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留清气满乾坤——豫剧艺术大师陈素真诞辰九十周年祭
日期:2024-03-13 09:21:37  点击:
来源:邯郸人文  作者:李绍健


长留清气满乾坤

——豫剧艺术大师陈素真诞辰九十周年祭
 

 
  在冀南大地特别是邯郸一带,有一奇怪现象,从城市到乡村,人们最爱听爱看的不是本省的地方戏河北梆子,而是河南豫剧。在邯郸众多艺术院团中又尤以“东风豫剧团”独占鳌头。该团不仅拥有着胡小凤、牛淑贤、李素琴、董秀香、闫淑芳等一大批享有盛誉的豫剧名伶,而且在演唱风格上别出蹊径,将京剧的精美典雅和豫剧的活泼奔放相结合,脱颍为一种深沉高雅、委婉细腻、超凡脱俗的艺术流派,被梨园界冠之为豫剧的“北派艺术”。
  说到豫剧“北派艺术”,就不能不提及被称之为“豫剧皇后”的一代宗师陈素真先生。50年前,她在邯郸领衔演出,开科授徒,用她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艺术精华,培育了一代才华初绽的豫坛幼苗,对后来豫剧“北派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启蒙和发轫的重要作用。
  时光荏苒,陈素真先生离开我们已近十五个年头了,今年是她诞辰九十周年,为了缅怀先生一生对中国豫剧艺术的杰出贡献,追思她从1956至1962年在邯郸工作、生活的七年中从艺、做人高洁的师表风范,我们邯郸市地方文化研究会怀着对艺术大师的无限敬仰之情,特邀请了当年陈先生的学生胡小凤、牛淑贤、李素琴,还有伴随陈先生多年的琴师、板胡演奏家刘纯朴先生以及被她视为患难知己的学生谢春云女士等人茗边长谈,大家共同追溯这位艺术大师的苦乐人生,并感念她将豫剧由低俗的村野小戏洗拔、升华,使之登上都市大雅之堂的改革历程,以及她对邯郸豫剧事业的发展、繁荣所做出的不朽建树。虽斯人已逝,但她给我们留下的博大精深的艺术遗产,不卑不亢不媚不俗高尚的人格魅力,令我后生晚辈常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钦敬之情。
 

 
  鼎力改革 让豫剧脱俗浴火重生
 
  陈素真大师原名王若瑜,1918年3月出生于陕西富平。生父王秉璋,曾任河南省某县的县长,因受重案牵连入狱,其母生活无计,遂改嫁豫剧红生艺人陈玉亭为妻,陈素真的从事戏剧生涯和"陈"姓得名,皆由此而来。那时,还没有“豫剧”之称,称之为“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所以农民又叫它“河南讴”或“靠山吼”。这种村野土戏可以说是土得掉渣儿。而且那时的舞台上没有女演员,戏装也是五花八门、杂乱无章,化装脸谱包公竟随意画成红脸。所演的戏也没有固定的剧本,演员说唱多是“活词”,行内人称之为“水词”。打锣开场后全凭演员在台上即兴发挥。据传有一个豫剧戏班上演《陈州放粮》,演员全是卿相衣冠,农夫声口,十分好笑:宋王出场,念引子:“孤王生就个朝廷命,二十三岁就坐朝廷。(白)宣包黑上殿。”包公上殿(白):“臣包老爷见驾。”宋王(白):“黑啦,叫你陈州放粮,你去是不去?”包(白):“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只要管臣盘缠,怎着不去?”王(白):“你要去,千万不要苦害孤的百姓。”包(白):“万岁放心,我要苦害百姓是个鳖羔!”包拯下殿出朝,唱道:“放粮走到荞麦地,捉个鹌鹑是母的……”从这段载于1938年世界书局出版的《中国戏剧史》上的文字来看,那个时代的豫剧之粗俗便可见一斑。
  但是,自陈素真来到人间,河南豫剧就像滔滔黄河水在这里转了一个弯儿,又滚滚东去开始了新的历程。受继父豫剧“红脸王”陈玉亭的熏陶,打小她便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河南梆子戏班中从没有坤角,女孩子历来是不允许上台的,也没谁敢破这个例。但性格倔强的陈素真抱定了学戏的决心,毅然冲破了家庭和世俗的偏见,在当时同乐舞台单经理的支持下天生聪颖的她终于如愿以偿。她8岁正式拜师学艺,主攻青衣兼及其他旦行;1928年阴历二月初二,正式改名陈素真;10岁以坤角首登豫剧舞台,在开封相国寺同乐舞台以一齣《日月图》轰动河南首府;13岁她即以雍容华贵的扮相、潇洒优雅的身段、清新婉转的唱腔而独树一帜,红遍河南;16岁即被热爱豫剧的广大观众誉为“河南的梅兰芳”。
  艺不惊人誓不休! 陈素真的成名,是伴随着她博采众长、切磋琢磨,对豫剧脱俗转雅的艰辛改革共生俱进的。在她声名鹊起的17岁这年,老天有眼让她有幸遇到了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豫剧改革家——樊粹庭。这位被后人誉为现代“豫剧之父”的樊先生的出现,让陈素真的演艺事业一步步走向了顶峰,也是河南梆子由粗俗走向雅化的开始。他根据陈素真的条件,为陈素真量身订做编写了《凌云志》《义烈风》《三拂袖》《柳绿云》《霄壤恨》《涤耻血》《女贞花》等新戏,使她在艺术上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并享有了“豫剧皇后”和“豫剧大王”的美誉。
  陈素真以她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对豫剧表演、唱腔、服饰、化装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表演上,她全面向京剧学习,先后拜访了梅兰芳、程砚秋等京剧大师并虚心求教,把京剧的表演程式、化装、舞美、音乐融入豫剧舞台,还从汉剧、桂剧、越剧等多个剧种中汲取营养为其所用。在伴奏上将原来用的二弦改为板胡。在唱腔上陈素真宗祥符调,但又不拘泥于祥符调,她吸收豫西调的音乐旋律,丰富、充实了祥符调的唱腔,使之显得更加雅致、俏丽、清新,有意蕴而耐品味。为了把《三上轿》这出很温的戏唱活,她冥思苦想,白天唱,梦里哼,终于创出了一套满意的新腔。演出时,唱一句,一个叫好,硬是把一出“送客戏”给唱出了满堂彩。
  1936年春,上海百代公司为陈素真灌制了豫剧的第一张唱片,随后她又赴北平(北京)学京剧的武打,当她返回开封后,就在演出中加入了京剧的武打动作,并把京剧的锣鼓经也移植到了豫剧中,这一改革再次轰动了开封,被观众评为豫剧“三鼎甲”之首。刚满二十岁的陈素真在艺术上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河南戏剧旦角的化妆、闪身、台步、水袖、辫子、扇子等功夫,都是她的独创。她身段动作优美规范,能够准确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其水袖功夫堪称一绝。她的唱腔委婉典雅,含蓄俏丽,表演细腻传神,身段优美,被称为“豫剧舞台上的一尊美神”。她常演剧目有《宇宙锋》《叶含嫣》和《拾玉镯》等几十出,文武生旦不挡,唱念做打俱佳,开创了豫剧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形成独具一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陈派”艺术。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看了她的《义烈风》后,亲笔题词“清萍白璧原无价,海马云龙自不群”,对她的演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陈素真大师首开改革先河,豫剧经过脱胎换骨的改造,终于浴火重生,登上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大雅之堂!
 

 
  木秀于林 傲骨凌霄高处不胜寒
 
  陈素真这样一位唱腔和表演均达到一种极至的豫剧大师,在人们的心目中,与声名显赫的爱国艺人豫剧大师常香玉相比,似乎她只是在艺术上有所成就,而在政治上走的却是“白专道路”,只专不红。甚至有的人还有意将陈素真的智商情商与常香玉相比较,得出相形见绌的结论。这是由于对陈素真的为人、为艺缺乏深入的了解。陈素真其实是一位感情真挚、满怀爱国热情的艺术家。正当她的艺术事业蒸蒸日上、如日中天之时,一九三七年 “芦沟桥事变” 爆发,华北沦陷,开封形势危急,各机关、学校纷纷迁移。这时候,有人曾来找陈素真让她留在开封等日军到来,将以重金聘她为日本人演戏。但陈素真严词拒绝,她声色俱厉:“宁肯逃出开封作流亡难民,也决不为日本人唱戏!”第二天即匆匆离开汴梁,奔赴镇平乡居.此举同梅兰芳当年“蓄须明志”如出一辙,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抗日战争爆发,陈素真与樊粹庭合办狮吼剧团。为了唤起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国的热情,他们排演了《涤耻血》一剧,在剧中陈素真饰演卖国求荣的汉奸刘豫之女刘芳,虽出身于可耻的家庭,但与其父刘豫背道而驰,她侠骨烈性,赤胆忠心,夜奔金营,杀伤敌军无数,但终于寡不敌众,头上中箭,血流满面,含笑而死,临死前高呼:“宁为剑下鬼,不做亡国奴!”有一次演出,戏剧到了高潮,在观众席上的旧军阀孙殿英突然登上戏台,对大家讲话:“我看了陈女士的《涤耻血》,浴血抗敌,宁为剑下鬼,不做亡国奴,我老孙两腿打颤,心血沸腾,我现在对开封父老兄弟们表态:我老孙如果不抗日,就是龟孙的儿子,不算中国人......”。话音刚落台下掌声雷动,群情为之激奋。第二天《开封晚报》报道了这一新闻,一时间满城传为佳话。
  在八年抗战期间,陈素真演了不少募捐戏,救济了不少东北流亡的青年学生,使他们免于饥饿,并周济他们旅费奔赴大后方。正是此时,陈素真却卖掉了自己的行头(即戏剧服装),以维持生活及演出的必需开支。陈素真为人忠厚,讲义气,惜老怜贫,不论在哪个剧团,只要是有人遇到困难(特别是工资低的小演员)她都会慷慨相助。1940年秋她率团赴党政云集的古都西安演出,连续排练了《克敌荣归》《女贞花》《霄壤恨》《凌云志》《义烈风》《伉俪箭》等十出弘扬正气、爱国忧民的大戏轮番演出,充分展现了她正义凛然的爱国情怀。1942年10月,她脱离狮吼剧团到洛阳搭班,但不久即行隐居,直到1948年才又在开封和平剧院复出,以后曾辗转于郑州、汉口、西安、宝鸡、徐州等地演出,直到全国解放。
  有道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陈素真天生了一副傲骨,不卑、不亢、不媚、不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就注定了她必然是一位悲剧式的人物。她的大半生几乎都是在逆境中艰难跋涉,始终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境地。1948年冬开封解放,全民欢庆,而陈素真却成了戏剧界第一个倒霉的人。开封成立了工会,工会把她划为资产阶级剥削者,给戴上了“戏霸”的大帽子。可怜,从小没读过书的陈素真却连这些词是个什么意思都不懂。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全国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高潮。北京的京剧界为抗美援朝义演。陈素真看到报纸刊登各界援朝的报道后,就带着她新组建的豫光剧团在洛阳举行了几个月的义演。然而当她带着剧团来到郑州准备义演时,却被当时的主管部门拒之门外,陈素真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爱国行动会受到这样的冷遇。陈素真又领着她的剧团来到洛阳,当地主管部门的领导也不准演。后来再三央求,才勉强准演了六天。陈素真报国无门只能无奈地仰天长叹,潸然泪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她辗转到兰州重新开始自己的演艺生涯,然而厄运又一次降临到她的头上。
  1953年陈素真在兰州组建了“素真剧团”,满怀信心要把她视为生命的豫剧艺术奉献给喜爱她的人民大众。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1955年9月号《戏剧报》上刊登了署名为“朋鸟”的《人民不欢迎这样的“名演员”》的兰州来信。这当头一闷棍让陈素真始料不及,对她来说真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直到1956年12月,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时,作为对戏剧事业有特殊贡献的演员,陈素真才由兰州回河南参加此次会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在开封宾馆接见了陈素真,了解到她的这一段莫名的沉沉冤情后,田汉十分气愤,提笔写下了《人民需要这样的演员》的署名文章,在1957年6月22日的《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为陈素真平反。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久,单纯、直率的陈素真以省人大代表的身份为民请命,在整风运动中如实向党反映了当时农村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而被划为向党进攻的“右派分子”而受到残酷的批斗。历史给陈素真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玩笑,尽管在1957年10月的《中国戏剧》发表了《对陈素真同志批评是错误的》一文,尽管甘肃省文化局发出了《来信一件》及朋鸟的《我的检讨》,但却都不能改变陈素真的悲剧命运。这毕竟是历史,是一段抹不去的痛心的记忆。
  1956年12月底,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即将结束时,陈素真受邀加入了河北省豫剧团,成了领衔主演。1958年陈素真调到邯郸戏校任教,1962年她又调入天津市豫剧团。1963年,陈素真就被迫离开了舞台,史无前例的“文革”,更让她饱受了人间最大的磨难。昔日的“河南梅兰芳”“豫剧皇后”“豫剧三鼎甲”之首、“梆子大王 ”彼时却成了“没有改造好的右派分子”“反动学术权威”。
  十年浩劫,她被剥夺了演戏的权利,不能练功,不能吊嗓,在这种非人的待遇下,她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坚信乌云总会散去,春天必将来临。在“八大样板戏”盛行的年代,陈素真只能演一些跑龙套之类的配角。剧场没她的配角演出时就得到现场烧水,扫地。更让她难以承受的打击是她的二儿子王凤山考上了大学,因政审后却不被录取含愤卧轨自杀的噩耗,这种丧子之痛对陈素真的打击,远远大于原先在开封、郑州、西安、天津经历的磨难带给她的伤害。但她最终还是坚强地挺着活了下来。她又被下放到天津远郊的军粮城去看菜园子,三间低矮简陋的民房成了囚圈她的栖息之地。劳动之余,她用一个个小本子记下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这就是后来收入河南文史资料并出版发行的《情系舞台——陈素真回忆录》。 但是,这部书只写到1949年全国解放为止,以后的历史就只有留给后世去评说了。
 

 
  身处逆境 为豫剧北派才俊启蒙
 
  四十岁,应该正是一个艺术家如日中天的艺术顶峰时期。然而,命运多舛的陈素真却离开了她眷恋的舞台,被调到河北省邯郸的戏校来任教。正应了那句“是金子到哪里都发光”的名言,陈素真大师在这里又开创了她教学育人的一片新天地,不经意间为后来脱颖而出、蜚声剧坛的一大批豫剧北派艺术幼苗作了启蒙的导师。闻名遐迩的一代邯郸东风剧团的著名演员如胡小凤、牛淑贤、李素琴、董秀香、闫淑芳、熊梦霞、赵贞玉、张素玉……无不出自她的门下或聆听过她的教诲。
  罹难蒙羞的陈素真息影舞台后,把自己的全副精力用到了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戏曲教育事业上。 她的学生李素琴回忆说:陈老师是1956年末从兰州调入当时河北省豫剧团的,这个团归邯郸代管,从那时起,自己就跟陈老师学戏,直到1962年陈老师离邯赴津,跟陈老师学戏、做人,情同母女。在她的印象中,老师是个不苟言笑、痴艺敬业的严师。一说起戏来总是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她喜欢人才,从不保守,她给我们说戏时从来都像是在舞台上演出那样认真,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地给我们做示范,一出戏,她从头到尾,一招一式,走哪一步,眼神要在哪,都有严格的规范,甚至严格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腔,是尖音,还是团音 ,是重音,还是轻音都要求必须准确,不能马虎放过,这种对艺术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诲人不倦的精神,常常令我们这些当学生的感激涕零。
  我们知道,《梵王宫》是她的拿手好戏,在戏中她饰演叶含嫣,“梳装”和“甩大辫”更是她的绝招。为了表现叶含嫣在花轿临门前的欢快心情,只见她急切切关上房门,傅粉涂脂,描眉画眼,及至听到外面鼓乐齐鸣,花轿将到,她兴奋得眉飞色舞,手忙脚乱。一会儿粉拍错了地方,一会儿珠花插疼了肉;一会儿拣错了衫子,一会儿穿翻了裙子;及至脂粉匀好了,花戴好了,衣裙穿好了,对对镜子觉得自已打扮得称心如意了,便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拿起了描金扇子,左手以大力花式甩大辫,右手耍扇,双腕灵活转动,配合蹉步。然后倒手,右手甩辫。第三次是双手对称小云手横走蹉步,一个转身将大辫扔至身后……这飘逸、隽美的舞姿已令我们目瞪口呆了 ,然而,陈素真却对学生们说:“《叶含嫣》这出戏 ,‘梳妆’好演,最难演的是‘思云’。 ‘思云’难就难在要演出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过去,一般人演思春之情,往往是唱上一大段,蒙上个红盖头,假设拜堂,扭上几步等等,没有什么高招儿。但陈素真却在戏中大胆地创新,充分调动一切表演手段,她通过辫子功、蹉步功、扇子功、穿衣功、水袖功、圆场功等多种手段,充分挖掘了叶含嫣的内心世界,开放而夸张地体现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能想出这么多表现手法,完全不受程式的约束,给观众以震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这可贵的创造精神,这纯美的表演艺术,使她的学生们终生受益不尽。
  陈素真大师在艺术上从不墨守成规,她教导学生说:“学我者生,仿我者死。”李素琴演《梵王宫》时, 听到观众反映说:“梳妆”一场只是表演没有唱腔,是个缺憾。于是,她请编导徐火旺给加了唱词:“叶含嫣在房中欢喜无限,总算是我盼到这一天,心着急恨天长光阴太慢,这一天我就像过了一年。”为了更好地表现叶含嫣的正直品格,还请舞美师宋次炎给编了一段劝说哥哥的唱词加了进去:“劝哥哥且息怒听妹言讲,妹有话对哥哥细表衷肠,祖与父挣下了万贯家业,自应该爱黎民为祖增光……”李素琴演罢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让陈老师过目时,没想到竟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陈老师拉着李素琴的手说:“小琴,你改得好。作为一个演员要敢于大胆创新,不要拘泥于老师的成法,要敢于突破老师,比老师做得更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胡小凤在谈到陈老师对她的教诲时 ,满怀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1958年8月从邢台来到邯郸戏校,陈老师教我的第一出戏就是《叶含嫣》,她不怕辛苦劳累,常常单独一个人把我留在排练场给我说戏。她说:‘演戏就是演人,要想演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就必须要有生活。演叶含嫣我就有生活,当年我曾相中一个人,就把对这个意中人的情感都用在人物的表现上。我看花云时,把眼眯住,满含羞涩。害相思病时把斗篷捂住身子,神情呆滞,当听到嫂子说‘花婆是哄你哩!’时,两手失望地一下子耷拉下来,这些细节都是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陈老师第一次让我懂得了演员不单是演故事,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物心理的细腻刻划来把“人”演活的道理,这对我一生的演艺事业都是受益无穷的。”1960年,陈素真以教胡小凤排演的《宇宙锋 》参加河北省青少年戏曲汇演,一举获得了一等奖,那年胡小凤才刚刚14岁。名师传教加之勤奋努力,使胡小凤过早就声名远播,她的表演以动作规范、自然流畅、刚柔相济,饰演人物稳重细腻、雍容大度、生动感人而被专家誉为“豫剧北派艺术”的杰出代表。
  牛淑贤是陈素真的关门弟子,陈素贞虽然对这个小姑娘自幼就情有独钟,14岁时教她的第一出戏就是难度很大的做工戏《拾玉镯》,但直到1988年陈素真70岁时才正式收她为入室弟子。其实,陈素真在牛淑贤身上投下的心血最多。牛淑贤回忆说:陈老师的艺术博大精深,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从小,陈老师就教我扮戏,贴片时连一根头发都不放过。在扮戏时常给我讲人物的身份:叶含嫣是大家闺秀,万户侯的女儿,所以不能打流海;《宇宙锋》中的赵艳蓉丈夫逃走假死,给赵艳蓉头上戴一朵小白花才更符合人物的情境。陈老师闲暇时就是喜欢看书,特别爱看武侠小说,如《七侠五义》《小五义》《射雕英雄传》等,从中汲取营养,所以,她知识渊博,对艺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陈老师说:“技好学,艺不好学,把人物演“美”难,演 “媚”更难,“媚”就是人物的魅力,是在舞台上最高层次的“美”。在继承陈派艺术的成就上,牛淑贤深得陈老师“媚”之三味。1988年,她参加全国首届豫剧电视大赛,已七旬高龄的陈素真专程到河南去给她辅导,在《梵王宫?梳妆》一折中专门给加了一段唱词,在身段上增加了内心活动的刻划,作到美而不艳,媚而不俗,恰到好处。这次比赛牛淑贤荣膺“最佳演员奖”第二名(虎美玲获第一名),后来又荣登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之榜首,被评为“中国豫剧十大名旦”金奖。难怪陈素真在临终前说:“小贤(牛淑贤)是门里出身,她的舅父刘荣鑫,其母刘荣花,都是豫剧界的“好好”。她演戏有灵气,动作松弛、自然、不见棱角。在这方面有我的一点意思。为人也正派,因此,我很喜欢她。现在,她的前几位师姐都已经基本上离开舞台了,发扬陈派艺术,她要当主力军啦!”
  陈素真一生胸襟坦荡,正直无私,宽怀大度,实事求是。有的学生在她面前说她回不了河南是常香玉挡的道,并对常香玉颇有微词。陈素真严厉地批评说:我回不了河南不能怨常香玉。你们要公正地对待常香玉老师,她的艺术高深精湛,你们一辈子也学不完。陈素真身为名家大腕,在艺界、政界高朋如林,但她从来不给别人找麻烦。她一生自重自强,住的房子很狭窄,粗茶淡饭,布衣布鞋,不沾烟酒。她最心爱的小儿子在郑州当工人,厂子不景气,生计艰难,本可以托托关系给儿子调个好点的工作,但是,她宁肯每月拿自己的工资给儿子补贴,也不愿去麻烦别人。学生们感念老师的恩德,每欲给她送钱、送礼,她都一律谢绝,说你们只要把戏演好就是对老师最大的慰藉。每每提起这些往事,弟子们无不肃然起敬。
  1994年3月29日,陈素真走完了她苦难过、奋斗过、辉煌过、屈辱过然而始终傲骨凛然、光明磊落的人生之路,结束了她的舞台生涯。 76岁高龄的陈素真把毕生的精力与全部心血献给了她热爱的豫剧艺术。她从艺66年,为中国的豫剧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一生的爱好与寄托就是演戏、育人,把好戏奉献给了支持她、爱戴她的亿万观众,她的艺术之花盛开梨园桃李芳菲。 正如中国戏剧家协会老主席曹禺先生给陈素真的题词:“不要人夸颜色好,长留清气满乾坤”。一代豫剧宗师陈素贞留给我们的是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更是天长地久、悠悠不绝的对她的敬仰和思念! 
 
《邯郸人文》08年第二期 文李绍健)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王边溪谷美术馆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