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名绅王琴堂
陈光唐 梁 辰 刘亚平
王琴堂(1859——1932),字韵泉,号啸山,是清朝邯郸最后两名进士之一,他集文人、官僚、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慈善家身份于一身,成为清末民初邯郸颇有影响的绅士。在邯郸近代史上,他是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一)出身和仕迹
王家世居邯郸城里。王父名敬修,是个擅长中医外科和针灸的医生,由于经常舍医施药,收入菲薄。王琴堂幼时就和其弟跻堂沿街叫卖咸水黄豆,得些蝇头微利以补家用。王母为人正直,教子很严,有次跻堂到城里富户丁家挑喂猪的泔水,丁家见跻堂为人勤快老实,有意赠些银钱,跻堂不要,丁家就偷偷地把钱放入泔水桶,跻堂回家发现后告诉王母,王母立命他送还丁家。
王琴堂自幼聪颖,因无钱入学,常于卖咸豆路过学塾时,久倚窗下听先生讲书。直到十一岁时,邻居塾师郭昌龄见他好学上进,免费让他入塾,并经常供给书本文具。王琴堂攻读刻苦,学问日深,十九岁当秀才,二十七岁选为拔贡,三十一岁中举,四十六岁中了光绪甲辰(1904)年进士。兹时清廷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标榜“改良”,派了十二名新科进士赴日本游学(实为考察),王被选中,就学于早稻田大学,通日、英两种外语,丙午(1906)年归国,被江苏藩台陆钟琦委派为“徐州师范学堂”监督多宣统二年为“苏州法政学堂”提调多一次年委署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县)知事,赴任行至南京,得到弟跻堂去世消息,忙返乡治丧,未久武昌首义枪响,入民国后,王琴堂被选为临时省会议员,并做了一任安肃县(今河北徐水县)知事。之后谢绝仕进,只任过邯郸县商会会长。主在作乡绅期间,很为地方上做了些好事。如两次总纂《邯郸县志》;参预疏浚河道和修汽车路及修复武灵丛台、黄梁梦村吕仙祠等工程;办工商企业,建救灾社;重立孤儿学校等。
(二)实业和善举
出身下层,又出洋开扩过眼界的王琴堂;比较容易接受新思想。他虽是清朝的进士,但清王朝灭亡后,不仅未当遗老。反而顺应民初那阵“实业救国”浪潮,以年过半百之龄,恃乡绅之首的地位,倡办工商企业和社会救济机构。冀图通过兴办地方实业,以助民族自强。他的“四野疏村凋敞甚,谁培元气念生灵?”这两句诗,很能表达他的忧国心情和以拯时自任的抱负。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我国民族工商业有了发展的机会,各项工业蜂涌而起。当时面粉工业是个热门,在上海、武汉、北京、天津、保定……都有民族资本家创办的面粉厂出现。总想搞点地方企业的王琴堂便到处奔走,他到北京拜见同年进士朱陆怡,两人对兴办工业,情投意合,决心在邯郸创办面粉公司,王负责筹资建厂,朱负责联系设备,经过一番努力,于一九二二年成立“邯郸怡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王任董事长、朱兑山(朱陆怡子)任总经理。开工时有一台七十五马力蒸汽锅炉机,三盘石磨(直径350毫米),日产面粉四千五百斤,工厂规模虽不大,但在当时的邯郸却是唯一新型的最大的工厂。除此外,王还先后开办“怡元亨煤油公司”(代销英亚细亚圹煤油)、“祯元增烟厂”、酒厂和粮行等工商企业。然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只不过是世界列强倾销剩余产品的市场罢了,振兴民族工业谈何容易!加上军阀连年混战,兵来匪去,邯郸市面不景气。王氏所办的工商业只能苟延残喘。如“怡丰面粉厂”,曾在,1927年“毁于兵燹”,后重经组织,但仍生产“因基金不敷周转,停工时多,一年正式开工不过六七个月”(《县志》语)。王琴堂晚年好道(道号“了一子”),意志消沉,不能说与他的事业受挫,理想破灭无关。因此,王氏于慈善活动上却更积极起来了。
几十年来,王琴堂主要采用募捐、义卖字画、代赈等方式集资,多次举办社会救济性的慈善活动。这对安定地方、建设城市起了一定的作用。其中较重要啬勺是:1920年邯郸大旱成灾,“二麦不收"。美国红十字会于次年春予以救济物资。王琴堂积极参加办理“以工代赈”,组织灾民修筑了邯郸到大名、邯郸到武安两条公路,重修了武灵丛台并设立平粜局,从南方各省购来粮食,平价卖给饥民。
1927年,因兵、匪往复篦梳,邯郸一时呈无政府状态。盘据县城的各派会党发生火并,居民遇难。王氏组建了“红十字会”,救护各方伤员,掩埋尸首,处理劫余善后事宜。
1928年在丛台下北侧重建“孤儿学校”(自“黄梁梦村”移来,王的长子王綎任校长),收容了数十名贫家孤儿,并教与谋生手段,其中不少学生日后成为有用之材。
据调查,王琴堂与一般钓名沽誉的“慈善家”不同,他并未借机搜刮平民膏血以自肥。经费来源主要靠向上层人物,特别是同他这个“进士”攀交的军阀募捐。如平粜局从湖南买到粮食,军阀控制的铁路不给运,王就画了梅花四条屏给当时的湖北督军。
王占元,以求援,王系山东馆陶县人,少年时代曾在邯郸谋生,对邯郸灾民处境有所同情,见画便答应调拨火车免费运粮多又如国民军高桂滋部驻邯时,高曾让王给画扇面,王给画了后,却让高捐一千元大洋给“孤儿学校”,高无奈只好掏腰包。这是王氏拿准了军阀有附庸风雅,喜交“前朝遗老”的虚荣心理,利用这点敲他的竹杠,办自己的善事。
(三)人品和性格
王琴堂对民间疾苦较为关心,为官明正而廉洁。他在安肃任上,曾严惩过倚仗父势横行乡里的豪门公子,拒收贿赂,公正地判处了恶霸谋占寡妇财产案多尤其令人称快的是:不仅惩罚了强迫小尼姑卖淫的老尼姑,还判令小尼姑蓄发还俗,这种破俗举动在当时是很大胆的。王琴堂这类判案故事,至今还在当地民间传作美谈。王琴堂虽然当了县太爷,却不曾刮地皮,解官回来,宦囊不裕。早在他中举时,家仍很穷,打发报录的钱是借姥姥家的、会考路费是亲友家资助的、中了进士,牌匾也是借用邻居的门楼挂的。由于不肯贪赃枉法,功名发迹并未同时带来财源滚滚。后来王家生活渐宽裕,主要是靠开“祯元亨杂货铺”赚的钱,而这个杂货铺,却是用跻堂妻子丁氏赔嫁的三百块银元垫的本。以致丁氏每当家事小不如意,便这样喝骂侄儿侄媳:“知道你家是怎么富的不?不是全亏了我二奶奶?!"
王琴堂自奉较节俭,甘于淡泊的贫儒生活,他赴安肃任时,太太带纺车相随。旧社会作“老爷”的,纳妾和吸鸦片烟是很普遍的现象,他却未纳过妾,也无抽大烟嗜好,仅此即可见王氏思想是比较开明的。王琴堂平生不主动交结官府,懒于攀贵附势,但对待贫苦的邻居亲友却很宽厚,时常施米、借钱,排难解纷。并教育子女:“见人要先开口,不要摆架子"。《县志》称他“岸然道貌,性则和易近人”,不为无因。如一次他在孤儿学校站着画梅时,有个扫地的孤儿学员挪了他坐的椅子,害得他蹲了个屁股墩,站起后却并没有生气。但如果认为王是秉性怯懦,那也不然,在大事上他却是有骨气的,事例有二:一是奉军驻邯时,军纪极坏,兵士常在城里扰民滋事,拉伏夺牲口。可巧张学良素闻王的画名前来索画,王不但不与,反告了他的部下一状,让他严加管束》。 “少帅”还算是明白人,忙派卫队捧着令箭巡街,弹压散兵游勇,市面稍转安定。王见张闻过能改,才与他结交。再一个是国民党军阀石友三部驻邯时,石见怡丰面粉公司赚钱红了眼,硬要入股,遭到董事长王琴堂的拒绝石恼羞成怒,竟然亮出手枪威胁道:“不答应就不客气了!”王神色不变,从容说道:“得和同仁商议。”事后,王一面向国民党政府大员告状,一面求援于报界舆论。后来报纸披露了此事,石见事不妙,有所顾忌,才不敢继续找王的麻烦。
王琴堂对国事很关心。1931年底,东北“九一八”事变消息传来,王曾大哭一场,并写诗抒感道:“唇亡齿寒自古然,中华失计去朝鲜,而今屏蔽已全撤,何怪倭奴蔑海关!”诗中对朝鲜的看法未必正确,但却充分表达了他的爱国伤时之情,含蓄地遣责了对外侮步步忍辱退让的前清政府和国民党当局。次年,王琴堂就带着难释的忧患谢世了,终年七十四岁,葬在邯郸市北郊的南苏曹村南。
(四)诗文和字画
作为文人,王琴堂博学多才。《县志》称其“尤邃于说文,为文皆典丽裔皇,诗更扬j乞风雅”。他的诗浑厚老成,淡泊致远,不重修饰,尤其题画诗,风致绝佳。如下面两首七绝:
淡墨淋漓整复斜,数枝缭绕近山家。
莫言老丑无人赏,不负春风是此花。
此花高洁最难摹,休染胭脂入画图。
记得孤山晴雪后,风吹香韵满西湖。
王氏所撰书有《唾余轩吟草》三卷、《唾余轩文集》二卷、《啸山散体尺犊》一卷、《读鉴地理汇钞》六卷、《说文分韵附注》五卷等。都是未刊过的书稿,今已佚。
最为人称道的是王氏的书画。王的大楷书极好,结构严谨,体形妩媚而蕴筋骨;行书则婉转自如,清逸劲秀。王的同榜进士,北京名书家邢勉之曾说过:我的小字比王好,王的大字比我强。王氏喜画梅花,笔韵高简,被当时人誉为“邯郸三绝”之一(另两绝是李世昌画兰,杨洞庭画葡萄松鼠)。王画梅自有见解,教其子作画时曾说:“画梅不要重样,重样就俗了。月下窗前的梅影一时一个样,可以临摹。”王氏和书画在生前就为所人珍视,名扬遐迩。抗日战争时期,有位曰奉老翁还专门来邯郸搜集王的遗墨,致使王的书章石刻几乎被人摹拓缺损。今仅留丛台上的画梅及五古诗碣、《丛台集序碑》、黄梁梦村卢生庙重修碑记、卢生庙的集诗、画、联于一体的碑、郭纯嘏先生遗泽碑等。这几通碑碣,堪称邯郸地方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尤其那副“梦醒黄梁方悟道,心同明月可寻梅”的楷字对联,是王氏的力作隽品,很有妥善保存价值。
(此材料根据地方志、墓志、王家后裔、亲友及知情人所提供的材料整理)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mingren/2022-07-28/6110.php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