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山底村
日期:2023-08-30 09:08:02  点击:
来源: 赵都文化  作者:黄津

 峰峰山底村

 

  黄津

 

峰峰山底村

 

山底村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镇,该村依山而建,西高东低,一面靠山,三面环沟,位置特殊,故名山底村。

 

抗日战争时期,为抵御日寇扫荡,有效歼灭敌人,于1942年在原有“抗金洞”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形成家家相连、户户相通,进可攻、退可守的抗战地道。

 

山底村东望岗头村,西与磁县北贾壁乡为邻,北邻西王看村,南接宿凤村。村内有抗日地道战遗址、西山跃峰渠、狩猎场。2023年3月,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山底”的地道

 

山底村地道全长15.6公里,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抗战时期地道战遗址。现存地道主巷1626米(9条大巷),复巷304米,支巷13666米,大洞室2个,小藏身洞关口6个,陷阱4个,直通枯井的地道2条,通向西山的地道1条,洞洞相连,户户相通。洞口设开关盖、开关门,既能防水、防毒、防火烧,又能防破坏、防封锁。每个拐弯处都留有枪眼、陷阱、暗洞,灶底、树洞、水井、碾盘底、野地崖旁都有伪装的地道洞口。

 

山底抗日地道,在大量消灭敌人的同时有效地保护了自己,为当时扭转战局,扩大敌后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山底这个小村庄被载入抗日战争史册。1938-1945年间,该村先后被太行地区行署、太行军区授予“抗日模范村”“支前模范村”等荣誉称号。20世纪5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地道战》时,曾多次深入山底村实地考察,电影中的许多故事情节取材于山底抗战时期的真人真事。

 

狭窄的地道,今天看来又像是一条“时空隧道”。走出地道,山底村的影像更加清晰。时空转换,几十年过去了,地道外曾经饱经战火的村庄如今已是红砖青瓦、道路宽阔。

 

近年来,山底地道不断升级改造,建设了山底抗日地道纪念馆、中国抗战地道体验馆。为了让游客既能体验钻地道的乐趣,又能保证充足的体力,景区内建有目前全国唯一一处中国抗战地道体验馆,体验馆将村内散落各家各户的地道出入口浓缩在一座四合院内,看似普通,然里面设有各种各样的地道出入口(有驴槽式地道口、锅台式地道口、土炕式地道口、踏板式地道口、衣箱式地道口、立柜式地道口、水井式地道口、碾盘式地道口、草垛式地道口九种不同的地道出入口)、军事CS基地、绿色农业采摘以及农家乐、民宿等资源。

 

山底村地道战遗址,已经成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省级风景名胜区。这里的地道,是我国保存最完整、里程最长、规模最大、原汁原味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新建的爱国主义教育展厅,陈列收藏了500余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实物和红色藏品。

 

峰峰山底村

地道实景

 

“山底”的抗日故事

 

抗日战争期间,山底村先后有30多名青年踊跃报名入伍,为八路军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兵员。

 

那时候,日本侵略军占领区和山底最近的距离不足两公里。由北向南,在和村、义井、羊台、马庄一线,构筑起了一道森严的封锁线。各村修建碉堡,外围挖出十多米深沟,架起铁丝网,并铺设了轨道,铁甲车轰轰隆隆日夜巡逻。日伪军经常出动,来山底一带“扫荡清剿”,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正是在如此险恶的形势下,村里民兵组织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在村武委会主任兼民兵队长刘玉珍和政治指导员许成明的带领下,人们拿起武器保卫家园。

 

1943年农历八月初一,日伪军千余人包围山底,村里民兵先是在房上迎击来犯者。当地全都是平顶房,邻里相隔数米间距,搭一块长木板也就过去了。民兵可以居高临下,从屋顶花墙的孔洞伸出步枪,如同扼守在万里长城的一个城垛处。民兵刘玉尚击发一粒子弹,只见两名日军同时扑倒在地,其余敌人急速散开隐蔽。刘玉尚一枪穿二敌的传奇故事远近闻名,无人不晓。日军进不了山底,于是大举增援,调来钢炮疯狂轰击,轻重机枪密集扫射过来。屋顶上空阔一片,没有什么隐蔽物,难以承受这样猛烈的火力压制,民兵小伙子们飞身跳下屋顶。转眼之间,他们的身影完全隐没于地面之下,一场惊心动魄的地道战就此拉开大幕。

 

山底地道由来已久,远在宋朝时,以梁兴为首的太行“义勇”曾在此地积极抗金。当地民众为躲避金人祸害,挖掘土洞藏身,名之曰“藏金洞”。山底群众将700多年前留存至今的这些土洞遗址扩而大之,建成抗日地道——虽然在严密的自我封闭之下,却具有高度机动性,且十分完整。当年“藏金洞”很狭小,一家一户,互不相连。如今的地道宽度为1米,高度低的1.2米至1.4米,高的1.8米至1.9米,全村连接,四通八达,全长达13666米,通风良好,呼吸清爽,这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并不多见。

 

从主干地道,向各个方向伸展出许多支线通道。每一条支线的末端,便是一个作战出口。看过去是一个灶台,忽然铁锅从下面托举起来,民兵从灶火口冒出头举枪射击,院子里一个个日军应声倒下。看过去是一个驴槽,槽底木板被掀开,出现一个黑洞洞的枪口,在等待着猎物到来。此外,还有立柜出口、木箱出口、土炕出口、水井出口、草垛出口、磨盘出口等等,民兵神出鬼没,令日军胆寒。

 

历经大大小小数十次战斗,山底民兵共消灭日伪军800余名,缴获各种武器及其他战利品上千件。在血与火的实战锻炼中,涌现出许多优秀民兵战士与英雄人物。其中最突出的要数刘玉珍。这个曾经只知道手握锄头的憨厚农民,在民兵队长的岗位上,有胆有识,指挥若定,哪里最危急,就一定会看见他出现在哪里。平时训练他最上心,掌握了一手好枪法,击毙击伤多名日伪军。太行抗日边区在山西南委泉召开杀敌英雄和劳动模范授奖大会,刘玉珍身披红绸大红花,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亲手将一等抗日杀敌英雄奖章佩戴在他胸前。

 

峰峰山底村

土炕地道口

 

“山底”的振兴之路

 

 

 

近年来,山底村凭借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道体验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由此,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

 

“以前村里环境差,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如今咱村里搞起了旅游业,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是越过越有劲头儿。”返乡村民蔺东杰依托村里的红色旅游开了个农家乐“小酒馆”,如今年收入能达20余万元。

 

“文旅融合、生态康养、文明创建,咱们可以打出一套‘组合拳’,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山底村党支部书记蔺法旺表示,村里要发展,要让每位村民都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2021年,山底村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约150万元,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村民人均收入1.2万元。2022年,山底村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生命力。

 

该村利用原有的山底地道景区和景区改扩建的契机,主动对接了景区的开发建设工作,将山底精品旅游村的打造融入其中,并朝着景区配套的“农家乐村”“民俗文化体验村”和“红色革命文化旅游村”的方向,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开发和打造,待全部工程完工投入使用之后,预计能够日接待安置200名游客住宿,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带动消费3000万元左右。环顾村庄,集田园生态、红色文化、古道文化、地道遗址、健康休闲、乡村旅游、田园生活等于一体的中国地道主题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已初见规模。同时,村内各项事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先后获得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冀南山底地道遗址风景名胜区、邯郸市宣传文化示范村等诸多荣誉称号。

 

山底村,一个有着悠久抗战历史记忆的红色村落。那些蜿蜒在地下的绵长地道,那些流传在田野间的永恒英雄故事,都让这里声名远播,成为人们寻访、探秘的热地。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