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云:新中国治黄事业的开拓者
日期:2024-09-02 17:10:08  点击:
来源:人物周报  作者:孟峰磊



王化云(前排右一)与小浪底钻探工人谈话。

“黄河宁,天下平。”千百年来,华夏儿女祈愿着黄河安澜。在人民治理黄河的近八十年里,最先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的是毕业于北平大学法律系的王化云,正是这位非水利专业的共产党首任河官,为黄河的治理和开发利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领导黄河回归故道

王化云,1908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馆陶县,1935年毕业于北平大学法学院,抗战烽火中投笔从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帮助下制定了“黄河战略”,表面上是为了解除黄泛区人民的灾难,而实质是引黄河回归故道,水淹冀鲁豫等解放区,妄图达到“以水代兵”,分割和水淹解放区之目的。

此时,黄河故道堤防已经8年失修,根本没有抗洪能力。为了保卫解放区沿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共产党一方面与国民党展开谈判;另一方面,成立专门的机构,组织人民群众修复堤防,抵御可能到来的黄河洪水。

1946年6月,王化云临危受命,被委任为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没有思想准备,认为自己是学法律的,对治理黄河一窍不通,但是党组织鼓励他说:“外行没关系,有党的领导,你干吧!”从此,他开始了为之奋斗终生的治理黄河生涯。

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王化云领导解放区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锨,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人民治黄事业由此发端。

王化云多次参加与国民党的谈判,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以水代兵”、水淹解放区的阴谋。在谈判斗争的同时,王化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抢修黄河堤岸,搬迁河道内的居民。解放区军民同心协力,先后动员四十多万民工,他们冒着敌人轰炸和袭击的危险全力投入施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浚河复堤,整治险工,完成了黄河回归故道的艰巨任务,还连续战胜了1947年、1948年、1949年发生的大洪水。初涉治黄的这几年中,王化云对治理黄河有了基本的经验。

在黄河归故斗争进行的同时,王化云领导军民积极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进行战略进攻。1947年2月,冀鲁豫边区党委决定成立黄河河防指挥部,归黄河水利委员会领导,王化云兼任第一任司令员。6月下旬,根据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的命令,王化云指挥黄河河防部队,在濮阳到东阿间150多公里的地段,选建了几个临时码头。6月30日傍晚,王化云根据命令,指挥各个渡口将船只全部下水,并在船上配备了船工,组成水兵队伍,为渡河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深夜,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四个纵队强渡黄河,一举突破天险,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治黄理念的新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王化云认真总结历代治黄经验,向专家学习,向群众学习,走遍黄河上下游,深入调查研究,先后提出“除害兴利,综合利用”“蓄水拦沙”“上拦下排”等治河主张,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和鼓励。

1952年10月,毛泽东利用中央批准他休假的时间,专程考察黄河。期间,王化云仔细汇报了水文、地质、流域气候、防治历史以及工程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关于黄河的情况。毛泽东提出的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10月30日下午,毛泽东来到开封柳园口大堤,他深有感触地叮嘱王化云等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句话后来广为流传,成为动员和激励几代人治理黄河的响亮口号。

1953年2月,毛泽东再次视察黄河。王化云汇报工作时,细致而全面地将黄河的过往、现状与治理设想连续讲述了3个小时,并提出对中游水土保持和上游南水北调的设想。毛泽东听了很高兴,作出表扬:“像王化云就钻进去了,就是一个榜样。”毛泽东的指示和教诲,一直激励着王化云在治黄道路上驰而不息地探索。

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全面、完整、系统的黄河综合规划。这个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正是基于王化云提出的“除害兴利、蓄水拦沙”的方略,并以他主持编写的《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为蓝本。

1957年,王化云参与组织领导了黄河上第一座大型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的筹建和建设工作,为新中国积累了丰富的水利水电施工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水电建设人才,把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1958年7月,黄河下游发生了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大洪水。当时,形势十分严峻,黄河水利委员会面临着一项重大的选择:是否要运用北金堤滞洪区分滞洪水,如运用损失很大,不用则可能发生大堤决口的严重后果。王化云冷静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客观分析了降雨范围和趋势、洪水的特点和天气变化、堤防工程的防洪能力和群众的防汛经验,果断提出了不分洪、保安全,党政军民齐动员战胜洪水的建议。这个建议最终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批准。经过河南、山东两省200万沿黄军民的共同奋斗,最终战胜洪水,保证了大堤的安全,避免了分洪的重大损失。

王化云也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积极倡导者之一。1958年,王化云率领6人小组到西北地区实地查勘和征求地方意见。40天里,途经内蒙、宁、甘、青、新、陕6省(区),为南水北调提供了可靠理论依据。以后,他又担任了东线南水北调规划领导小组组长,亲自查勘引水线路,促进了我国南水北调规划的实践。

圆梦小浪底工程

 

1978年,王化云重新回到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的岗位上,负责治黄的全面工作。1979年,他又担任国家水利部副部长。王化云夜以继日地工作,以追回“文革”中失去的时间,促使治黄工作尽快步入正轨。

同时,王化云对黄河近年出现的新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提出全河“调水调沙”,主张在干流修建大型水库,在黄土高原开展水土保持,在下游巩固堤防、整治河道、治理河口,建立防洪工程体系,提高排洪排沙能力。在干流工程的选址上,王化云提出修建小浪底工程的构想。他认为修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不仅可以有效控制黄河大洪水,而且对于减淤、灌溉、供水、发电等效益也十分显著。但是围绕黄河干流防洪工程建设,学术界出现了分歧,部分专家并不同意这一设想。王化云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动摇,并在此后为争取小浪底水利枢纽的早日兴建上下奔波,日夜操劳。

1982年5月,王化云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顾问。8月,黄河大洪水在阔别24年之后,又一次显示了威力,证实了王化云心中最大的担忧:黄河三门峡与花园口间缺乏控制工程,下游防洪就必须年年汛期闯关。他急切地认识到,为保证黄河岁岁安澜,尽快修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不能再缓!9月,他参加中共十二大,在河南代表团讨论会上,特别强调了小浪底工程上马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会闭幕后,国务院的领导将他留下,重点听取了小浪底工程的构想。

1983年5月,国务院组织了小浪底工程的论证会,王化云在发言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对与会专家统一认识和充分理解这一工程的重要意义起到很大的作用。晚年,王化云因脑血栓卧床不起,言语表达也不方便,但当黄河水利委员会领导去看望时,他仍握着他们的手,要他们抓紧小浪底的立项。

1987年,国务院批准《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设计任务书》,确定了治黄工作的这一关键性工程。钱正英到医院看望王化云,告诉他小浪底工程已经批准了,让他放心。

1989年,王化云出版了《我的治河实践》。他在书中总结了40年的治河实践,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治河思想,描绘了黄河治理开发的美好远景。

1992年2月18日,王化云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遵照王化云的遗愿,他被安葬在邙山之巅,陪伴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他的一生都在为治理黄河而不断努力,其对黄河治理的情结和精神令后人无限敬仰。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