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玲:曹仲达与“于阗画派”风格渊源探析
日期:2024-03-15 15:48:01  点击:
来源:新美术  作者:王晓玲



 

  “于阗画派 ”于公元 、世纪兴起于中亚地区 ,曾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中国的绘画面貌和绘画格局 ,直到今天它仍然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艺术观念 。“于阗画派 ”在绘画面貌上独树一帜 ,在用笔上的 “铁线描 ”手法与当时中原的“高古游丝描 ”、 “兰叶描 ”是截然不同的 ,而在中国画今天的造型用线中 ,“铁线描 ”已经成为经典的范式之一 。
 


 

  我们今天看来 ,“于阗画派 ”的代表人物有两个 ,其一是来自中亚曹国的曹仲达,另一个就是来自于阗的尉迟乙僧 。关于曹仲达的生平与绘画,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八》中有这样的记载“曹仲达,本曹国人也。北齐最称工,能画梵像,官至朝散大夫。国朝宣律师撰《三宝感通记》具载仲达画佛之妙,颇有灵感。僧惊云 ‘曹师于袁 ,冰寒于水,外国佛像,亡竟于时 ’”。这是对于曹仲达本人生平和艺术才华的总体评价。那么,曹仲达具体的艺术风格又是如何的呢?北宋的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一 》 “论曹吴体法 ”篇中对此作出了明确地界定与说明“曹吴二体,学者所宗。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北齐曹仲达者,本曹国人也,最推工画梵像,是为曹,谓唐吴道子曰吴。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
 

 
  这里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曹仲达本人是擅画佛像的,这是对于画家选用题材的说明。其二,是对于绘画风格上的说明,即“衣服紧窄,曹衣出水 ”这样的视觉样式。从绘画技法上来说,曹仲达紧密笔法形成的“铁线描 ”线条和吴道子“莼菜条 ”式的用笔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强调人体自身的结构,后者则是努力营造线条的视觉美感和用笔的自由挥洒。
 

 
尉迟乙僧 “(龟兹)舞女图”是宋代的摹本
 
  从这里亦可看出,于阗画派在当时中国画坛不但声名卓著,而且是和佛教艺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状况也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状况相一致。众所周知,佛教在印度兴起后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于阗既是传播途径的要冲也是佛教进入新疆地区的第一站。佛教在于阗获得了极为兴盛的发展,从佛教传入到1006年喀喇汉王朝攻灭于阗,佛教在于阗存在了一千多年,故有“佛国于阗 ”的说法。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任何文化必须与鲜明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传播,它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随着佛教进入西域绿洲,佛教的艺术图式随即接踵而至。这种艺术图式体现在雕塑造像上是“犍陀罗式 ”和“笈多式 ”两种雕刻形式,体现在绘画上则是强调身体结构块面转折起伏的佛像绘画样式。其实,“笈多式 ”雕像是印度佛教雕塑中常见的手法,在佛教传入新疆后,这种手法也常用于中亚的佛教造像。“笈多式 ”的佛像就是“以衣薄透体,衣纹细密,重叠下垂著称,其外表效果正是如水湿过一般。”
 

 
阿旃陀石窟壁画佛陀像
 
  吴悼先生在《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 》一书中说“曹仲达和他的后继者可能从这些佛教造像的创作手法中获得了灵感。”因为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西域地方这种薄衣透体的塑像风格一直延续下来,焉耆锡克沁寺院遗址出土的大约唐代的泥塑佛像仍保持拉瓦克寺院的样式,这样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艺术风格,当然会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借鉴提供良好的机会,‘曹衣出水 ’式的画法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曹仲达和尉迟乙僧都是于阗画派杰出的代表画家,他们也各自在自己的时代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但两人的风格又有不同,曹仲达在用笔上创造出了久负盛名的“曹家样 ”,尉迟乙僧则在物体明暗与图像的体积塑造上臻于完善 ,他既是这一领域中的开先河者,也是这一绘画样式的集大成者。曹仲达和尉迟乙僧生活时代的跨度大致有百年时间,在这一百年里,西域绿洲先后就出现了这样两位名垂青史的艺术大师,这也足以说明当时西域艺术事业的发达。当时的西域绿洲从南到北,从尉迟乙僧生活的于阗地区(今新疆和田地区)到曹仲达生活的中亚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地区)都广泛存在着一片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艺术景象。
 

 
  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一个画派或一种艺术思潮的诞生,它当然不是横空出世的,它需要大量社会和文化背景层面的“补充 ”和“滋养 ”,实际上这也是它们成立所必须的先决条件。这种情形从于阗画派中也可以鲜明地体现出来。丝绸之路上繁茂的商旅往来和文化传播,以及佛教从南亚次大陆的传入,这一切都现实导致了于阗画派的兴旺与发达。在于阗画派的繁盛时期,西域绿洲到处充满了生动而独特的艺术图式,这些图式也生动昭示了当时这种艺术现象的流行性和普及化。我们今天也可以从新疆诸多的艺术遗迹中看到这些生动的例子“ ‘曹衣出水 ’在壁画的实例可举克孜尔千佛洞窟甬道内壁的供养比丘像。这幅作品人物身体结构明显,衣纹随着身体的动态勾出,细密而贴体,重叠的线条富于装饰性 ,有些还似以硬物刻画而出。这种画法在克孜尔壁画中很普遍, 持续的时间也较长,其手法并影响了敦煌,‘曹衣出水 ’既是一个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模式,亦必在接受影响的实例之中,这也是没有疑问的。”
 

 
  于阗画派在艺术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是今天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真实蓝本。谈及于阗画派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意大利学者马里奥布萨格里认为“于阗画派证明它已经吸收了印度、波斯萨珊王朝、中国、粟特,甚至可能还有花拉子模的影响,它们所有都曾被吸收,又被用无可争辩的创造力加以重新改造。”于阗画派对周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多种视觉样式都有借鉴和吸收,这从而也说明了它所具有的蓬勃生命力。
 

 
  这些方面已经足够可以成就于阗画派在艺术史上的卓越地位了。无论从艺术本身还 是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来说,于阗画派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曹仲达在画派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曹仲达画派和‘曹衣出水 ’的画法是时代的产物,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 ”。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王边溪谷美术馆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