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郑板桥】
都说现在考试很“卷”,其实古代科举制度下的文人也很“卷”。其中,以“竹”闻名的画家郑板桥可以称得上“卷王”,44岁那年他还在参加科考,在其前往京城的路途,曾途经邯郸,但他给邯郸留下的却不是画作,而是一首诗。
赶考路上的诗意留痕
郑板桥,原名郑燮,是清代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所谓的“中产”家庭,但因为变故,不得已只能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改变命运。不过在科举的道路上,他经历了艰难的挑战。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出生的他,直到乾隆元年(1736年),也就是他44岁的时候,才最终中了二甲进士。
在郑板桥赴京赶考的途中,曾路过了邯郸,在那里,他并没有留下他标志性的画作,而是选择了作诗《邯郸道上》一首来表达他的艺术灵感。
铜台西北又丛台,泱漭尘沙汦水回。
笑武灵王无末路,爱厮养卒有英才。
青山易老人长在,白发无权志不灰。
最是耳余堪借鉴,千秋刎颈有疑猜。
如今在丛台公园的影壁墙上,还有谭典老人书写的这首诗。
吕仙祠的奇闻轶事
其实郑板桥与邯郸的渊源,还不止于此。考中进士后,郑燮授山东范县(今属河南)知县,赴任途中又经过邯郸,到黄粱梦吕仙祠进行朝拜。传说,吕祖洞宾早已知晓,故将手中拂尘一甩,霎时,祠观变的是满目疮痍,破旧不堪。这个场景深深地触动了他,促使他拿起笔,在粉壁上题下了一首诗。
仙馆荒寒不见人,吕翁遗像满埃尘。
古碑剔藓前文陋,画壁含苔幻说新。
几处断桥支破板,
正要题:“一沟折苇卧秋苹”时,被老翁打断。老翁出题试探板桥的聪明才智,不想郑板桥即刻答对。
吕仙很高兴,命他起身言道:“墙上题诗盼新颜,怎奈灾荒无炊烟。若想祠宇重修缮,待等民富得安然。人生弹指一瞬间,何不梦醒为清官!权贵烟云身外物,只有人品能留传!切记、切记!”说完一甩拂尘驾祥云而去。板桥急忙望空而拜,并虔诚地说:“仙祖谆谆教诲,晚生定牢记在心!”三叩首后,起身赴任而去。
这次在邯郸的短暂停留,对郑板桥来说可能只是他漫长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对于邯郸,却成为了一个珍贵的历史瞬间。
郑板桥留在邯郸的,并非他擅长的画作,而是那首反映他内心世界的诗作,他用诗代替画,用文字表达情感和思考,也为邯郸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艺术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