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郑板桥:44岁进京赶考,路过邯郸留下的竟然不是画
日期:2023-12-19 14:29:38  点击:
来源:  作者:

 

1.jpg

2.jpg

3.jpg

【邯郸·郑板桥

 

都说现在考试很“卷”,其实古代科举制度下的文人也很“卷”。其中,以“竹”闻名的画家郑板桥可以称得上“卷王”,44岁那年他还在参加科考,在其前往京城的路途,曾途经邯郸,但他给邯郸留下的却不是画作,而是一首诗。

 

1f06ba82f8ffee95414c99ebaf1149f.jpg

 

赶考路上的诗意留痕

 

 

郑板桥,原名郑燮,是清代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所谓的“中产”家庭,但因为变故,不得已只能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改变命运。不过在科举的道路上,他经历了艰难的挑战。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出生的他,直到乾隆元年(1736年),也就是他44岁的时候,才最终中了二甲进士。

在郑板桥赴京赶考的途中,曾路过了邯郸,在那里,他并没有留下他标志性的画作,而是选择了作诗《邯郸道上》一首来表达他的艺术灵感。

铜台西北又丛台,泱漭尘沙汦水回。

笑武灵王无末路,爱厮养卒有英才。

青山易老人长在,白发无权志不灰。

最是耳余堪借鉴,千秋刎颈有疑猜

如今在丛台公园的影壁墙上,还有谭典老人书写的这首诗。

 

1bf874314cd9063b862f07933725513.jpg

 

 

 

吕仙祠的奇闻轶事

其实郑板桥与邯郸的渊源,还不止于此。考中进士后,郑燮授山东范县(今属河南)知县,赴任途中又经过邯郸,到黄粱梦吕仙祠进行朝拜。传说,吕祖洞宾早已知晓,故将手中拂尘一甩,霎时,祠观变的是满目疮痍,破旧不堪。这个场景深深地触动了他,促使他拿起笔,在粉壁上题下了一首诗。

仙馆荒寒不见人,吕翁遗像满埃尘。

古碑剔藓前文陋,画壁含苔幻说新。

几处断桥支破板,

正要题:“一沟折苇卧秋苹”时,被老翁打断。老翁出题试探板桥的聪明才智,不想郑板桥即刻答对。

 

5f94a830e33b503e51cb4fdab6f9655.jpg

 

 

吕仙很高兴,命他起身言道:“墙上题诗盼新颜,怎奈灾荒无炊烟。若想祠宇重修缮,待等民富得安然。人生弹指一瞬间,何不梦醒为清官!权贵烟云身外物,只有人品能留传!切记、切记!”说完一甩拂尘驾祥云而去。板桥急忙望空而拜,并虔诚地说:“仙祖谆谆教诲,晚生定牢记在心!”三叩首后,起身赴任而去。

这次在邯郸的短暂停留,对郑板桥来说可能只是他漫长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对于邯郸,却成为了一个珍贵的历史瞬间。

郑板桥留在邯郸的,并非他擅长的画作,而是那首反映他内心世界的诗作,他用诗代替画,用文字表达情感和思考,也为邯郸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艺术色彩。

 

49efe4e2285440dd527a2e34b74cbfe.jpg

1eeef28ec922986cff9e14ad8d184df.jpg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