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烟云笼罩下的古镇——武安市伯延镇
日期:2023-03-23 15:30:43  点击: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


 

历史烟云笼罩下的古镇——武安市伯延镇

 

伯延镇位于武安市西南,坐落在鼓山北麓、洺河南岸一片开阔的冲积平原上,是太行山与东部平原交会处的一座历史古镇。据《武安县志》记载,伯延村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因其村形如田野上展翅欲飞的大雁,故称伯雁,后人将“雁”改为“延”。它西依太行山,东接华北平原,是连接晋、冀、豫三省的重要通道,也是武安最早的商贸重镇。伯延人受当地经商风气的影响,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生活,自乾隆年间,纷纷外出经商,他们凭借着在鼓山刨草药的经验,在东北做起了药材生意。《武安县志》载:“昔日伯延多富商,南售绸缎,北开药店。”当时伯延人在东北开设的药铺有200余家,形成了以房、徐等大商户为主的“武安商帮”,钱财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汇到伯延来。道光年间至民国初年,伯延还专门设立了二等邮局,主要汇兑从全国各地汇来的银两。商户们在外地经商发迹后,为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不惜花费大量钱财在家乡建房置产,商户大院应运而生,以致房屋千间,院落重重,阁楼林立,街巷纵横。至民国年间,伯延已跻身武安“八大镇”之列。

 

 

 

历史尘影中的房家庄园

 

房家庄园位于伯延老街以南,建成于清乾隆中后期,扩建于清晚期至民国初期。整座庄园占地百亩,有大小院落33座,房舍600余间。进入村中,人们立刻会被这一片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所吸引。偌大一片青砖黛瓦的房屋静卧在古镇的街道两侧,仿佛它从来就是这样恬静典雅,历史的烟云已经掩盖了它的喧嚣与繁华。

 

房氏家族兴起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房家以半农半商为生,经营山货和日用杂货。房孝忠带领两个儿子房三成和房五成用手推车卖布,赶集串会,积累了一定的家业后,便在伯延开了一家商号为“德茂恒”的绸布庄。到了房五成执掌家业时,又把“德茂恒”开到了武安县城。当时武安归属河南彰德府,随着生意的红火,又在省城彰德府(今河南省安阳市)创建了“祥顺公”商号,主售绸缎布匹,兼营药材与山货。随着买卖的兴隆,先后在河南道口、怀庆等地开设了分号,到19世纪末,开封的四“德”商号:“德庆恒”“德庆成”“德庆生” “德茂恒”均为“祥顺公”总柜的商号,成为河南省最大的商号,控制了河南各地的丝织品市场。

 

 

清咸丰初年,与伯延村徐氏同在东北开办药行的杨某因经营不善,有意将部分店铺转卖给房。房氏主人房五成,将接收过来的店铺重新整合,改商号为“德庆增”。因经营有方,生意红火,客流不断,很快遍及东三省,并沿丝绸之路扩展到甘肃、包头、银川等地,向南延伸到江浙一带。房氏在药材经营中不仅销售药材,还制成丸、散、膏、丹之类的中成药,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使“德庆增”的生意雄踞东北之首,并与武安县其他几家药商长期垄断着东三省的药材销售。清末民初,当房五成之子房锦云接手掌管时,房氏家族经过几代打拼,羽翼日趋丰满,在全国各地的商号近百家,为便于流通和融资,还开办了当铺和钱庄。房家在武安城里开设的“同如兴”钱庄规模居十多家钱庄之首。房家在伯延老家还拥有4000余亩土地和武安西部大片山林,甚称富甲冀南的大户。

 

 

房锦云,字尚炯,生于1862年,当时正是房家的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受家庭的熏陶,他不仅经商有道,而且思想开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与同村的徐文德、徐文昭共同出资创办了伯延真“尚德小学”,广收学子,这是武安历史上第一所私立学校,学校实行新式教育,开武安学校教育之先河。

 

房确云之子病读尧,字德三,在天津南开大学读书时与周恩来是同学,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归国,在北京大学任教。1918年,北京大学修建新教学楼因资金不济而停工。房德三将此事告知父亲,房锦云慷慨捐资助教。工程告竣,北京大学以房锦云的字为名,在教学楼石刻“尚烟斋”以示纪念。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亲题“育我菁莪”牌匾并派专人送至伯延,悬挂于房家北门楼上。1961年9月,周恩来总理到武安伯延调研时,得知这里是同窗房德三的家乡,颇有感触地对陪同人员讲:“房家是开明绅士,曾为国家出过力,要保护好他们的庄园。可惜房德三44岁时便英年早逝,未能与总理叙说同窗之情。

 

房家庄园是富甲一方的房锦云开始营造的,也是伯延镇现存规模宏大的院落,为北方典型的院院相套的格局。它的建造,先后延续了上百年,到了清末民国初期,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院落群,庄园内院落重重,曲折幽深,庄园外则城堡高耸,壁垒森严。

 

由于这里临近山区,土匪猖獗,男人大都外出经商,只留妇女和老人在家,由家丁看家护院,所以在庄园的建造上设置了很多防御性的功能。一是街道或巷道多采用弯曲状,曲折延伸,外来人进去后容易迷路,而镇内的人则穿行自如;二是街巷的宽度宽窄适中,街道的宽度只容两辆马车通行,而巷道的宽度只容一辆马车通行,便于对入侵者进行阻击;三是在通道的出口处建有高大威严的楼堡,楼堡为两层建筑,下面为砖券拱门,关闭大门可形成铜墙铁壁。透过二楼的圆形小窗,居高临下,既可瞭望敌情,又可成为射击孔。入夜时分,更夫和荷枪实弹的护院者在楼堡上和过道之间巡逻走动,守护着庄园的安全。

 

现存的房家庄园由南、北过道和西过道划分为三部分。

 

西过道是进出房家的唯一通道,过道两端设有南北两座高大的门楼,庄园里的人进出大院都必须经过这里,两座大门之间还有一座节孝牌坊。南大门上曾悬挂题有“敦厚乡邻”的匾额,匾的上方刻有大总统印,是1912年孙中山为了褒奖房家后人房鸿熙的老舅徐安玉的工作实绩而颁发的,字大如斗,十分显赫。北大门曾悬挂着蔡元培题写的“育我菁莪”四字匾额。

 

西过道以东为老宅区,设有南、北两条过道。

 

北过道为住宅区,也称房家古道,透过圆券门,镶嵌在两侧青色灰砖墙上的九座重檐歇山式门楼映入眼帘。过道北侧建有五处坐北朝南的宅院,全部是二进院,是房家的长子房三成的居所,从西往东依次是“育德堂院”“同仁堂院” “承德堂西院”“承德堂东院”和“陆安堂院” 。过道南侧建有四处宅院,为房家次子房五成的居所,从西往东依次是“柜房院”“德茂恒院“下院”和“上院”。这四个院落中,“柜房院”是并肩两院,坐东朝西。其余的三个院落均坐南朝北,全部为二进院。这九处宅院的门楼均为抱厦脊檐,砖雕木刻,彩绘精美。每座院落青石门墩的雕刻内容也各具特色,既有寓意吉祥的狮子滚绣球、麒麟送子、鹿回头、牡丹、石榴、寿桃、蝙蝠等图案,又有镇邪避妖的钟馗、秦琼、尉迟敬德等人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德茂恒院”位于柜院和下院之间,是销售布匹、丝绸的一个店铺,房家也是由此起家的,随后如滚雪球般越做越大,在武安、安阳、开封乃至山西省绛州都开设有分店。“柜房院”是设在老宅区西端的一个院落,面向西过道开门。它是房家账房院兼会客厅,掌管着全国各个分号的账目来往,主人在此会见各分号的掌柜,商谈相关事宜。伴随着噼里啪啦的算盘声,各个分号的巨额利润源源不断地流进房家老宅。

 

南过道也称“大古道”,过道的西大门设有前后两道大门,前大门为一座牌坊式结构,圆拱形大门之上为砖砌的三角形护墙,进入此门即是下马处。前门往后5米处为后大门,券门正上方匾额刻有“止于至善”四个楷体大字,背面刻有“敦厚义礼”四个楷体大字。过道的尽头是一座大型歇山式石雕影壁,由整块青石雕刻而成,高5.35米,宽2.7米,图案正中雕刻有松竹梅和福禄寿三星图。内四周为八仙图案,左右是姿态各异、飘飘欲仙的八仙人物,当地人称明八洞仙,上下雕刻有八仙用的法器,俗称暗八洞仙;外四周雕刻有荷花、牡丹、桃子、石榴、柿子、蝙蝠等图案。最下面雕刻有反映渔樵耕读田园生活的场景。照壁的后面通往地下密室,揭开照壁上两个圆形石雕松叶即露出两个拳头大小的枪眼,人们躲在照壁后的密室里,可以攻击闯入过道的土匪。整个影壁雕刻精美,人物生动。

 

南过道内有三座院落,皆为房家子弟读书习礼的场所,也被称为“书房院”。由于建造得较晚,所以是房家庄园建筑的精华所在。南墙有两座并排的学堂院,分别为家族内男孩儿、女孩儿读书的地方。推开学堂院厚重的大门,书香气息扑面而来,曹冲称象、孟母教子、鲤鱼跃龙门等砖雕图案技艺精湛,栩栩如生,时时激励着莘莘学子。过道尽头的北侧为藏书楼院,1945年晋冀鲁豫中央局驻扎这里时,邓小平曾在藏书楼居住和办公。

 

藏书楼是由房氏庄园的主人房锦云亲自设计的,院门上端的砖制匾额用颜体阳刻“翰墨林”三字,笔道宽博,遒劲有力,也是出自房锦云之手。藏书楼是一座二层小楼,设有东西厢房,是房家的藏书处,现武安图书馆的许多藏书出自这里。据说房锦云曾花白银五千两进行建造,他的儿子房德三少年时曾在此楼读书习文。书房院的建成,浸润着封建社会尊儒求仕、由商及儒的传统观念,也使这座封建庄园的功能臻于完善。

 

西过道以西为西宅区,其建筑多为坐西向东,人员出入也经西过道出北大门。主体院落是西大院和西小院,从建筑格局上看,这是一片未完工的建筑,由于时世变迁,致使工程半途而废。

 

在村中元宝街的路西,有一座写有“伯延供销社”的宅院,房主名叫房芳,因主人二十岁出头便早逝,身后只留下一女,名叫房晓兰,后嫁与徐树本。宅院大门朝东,三角形门券上刻有缠枝花纹,门券上方的水泥匾额“伯延供销社”五字为后来所刻。进入大门后还设有二门,拱半券门上的匾额石刻“紫气东来”四个楷体大字,通道的尽头是一座影壁,过道内共有三座宅院,南墙的一座宅院已经残破,北墙有两座并排的宅院,西宅院拱券门上的匾额已用泥巴糊住。

 

古朴厚重的房家大院不仅见证了一个昔日大家族的兴衰历史,也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九门相照的徐家大院

 

 

 

徐家庄园位于伯延老街以北,与南面的房家大院有10米宽的道路相隔。徐家庄园为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分别为徐安卿宅院、徐进士宅院、供销社宅院和九门相照宅院,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尤其是九门相照的建筑格局,院院相连,通贯九门,气势恢宏,堪称北方庄园建筑的巅峰之作。

 

徐氏的先人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到伯延,到了清乾隆中期徐家第十世祖徐兴仁时,开始由农转商,农闲时节做些小买卖,逢集赶会贩卖山货和日用百货,后来又涉足中草药行业。徐兴仁有四个儿子,他们父子推着小车,将从鼓山上采集的药材贩卖到附近的武安城、和村镇、彭城镇乃至磁州府和彰德府,逐渐积累起经营中草药的经验,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后又远销到祈州(今安国)的药材市场,并把质量上乘的柴胡、荆芥、知母等药材卖给北京的“同仁堂”,逐渐把买卖做到了山海关外的营口和奉天。

 

嘉庆初年,大批移民涌向关外,形成了一股闯关东的热潮。徐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与同会村宋某、万年村李某表兄弟三人结伴出关,在奉天创建了“徐和发”商号,由行商改为坐商,设店经营,成为伯延村第一家远赴东北经营药材生意的商户,之后房家的“德庆增”、朱家的“锦和庆”等商号先后在此驻足。

 

把“徐和发”商号规模做大,形成井喷效益的是徐兴仁的孙子徐春光,他将经营的区域从奉天扩展到陕西、山西、河南一带。到了徐家大院的创建人徐敬修时,“徐和发”的生意渐渐兴荣,除奉天的总号外,新民有“和发同”,铁岭有“和发久”,法库有“和发昌”,营口有“和发泰”,哈尔滨有“和发魁”等,各商号实行连锁经营,几乎垄断了东北全境。

 

20世纪初,东北的药材生意经营渐趋饱和,徐家主人徐安良跳出东北,又把“徐和发”的分号开到了大西北,山西的绛州、内蒙古的包头、宁夏的银川及甘肃的兰州都设有分号。“徐和发”商号在长期经营中创出了一批自己的品牌,中成药“益母还魂丹” “六位丸”“补心丹”等疗效显著、在东北、西北乃至京津都很有口碑。直至1931年日本占领了东北,徐家才收缩战线。滚滚财源使徐家成为家财万贯的富商,除了用于扩大经营规模之外,便在家乡置地千亩,修建豪宅,兴修家庙,开办学校,鳞次栉比的徐家庄园尽情地渲染着财富的力量。

 

徐安卿宅院位于村子的西南部,创建于民国初年。一条南北过道贯穿两个院落,过道南门上方的牌匾上楷书写有“三多九如”四字,“三多”出自《庄子·天地》,“九如”出自《诗经·小雅·天保》。过道北门上的牌匾上楷书写有“化日光天”四字。过道内有南北并排的两幢宅院,坐东朝西,皆为四合院的格局,南院的后面还设有后花园。两院中间有一条明道,北院的正房建有地下室,可经过明道通往南院。两座院落各为一体,却又相互毗连,结构严谨,特色鲜明。邯郸起义后,高树勋的部队在伯延休整改编,高将军与部分将领曾在此居住。

 

 

 

徐进士宅院位于徐安卿宅院北面的胡同内,为晚清建筑,大门前设有木质门楼,虽已残破,仍透露着古色古香的气息。宅院为三进院,前两进院内绿树掩映,使院落显得极为狭小,第三进院宽敞豁亮,正房原为七间,1963年水灾后拆去了上层。徐进士名叫徐诚身,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曾在安徽蒙城为官。

 

九门相照宅院位于先进街。1933年,徐家三公子徐树本将迎娶房家大小姐房晓兰,为了庆祝两大豪门的结缘,其父徐敬修便一掷千金,大兴土木,盖起了这座轰动一时的豪宅。两人结婚三年后,卢沟桥事变爆发,徐家搬出了庄园,先避难到河南安阳,后又辗转到上海。天资聪颖的房晓兰就在上海大学读书,毕业后办过刺绣学校并担任上海绣花厂厂长,古稀之年落叶归根,回到了伯延。

 

这座宅院的正面原有三座大门一字排开,中间的拱券门为马道,门上的牌匾写有“诗礼传家”四字,东西两侧为硬山式砖雕门楼,东门内的院落已改建为现代建筑,西门内则是著名的九门相照宅院。

 

九门相照宅院属北方四合院式的建筑格局,坐北向南,具有鲜明的晚清风格。整体建筑的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东西厢房沿南北向中轴线对称排列。四座四合院以南北顺序排列,门户贯通,形成九门相照格局。这些大门平时紧闭,通过右侧的马道进入住户。每遇红白喜事时,九门洞开,锣鼓喧天,各路队伍鱼贯而出,好不热闹。据说这种格局是依照故宫进行设计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徐宅有房99间半,从规模上按比例缩小,但其格局基本相似,故称“小故宫”。

 

四座院落的九道门笔直地排列在南北长80米、宽30米的中轴线上,前三院的正房均为五间,两侧建有厢房。除第四进院落为二层楼房外,其余均为平房。自第一进院落开始,院落的基础逐渐升高,面积也由前向后逐渐增大,这反映了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第一、二进院是管家和佣人住的地方,装饰和雕刻都比较简单。第三进院为主人的居处,厅堂前立有两根红漆立柱,青石柱础上雕刻着生动的纹饰。厅堂大门的两侧是一字排开的隔扇木窗,上面雕刻着石榴、桃子、孔雀回头望牡丹、喜鹊登枝等吉祥图案,图案精美,富丽堂皇。屋檐的设计也有了变化,它采用硬山顶单坡形式,全部向院内倾斜,外观上看像是瓦房,而实际是平顶房。下雨时,雨水可顺着屋檐流入院中,蓄存于水窖中,形成“四水归堂”的效果。第四进院为小姐的闺房,因北、东、西三面全部为两层楼房,所以高居于各院之上。站在二楼的回廊上,可以看到远处起伏的太行山脉。屋内迎面是一个巨大的黄杨木雕屏风,宽3米、高1.5米,正中雕龙风呈祥图案,四周是百子嬉戏图,屏风后是木楼梯。东西两侧是巨大的红木隔扇,在东侧隔扇的正中雕有“谦德孝”三个大字,四周是一百个字体不同的“寿”字。西侧隔扇正中雕有“静修身”三个大字,四周是100个字体不同的“福”字。整体陈设高贵典雅,给人一种古朴厚重之感。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徐家大院的主人移居境外。1945年底,武安县政府把徐家大院作为县公产完整地接收下来,成为伯延区公所、伯延公社、伯延镇政府的办公地点,直到1997年5月政府办公楼建成搬迁。至今在马道上的第二道门上还可以看到写有“伯延公社”的匾额。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岁月中,徐家大院作为伯延的政治经济中心,承载着众多的历史记忆,映射出变幻的时代风云。

 

1945年10月,国民政府高级将领高树勋率部起义后,万余人撤至武安伯延镇,边区政府和129师的领导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并在伯延镇接受改编,徐家大院成为新八军的军部。1961年5月3日至6日,周恩来总理偕同邓颖超为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亲临伯延调研,在徐家大院九门相照院落的第三进院落中召开干部群众大会。

 

2006年,武安市政府拨款100万元对徐家大院进行了大面积修缮,使古老的庄园重现出昔日的辉煌。房家后人房五的自题对联挂于大门两侧:“里三门外三门三三见九门门门相照,前两院后两院二二合四院院院生辉。”生动地描绘了徐家庄园侯门似海、屋宇重重的恢宏气势。

 

周总理在伯延调研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遭遇了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加之浮夸风盛行,人民生活极度困难。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主席提出领导干部到农村人民公社蹲点调查,解决食堂、社队体制以及农业生产问题。周恩来总理于1961年5月3日至6日来到武安县伯延村进行实地调研,之所以选中这里,是因为伯延公社办公共食堂比较早,在当地农村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由于受灾面大,村民面临着严重的饥荒。当时农民吃的窝头是玉米芯碾成面后掺了红薯面或玉米面做成的,喝的菜汤是从树上捋下的叶子和地里的野菜做成的。

 

5月3日早饭后,周恩来总理与夫人邓颖超乘专车由邯郸到达武安,住在附近部队的营房里,早晚在部队用餐。为了了解食堂伙食的真实情况,午饭就在村子里吃。第一天中午,周恩来来到村里的公共食堂,社员们已经提前吃完饭走了,食堂里空荡荡的。给总理准备的餐桌上摆着一碗猪肉和一盘炒鸡蛋。周总理若有所思,他没有吃,而是让工作人员把肉和鸡蛋都端走了。第二天,周恩来没有事先打招呼,径直来到了食堂。可事不凑巧,社员们又吃完饭离开了。但炊事员慌慌张张盖锅盖的动作还是被细心的周恩来看到了,他大步走到大锅前,自己动手盛了一碗锅里的玉米糊吃起来。炊事员和公社干部想劝阻,但是没能拦住。

 

这一天,又到了吃饭的时候,周恩来来到了一位老农家,揭开冒着热气的锅盖一看,锅里煮的是榆树叶子和粮食掺和的稀糊糊,明摆着社员在食堂吃不饱。可是在周恩来主持召开的社员代表会议上,农民们却面面相觑,没有人敢开口说话,周恩来看出他们有顾虑,便再三鼓励大家说真话。一位叫张二廷的农民首先打破了沉闷的气氛,他直率地问:“总理,你是真想听实话吗?”周总理鼓励说:“是啊!如果不是想了解实情,我千里迢迢从北京跑下来干什么?”张二廷把在食堂吃不饱的苦水一股脑儿倒了出来,其他社员的话语也像决堤的洪水滔滔不绝。听着社员们的发言,周恩来的脸上充满了愧疚。他诚恳地对大家说:“乡亲们,我们的工作没好,我这个总理没有当好啊,让大家挨饿了,食堂办不好就不办。”半信半疑的张二廷又追句:“你这话当真?要是糊弄我们,再过几年,你也会饿死的。”这句话让社员们惊呆了,周恩来一拍桌子,大声说:“你说为什么几年后连我也会饿死?”张二廷说:“我们吃不饱,没劲干活儿,地里打不上粮,就无法上交国家,三年不交,国库还有粮食吗?你当总理也要吃饭,国库没粮,你能不挨饿?”周恩来的眼里漾出了泪花,上前紧紧握住了张二廷粗壮的手说:“二廷,咱们交个朋友吧!

 

第二天一早,天色蒙蒙亮,周恩来找到了张二廷的家,边喊着二廷的名字边跨进了门。张二廷还躺在床上,见总理进来连忙起床说:“总理请坐吧,我家又穷又小,就坐床上吧。”周恩来侧过头来一看,床里边一排睡着四个孩子。周恩来摸摸他们的头问:“这四个孩子都是你的吗?唉,不容易啊!”张二廷连忙说:“不累不累,总理管大事才累呢!”周恩来抚摸着一个小一点儿的女孩儿说:“我和邓颖超没有孩子,我帮你带个女儿吧,养大后再送回来。”张二廷耷拉着头说:“孩子她妈死时对我说,要我好歹把孩子都拉扯大,我不能辜负孩子她妈。总理,孩子我不能让你带,我养得过来。”张二廷说到这儿,两行泪水顺着脸颊淌了下来,周恩来也难过地背过脸去。一天中午,周恩来到社员郭仙娥家探望,见到郭仙娥的大女儿、二女儿正坐在桌子旁吃窝头,她的丈夫王连生常年有病,正在炕上躺着。看到总理到来,急忙下炕,刚拿起一只鞋穿着,总理已经弯腰拿起另一只鞋子,要给王连生穿。连生慌了,急忙说:“我自己来!我自己来!”事后,王连生逢人便说:“旧社会我连双新鞋都穿不上,谁看得起咱?现在总理那样的大官还要给咱拿鞋哩。”

 

在伯延调研的四天中,周恩来先后召开了七次会议,他与当地的干部、社员、农机站和修配厂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多次座谈,并到社员家走访,了解到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

 

5月6日,临离开伯延的时候,周恩来亲口告诉大家:“我会向毛主席汇报,解散食堂。”并通知食堂做好给社员发口粮的准备。

 

5月7日凌晨3时,周总理在下榻处给远在上海的毛泽东主席打电话汇报调查情况,向毛主席提出了取消集体大食堂的建议。不久,在全国取消了大食堂。

 

以徐家庄园和房家庄园组成的伯延古建筑现存150余处,规模宏大,建筑精美,雕刻细腻,是冀南大地保存较为完整的颇具规模的清末民初风格建筑群。2001年被公布为第四批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无论是徐家大院还是房家大院,已没有了昔日的威严与奢侈,历史的风雨洗尽了它的浮华,展现出它的古朴与厚重,为武安药商的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摘自《图说邯郸名镇名村》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