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树下的千年古镇——涉县固新镇
小时候,总是听老人们讲“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还有歌谣唱道:“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明朝初年,邯郸一带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迁民的传说广为流传,心中对老槐树留下了莫名的神秘感。长大后听说涉县固新镇有棵世间稀有的古槐,被称为“天下第一槐”,而且古槐所在的村镇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让我对这座深山里的古镇和高大的古槐更加心驰神往,后来终于有机会探访了这个神秘的地方。
从涉县县城出发,沿着清漳河西岸的202省道,穿梭在太行山的清漳河谷之间,但见山岭连绵,沟谷交错,清漳河两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碧草绿荫间不时见到淡淡的白云,仔细看时,原来是逐水放牧的羊群。车行山间道,人在画中游,一路欣赏着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不知不觉来到了神往已久的固新镇。
车停下来,我们来到了古槐公园,沿着光滑的石板路,穿过新建的牌坊,一株苍劲的古槐映入眼帝。槐树高30余米,树围约15米,根围20余米,尽管屡遭大自然的侵袭和战火的摧残,古槐的部分枝干已经枯朽,但它仍然顽强地生长着,枝叶茂盛。远远望去,虬枝盘绕,苍翠挺拔。浓密的树叶撑起了一片清爽的绿荫,坚韧的身躯顽强地抵抗着风雨的侵袭,无尽的岁月在她的躯于上漫流,无数的故事在她的枝权间镌刻。
大槐树植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就连古槐旁边的《古槐碑记》也无定论:一曰植自唐宋:二曰大明正德初(1506-1521)。但在老百姓的传说中,它已有千年之久,当地围绕着大槐树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古槐献良谋,刘邦定天下”,讲的是秦朝末年,楚汉相争,刘邦得韩信,军力大振,出陕关进发中原。一日,他来到太行山中,见前面有一槐树(即固新村古槐)笔直挺拔,枝繁叶茂,浓荫重重,冠盖数亩,奇秀壮观。刘邦连声称奇,便令三军歇息,顺手把马拴在槐树上,自己青靠槐树席地而坐,因行军劳累,顷刻便酣然入睡。睡梦中一道人近前施礼,刘邦给其让座。道人便将一块绢帛交给刘邦,双手作揖道:“此帛赠君,以定乾坤。”说罢飘然离去。刘邦被战马嘶叫声惊醒,见手中有一绢帛,上绘山河图案,且有标记。回忆梦中言语,甚觉惊奇,暗自思付,莫非此槐树显圣?遂连连称赞:“圣槐!圣槐!”随即牵马离去。之后,刘邦起兵东进,攻克彭城,联合友军,最终围楚军于垓下大败项羽。至此,刘邦统一天下,建立西汉王朝达二百余年。
“槐豆赈民”讲的是明朝末年,太行山一带遭受大面积灾荒,饿殍遍野,连树皮草根也被枪食而光。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当地灾民检起老槐树下的槐豆充饥。当天村民拾完槐豆之后,第二天又洒落一层;吃完后,第三天再洒落一层。这样连续数月,槐豆帮助附近的村民度过了灾荒,挽救了几百口人的性命。
老槐树如今已成为固新的象征和旅游胜地,甚至成了涉县旅游的形象标志,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而来,仰望着古槐,仿佛仰望着一幅千年的历史画卷。
参观完老槐树后,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我们游览了这座地处太行山深山区,坐落在清漳河畔的千年古镇。向导告诉我们,固新位于西通山西、南至河南的交通要道,唐朝末年,李克用曾在这里屯兵筑城。宋代时这里已经是初具规模的古城了,当时名为故县。民国二十年,国民党军队打垮了本县“天门会”首领冯贵德,在此设立区政府。为加强其统治,取巩固新政权之意,改名“固新”,即固新之名的由来。
向导介绍说,村四周原来建有围墙,东西南北各建有拱券门楼,类似于四大城门,早开晚闭,防卫森严。近代时局动荡,战乱频繁,固新古村的建筑和布局体现出很强的防御性。据记载,四个券门最早建于北齐天保年间,为村子挡风聚脉而建,皆为基石拱券或基石横梁隧道建筑,千百年来保卫着村庄,守护着百姓的安宁,已成为古村落的边界标志。
南券门规模最大,门上建有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庙宇,里面供奉有“千手千眼佛”和“火神爷”等民俗神。南券门的内面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风貌,外面则是村民为保护古券门重修的门面,门洞的正上方有一砖雕的匾额,上书楷体“固新村”三个大字。坚实的墙体,幽幽的门洞,斑驳的石头,笔直的石路,仍在悄悄诉说着券门内昔日的喧嚣。
北券门北距南券门约1000米,位于现在古槐公园内的古槐旁,它原是村子的最北边,进入券门就可以看到高大的古槐。后来随着村子的扩建,如今已位于村落中心,被圈在公园内,券门上有一座庙宇,名曰“三教殿”,正对着千年古槐,仿佛是古槐的守护神。
东券门紧临202省道,整个券门除保留门洞和墙壁的条石外,唯有门洞上的黄土和青砖能看出昔日的痕迹,其他的已面目全非,就连门洞内的路面都换成了平整的水泥路面。村里的老人讲,东券门原本是最华丽的。拱券之上建有神殿,四面挑檐,飞檐斗拱,每个椽头挂一个铁铸小钟,稍有微风便发出响声,村民为此叫它“铃儿券”。如今东券门已被损毁,悦耳的铃声也飘散在岁月的风尘中。
西券门距东券门约500米,在四个券门中地理位置最为偏僻,但却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它的原始风貌。从整齐的条石基础到门洞内的石头墙壁,到雕刻花纹的券石,都能感受到它昔日的风采。券门上建有一座面阔三间歇山瓦顶的庙宇建筑,虽然整体基本完好,但斑驳脱落的黄土墙面和裸露的梁柱上显现出岁月的沧桑。西券门也是四个券门中文化味最浓的一个,门洞的上方、内外各镶嵌有一块青石质地的牌匾,西面刻着“万壑通津”四个大字,意为西部山沟的水流入漳河必经此门。东面写着“西乡屏翰”四个大字,意为西券门是村落西面的一道屏障。
南、北券门之间是固新村的主街道,道路不宽,但原始的青石路面显得格外古朴。向导告诉我们,可不能小看了脚下的这条街,古时候,这里还是通往邻县的官道呢。街道旁的老人告诉我们,明清时期这条街上的店铺一家挨一家,有作坊,有旅店,南北两头还开有当铺。闭目遐思,时光倒流,这条长千余米、宽仅几米的街道似乎又恢复了往昔车水马龙的喧闹,一幅飘然远去的山村集镇图景慢慢浮现了出来。
尽管昔日的繁华已然消退,但那些依然屹立在街旁的老店铺仍旧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什么。如果不是这些店铺紧邻街道,并且门的样式还保留着传统商铺的板搭门,很难看出这些店铺与当地民房的差别。这里的店辅大都已经废弃,板搭门紧闭或已成了民宅,不再从事买卖活动,只有少数店铺还在营业。有一座营业中的店铺在现存店铺中的规模还是最大的,五间硬山瓦房,墙面完全用的是青砖,中间三间辟为门面,全部为板搭门。透过打开的板搭门能够看到店内堆放的商品,门口停放的汽车与店铺仿佛是不同时空的交错。
当铺的门楼是临街最高的建筑,门楼上的石雕、砖雕精细美观,宽阔的墙面上看不到一扇临街的窗户,就连铺面的门口也做成了又窄又小的对开门扇,只是墙上镶嵌的栓马石显现出这座房子的与众不同,不仔细看以为是一座大户人家的深宅大院。
固新村的道路并不十分宽敞,两旁大量明清风格的特色民居随处可见。这里的民居多为四合院布局,规模小的只有一进院落,规模较大的有两三进。大门一般开在院落中部,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两边一般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一层生活起居,二层用来储藏粮食、农具等。
盖房时就地取材,用山中的石头砌成结实耐用的墙基,用普通的黄士制成砖坯垒墙,既降低造价又保温耐用。这些古朴的民居结构精巧,坚实牢固,从门、窗、檐头、勾檐、浮雕、门匾、楹联、木刻、石雕、布局上,都直观地体现了太行山南部地区民居的特点,营造出一种安逸、恬静和富足的山村氛围。
三阁楼院是当地一个较有特点的四合院,它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东厢房,这是一座青砖搭砌的三层阁楼,外观宏伟,但屋内外都找不到可以通向二层的楼梯。院子的主人告诉我们,房子的上两层是用来存放财物的,相当于现在的仓库,所以为防盗不设楼梯,上下全凭梯子。
这座房子最初的主人名叫崔百万,是位当铺老板。有一年,他受乡亲们委托带领一行人去北京卖山货。没想到一连几天,货摊摆开,无人问津。正在大家一筹莫展时,一天晚上,店里进来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进门后对崔百万说:“你们为乡亲们卖山货滞销的事情我知道了,何不开个棋局,吸引众人,必有贵人相助,其难自解呀!”崔百万对老人说:“在京城地面开设棋局,没有压人棋艺怎行?”老人暗授机宜后含笑离去。崔百万兴奋地叫了一声“好”。这一声惊醒了同来的伙计,原来是崔百万做了一个梦。崔百万把梦中的情景细说了一遍,大家都说这是家乡的槐大仙显灵了。于是,他们便张罗着开设了“古槐棋局”,棋局开张后,果然引来了不少棋迷棋友,时间不长,传遍了京城。宫中太监张国明嗜棋如命,听说此事后,决定前去一试。一天,他脱去宫衣,换上便装来到“古槐棋局”,客套过后,言定三局见胜负。崔百万看来客面集玉兴:
容举止非同一般,开局之后十分留意。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张太监乃宫中高手,棋步非凡,崔百万身怀绝技,奇招连连。张太监以双马保帅、双车并列,逼将外出。棋局过半,眼见崔百万招架不住,死棋已定,不料他却又出一招,从而转败为胜。张太监瞠目结舌,束手无策。崔百万已连胜两局,有意让对方一局。张太监对雀百万顿起敬意,并说出了自已的真实身份。崔百万见对方情真意切,也一五一十地说出了自己眼下的难处。不料第二天,张太监派人将山货全部搬走,并如数付清款项,崔百万和伙计们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时张太监又来了,他是来学习棋艺的。崔百万就把伙计打发回乡后,自己留在京城与张太监切磋棋艺,不觉三年有余。待他回到家中,见院内起了一座三阁楼。家人告诉他:“你传授棋艺给张太监,他给你盖了新房。”原来,张太监为感谢崔百万传授棋艺,专门通知彰德府拨款差人盖了这座三阁楼院。
在村内穿行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不少有辘轳的井台,问了向导才知道,固新现在还保留有二十五口古井,有些井仍在使用。固新的井与平原不同,都配备汲水用的辘轳,辘轳支架也是就地取材用青石制成,井口设计得都很巧妙,现在都用水泥做了防护,一般还在井口上加一个盖子,既防止了人畜掉入的危险,又保证了脏污东西进不到井内。汲水的辘轳虽造型各异,但都十分坚固耐用。奇怪的是,每个井台的旁边都放着石槽,有一个的,也有两三个的,大小类似农村喂牲口的食槽,我们还以为是让牲口饮水用的呢。向导告诉我们,这些石槽也是村民就地取材开凿的,放到井边,方便洗菜使用,洗完菜后,旁边还有一个小孔,水可以从那儿排出去,用起来非常方便。千百年来,固新的古井无声地哺育着固新的村民。村口处,我们见到几位村民正围着一口石井洗衣物,辘轳上的绳素摇晃着伸向水井深处,咯吱咯吱的,哼唱一首干年不变的老歌,伴随着固新人平凡恬静的生活。
固新村内保存有大量源于宗教和民间习俗的祭祀建筑,如龙王庙、土地庙、灯棚等。
龙王庙的院落比较开阔,远远就能看见高大的门楼,从正面看为二层楼阁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顶为卷期式样,两侧的砖雕相当精细,现已改为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院内十几位老者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享受着他们的幸福时光,当得知我们是慕名来固新游览时,一位老者热情地为我们介绍了这里的情况。院内的正房比较高大,原为供奉龙王的地方,现在被信士改为了儒道释三教堂,门楼处是一座戏楼,每逢有庙会或者天旱求雨的时候,就会在这里唱大戏。原来,我们刚才看到的门楼实际是戏楼的背面,从正面看戏楼更加高大,虽经历岁月的洗礼,有些破败,色彩也不艳丽,但粗大的斗拱显示出它历经风雨的健壮,舞台透过久远的岁月仿佛还在传递着悠悠的锣鼓声………
土地庙与龙王庙仅一墙之隔,为一座三进院落,虽不及龙王庙宽敞,但进深很远,布局也显得神秘幽深。院内破旧的建筑依然保留着岁月的痕迹,信众的虔诚显现出了这里的活力,彩灯高挂,彩旗飘扬,香烟袅袅,三两信众还在虔诚地朝拜上香,祈祷着她们的幸福吉祥。进入二殿后,随向导绕到神像后面,一道小门呈现在面前。进入小门,又一座神殿呈现在面前,并且比前面的殿还高大,这种布局就能让人感觉到莫名的神秘。老者告诉我们,这里是土地庙,能保佑全家平安。早些年这里被征用了,做过粮店、银行、邮局、供销社等。
灯棚是正月十五村里人取火点灯笼的地方,为典型的砖木结构建筑,青石台基,不大的三间小房,悬山布瓦顶,屋顶长满了茅草,门窗已显得破旧,要不是听了介绍,我们还以为它已经被弃之不用了。向导告诉我们,别看这里地方不大,每到正月十五,这里可热闹了,家家户户都会在这里聚拢,在这儿凑到一起烤烤火,聊聊天,据说在这里烤火,能烤去疑难杂症,邪病不侵。
村内游览一圈儿又回到了古槐公园,向导意犹未尽,他告诉我们,固新镇的周边还有许多景观。
北行几里路是原曲村,原曲村同样有四座券门,但保存得不如固新完好。大的院落有明代秦家庭院、清武举人院、民国庭院等,像固新这样的古井也有十三口之多。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抗日军政大学(抗大)太行分校曾驻扎在原曲村。
固新村西3千米青头山上有座清泉寺,始建于汉代,地势险峻,古柏参天,泉水长流,极目远跳,太行风光尽收眼底,这里是有名的涉县古“八景”之一,名日“青头卧云”,游人多有题咏。清泉寺规模宏大,寺内建筑宏伟壮观,后因火灾将寺的大部分烧毁,现仍存藏经殿、山门、钟鼓楼等建筑。寺内环境清幽,建筑古朴雄伟,自古游人多有题咏,其中自然不乏名人墨客,干百年来翰墨飘香,为这片佛门清幽之地增添了许多艺术气息和传奇故事。寺内书法碑刻众多,艺术精湛,有汉代张道陵所书的“龙”字;有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的“白鹅飞到凤池中”康熙帝私访河南时,在此寺小住,留下“虎”字;还有张天师的墨宝石刻。另外,山门、石碑、藏经殿和石柱上的书法对研究古、近代书法艺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洞阳观位于涉县固新村,始建于元延右祐三年(1316年),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因火焚毁,道人李平甫同年在旧址上重修。洞阳观坐北朝南、现存老君殿(中殿)和三清殿(后殿)。主体建筑前殿、中殿、后殿排列在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上,其余股堂分列左右两侧,形成中轴主线、左右对称的长方形四合院建筑群。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二至十五日为“朝观会”,那时来自晋、冀、豫等地的信奉者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固新镇林旺村东南约500米是林旺石窟,位于清漳河北岸,处在邺晋故道上,由北齐时原临水县正李子良及其他五任县正和县里大小官员开凿,为北齐至隋地方石窟风格变化的重要实物例证,现存石窟及摩崖浮雕覆钵塔一座。石窟凿于清漳河南岸的岩壁上,沿窟前一条宽近两米的小路可入内参观。石窟内造像精美,色彩鲜艳,美轮美奂。
固新镇原曲村西侧龙门山腰有静因寺,主要建筑有凌云楼、佛祖殿等。静因寺北倚天险绝壁,南临深壑幽谷,远跳漳水,近瞰石岗,风景秀丽。
固新镇昭义村北、漳河对岸有一座柏台寺,又名娲皇行宫,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该寺以古“沙阳九景”之一“柏台晚照”而蜚声远近。其西山峰有一天然拱孔,当夕阳西下时,阳光透过山洞,恰巧照在佛像面部,使佛像犹如金光笼罩,形成了“柏台晚照”奇观,每年只有数日。在近代,诸多有识之士利用这一胜地设坛讲学,为国家储士育贤;抗战时期,我军曾在此进行军工生产,服务于民族解放事业。
暮色苍茫中,历经沧桑的古槐更加伟岸,一如既往地守护着这里的士地和人们。等到来年的春天,它将更加高大,更加郁郁葱葱…… (赵建朝撰稿)
摘自《图说邯郸名镇名村》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mingren/2022-06-02/5958.php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