,剑术精湛。席上,徐君乘兴请他一显身手。季札推辞不过,拔剑出鞘,满殿银光四射。徐君喜不自禁:“好剑!好剑!”
季札回到座上。徐国的大臣交口称赞,上前敬酒。徐君深深地喜欢上了这把剑,眼光不住地瞟向它,但想到自己和季札初次见面,不好意思开口。
季札看出了徐君的心思,由于自己使命尚未完成,因此不能把这把标志着使者身份的宝剑送人。他决定回来的时候,经徐国时,将这件吴国的国宝赠送给徐君。
当季札结束出访,重回到徐国,不料徐君已不幸暴病而亡。季札深深地自责,当初没有立即解剑相赠,以致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缺憾。
经过慎重的考虑,季札马上驾车前往王宫,准备把宝剑送给徐国的新君。随从劝他说:“季子,这是吴国的国宝,送人恐有不便吧?”
季札说:“当时,徐君想要这把剑的时候,我在心里已经答应他了,只是因为使命没有完成,不便将宝剑送给他。现在徐君去世,我就心生反悔,这不是一个正直的人所应该做的!”
季札对新君说明来意,呈上宝剑。新君辞谢说:“先君未留下遗命,寡人不敢接受这样贵重的礼物。”
季札没有办法,只好来到徐君的墓地,把宝剑挂在墓旁的树上。徐国的百姓知道季札的这一举动后,对他恪守信用的美德都赞不绝口。
后来,“季札挂剑”这一典故,用来表示对亡友的吊唁、追怀,或用来形容恪守信义。
如今在徐州城南云龙山西坡,有徐君墓、挂剑台、石坊矗立,横额上镌刻着“季子挂剑台”五个大字。
拾级而上,登临高台,在徐君墓冢旁筑有碑亭,铭刻着挂剑故事的原委。景墙两侧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延陵季子兮不忘故”,下联是“脱千金剑兮挂丘墓”,上边的横联是“践信泉台”。
在诸多兵刃中,剑的文化价值,及对古风的体现,是其他武器所不能匹配的。随着社会发展,即使被逐渐淘汰,我想剑也会保留到最终。
普及剑的形制常识:剑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剑柄,一是剑身。
剑身的顶端,叫剑尖,剑尖带两侧,叫剑锋。剑身中间起棱,叫剑脊(就像人的脊柱),剑身两侧叫剑刃。剑脊到剑刃的部分,叫剑腊。
剑柄,也叫剑颈,(有脊柱,就有颈椎)。剑柄的顶部,叫剑首(一路上行到头),也叫剑墩,一般有孔,可穿绳。
剑柄与剑身之间,叫剑格——格斗时起护手的作用,阻挡对方兵器下滑。也称为剑珥,又名剑镡,更直接的叫护手。
装剑的,叫剑鞘,也叫剑匣,或者剑室,多木质,也有用鲨鱼皮的,起收纳作用。
剑柄后缚的装饰品,叫剑穗,亦称剑袍——垂下来像一件长袍罩着剑身。有长穗与短穗之别。
不是所有的剑,都配剑袍,一般文剑佩带剑袍,武剑则无。古人云:文剑有穗,武剑无穗。
另外,剑身有剑雕,雕刻印记或者标识寓意。剑鞘镶嵌珠宝。
在剑的大家庭,雨伞剑、拐杖剑、腰带剑、拂尘剑等,走的是小众防卫和偷袭之路,我给并入暗器。
宗教信仰里,有锁口剑,贯穿两颊,使自己口不能进食,也不能说话,是心诚许愿或者自我惩罚的器具,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需要特别解释一个问题:剑为什么要配剑穗(剑袍)。因为看到网上七言八语,忍不住扫盲。
单手的刀剑,在格斗中,如遭到外侧打击(指手背一方。内侧受打击,没事。),手受震动,极容易张开,会导致兵器落地——实战中是要命的事。
所以剑穗的真正目的,不是装饰,不是好看,如临大敌之际,以剑穗捆扎住握剑的手,不使脱落。单刀的刀彩,也是这个目的。
现在人习练刀剑,没经过实战,也没有得到系统传授,对其中的解释五花八门,教人哭笑不得。
我去龙泉,见铸剑师,看一刀,甚利,刀柄不系刀彩,而是穿绳,其绳不在尾部,而是在刀柄居中偏下一点。
铸剑师说:按照以前的规则铸造,只是不知为甚如此,问老师傅也不知。
我右手穿绳而过,就势挽8字花(双系腕),握住刀柄,作势虚劈。然后彻底松手,刀下落,绳扔套在腕上,故刀悬挂着悠荡。
铸剑师称赞:周老师,行家!由此我们拉近了关系,确定合作事宜。后来设计制作凤鸣剑,他劝我先回沧州注册版权和专利,再生产。
凤鸣剑,取“凤鸣岐山”周室大兴的典故,剑格、剑鞘铜饰以凤雕为主题,剑鞘及剑身有“吉”字,是周门标识——“门里吉”,即周字。
除了形制外,我的要求是:一、剑要开刃,不开刃,叫什么剑;二、剑身要弹指即响(涉及到钢材属性),不响叫什么凤鸣。
从剑格到剑峰,一路弹下来,得出“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当然也不能那么苛刻,大体得有这个意思——不是所有的剑,都能弹剑而歌(也称弹铗而歌)的。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说齐国的相国孟尝君,养门客三千,但待遇不同。按能力分为三等:上客吃饭有鱼,外出乘车;中客吃饭有鱼外出无车;下客饭菜粗劣,外出自便。
冯谖因穷困潦倒,无以维持生计,便托人请求孟尝君门下寄居。孟尝君问他有什么才能?回答说,没有什么才能。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倚着柱子弹着自己的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要求改善待遇。
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孟尝君都满足了他。此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此时,左右都开始厌恶冯谖,认为他贪得无厌。而孟尝君听说冯谖有个老母亲,生活无着,于是“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后来,冯谖帮孟尝君成了大事。
弹剑而歌,寓意很好,“不平则鸣”。但名士风流,硬让冯谖搞成了争待遇的道具,这个故事知名度大,可着实令我不喜。
说个带劲的,子路,大家知道,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为人勇武,随身佩剑,在圣人身侧,身兼半个保镖之职。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走到匡地,遭到当地人围困,原来,鲁国的权臣阳货曾欺凌过匡地百姓,而孔子又长得像阳货,群众误会了。 由是弟子亮相,“子路弹剑而歌,孔子和之,曲三终,匡人解围。”孔子和子路二人高歌三首。看这种师徒唱和,弹剑而歌的风范,怎么能是贪官污吏呢?于是群众一哄而散。
(全文结束)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