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脚下的冀南名镇一一峰峰矿区大社镇
日期:2022-05-03 04:51:54  点击: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王 兴

鼓山脚下的冀南名镇一一峰峰矿区大社镇 

鼓山脚下的冀南名镇一一峰峰矿区大社镇

 

汽车临近峰峰矿区时从青兰高速公路下了道,南行然后西折,约十几分钟的路程就到了大社镇,镇边有一条壕沟正在修桥,所以我们只好弃车步行,从沟底走上去,随即大社镇扑入眼帘。夏天八月的镇子里,行人稀少,街道静悄悄的,从一家木器厂传来的电锯声格外刺耳。透过村子里的街巷,可以看到镇子西部和北部的山脉,宛如一道有力的臂膀,把大社镇揽入自己的怀抱。

 

大社镇位于峰峰矿区北13千米,地处鼓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形下降,为山脉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貌。它北与武安市接壤,东与磁县接壤,为三县交接处的物资集散重镇。

 

大社镇原名南大阁,相传明代这里有一座大寺,占地百亩,香火极盛,在寺院前后逐渐形成南、北两村,即南大阁、北大阁,后演变为南大社、北大社,名称沿用至今。大社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有“冀南第一古镇”之称。

 

鼓山脚下的百年庄园

 

大社镇最有名的建筑是年逾百年的何家大院。在村子的一条大道上,远远就能看到一片偌大的灰墙蓝瓦的古民居。

 

何家大院位于大社村的西北角,与大社村委会遥相对应。何家大院分为东西两处,占地16000余平方米。西院为主体建筑,原有大小院落26座、房舍500余间,为何家主仆的居住区;东院原为养殖、加工等设施用房。整个庄园规模宏大、格局独特,堪称冀南名庄园。

 

何家大院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至光绪年中期,当时由何老先执掌家业。他从小就聪明好学、饱读诗书,是一位很有文化修养的人。他的儿子何兑清考秀才未第,后潜心研习中医妇科,成为一方名医。他的侄儿何绍先考取秀才后,曾做过河南雄县的问官(即主簿)。由于何老先善于经营,头脑灵活,年轻时就展露出治家理财的特长,至中年时已拥有土地6000余亩,周边13个村的土地尽归何家所有,当时有这样一条顺口溜:“北至洛河川,南至潦河边,要数庄园好,大社何老先。”他通过把土地出租给农民,从中收取地租的方式使家业不断扩大,成为腰缠万贤、富甲一方的财主。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后,何老先开始大规模扩建庄园,经过十几年的续建,一座蔚为壮观的何家庄园赫然屹立在鼓山脚下。

 

何家大院的西院为主体建筑,四周筑有高36米,长100米的围墙,整个庄园呈方形,设有东、南、西三座大门,北门仅留一个小口通往后花园。

 

东大门为庄园的正门,可惜在20世纪80年代村中道路拓宽时,东院多数房屋被拆,失去了它完整的风貌。当时的东大门门脸宽阔,铺有五级青石台阶,大门两侧立有两尊威武的石狮,厚重的朱漆大门上铜环闪烁,处处昭示着家族的显赫。所幸对面的大影壁保留下来,高3米,横长6米,绘有砖雕山竹图案,精致宏阔,气度非凡。因年久风化,已斑驳陆离。

 

从东大门进去后,是一条三米宽的东西街巷,街巷两侧共有七个气势雄伟的门楼,南面分别为何家祠堂、九门相照院和私塾院,北面分别为迎宾院、北三一进院、绣楼院和西大院。

鼓山脚下的冀南名镇一一峰峰矿区大社镇

迎宾院是一处三进院,坐北朝南,阁楼式大门,青砖雕花,简捷明快,气韵高雅。一进院叫洗尘院,院内种植着海棠和翠竹,环境幽雅。南边是木制的廊式阁楼,宽敞的厅堂前是一排木刻窗屏,雕刻有四季花草,古朴典雅。客人来到后或坐廊下小憩,或登楼稍事休息,等候主人接待。穿过阁楼的过庭可踏入二进院,此院有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北房为迎客的正室,客厅长五丈、阔丈五,宽敞明亮,厅内的陈设极为讲究,屋中央的两根立柱之间放着一座巨大的紫檀屏风,上面雕有彩绘山水图案,屏风前摆设着红木桌椅,客人入座后有茶点伺候。穿过容厅后墙的大门,可进人三进院,这里墙高院深,戒备森严,上面有护院的枪手把守巡视,在战乱年代负责保卫主宾的安全。如今迎宾院格局犹在,台阶依旧,透过满院的绿藤、青砖蓝瓦的房屋、雕刻精美的屋檐和漆皮脱落的门窗,刻画出岁月的痕迹。

 

迎宾院的对面是何家祠堂,外观为廊柱结构,大门位于走廊的左侧,年近八十的女主人热情地邀我们进去,入大门后是一道仪门,已经破败不堪。院内是三面平房组成的四合院,供奉祖宗牌位的主房筑于高台之上,原来立于主房前的两根石柱现横卧于石阶旁,上面的字体仍清晰可辨。

鼓山脚下的冀南名镇一一峰峰矿区大社镇

鼓山脚下的冀南名镇一一峰峰矿区大社镇

 

九门相照院落的外墙用砖石垒砌,单檐做山式门楼,三级青石台阶,院内三座院落相通,同时又与对面的北三一进院相对,南北两院大门全部打开后,排列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形成九门相照的格局。私熟馆院位于街巷的最西面,幽雅清静,单檐歇山式门楼,脊饰、檐端和墀头砖雕精美,门楣及栏板上的彩绘图案和联透露出几分儒雅之气和浓厚的人文底藴。

鼓山脚下的冀南名镇一一峰峰矿区大社镇

鼓山脚下的冀南名镇一一峰峰矿区大社镇

街巷北面居中的院落为绣楼院,是何老先的孙女何孺儿居住的地方。由于她腿脚不便,所以大门前没有高台阶,只有一方下马石。院内的房屋为卷棚式屋顶,据说在冀南一带卷棚式屋顶是未出阁的姑娘居所的一种标志。何孺儿是何老先的大儿子何兑清的女儿,被何家视为掌上明珠。不料五岁时患了小儿麻痹症,遍求名医,虽保全了性命,却落下了终身残疾。到了女大当嫁时,何老先发了愁。这时近的淑村有一个名叫朱文义的小伙子,虽出身贫寒,但却头脑灵活,又肯吃苦钻研,在一家当铺当伙计。经媒人操合,两家定下了亲事。何老先为了使孙女衣食无忧,便出钱在淑村盖了一座院落,又陪嫁了五十亩良田、两头骡子,使朱家一下子成了村里的首富。

 

西大院是庄园的主人何老先居住的宅院,因而也是庄园中最豪华的院落,走进大门,迎面是“麒麟望松”的砖雕影壁。影壁前是一方丈许宽的封闭小院,向左拐进大院二门,是一放东西长三丈、南北宽丈许的四合院。穿过砖砌花墙中的圆门进入正院,院内北房七间,东西厢房各四间。北房通高五米,又建筑在一米多高的台基上,因而显得轩昂壮观。台基上设有廊台,两根石柱位于大门两侧,廊檐和排列的窗扇上彩绘山水花草及戏剧场景。更奇特的是,东厢房不与邻近屋舍挨靠,它们之间被一条八尺宽的过道隔开。这是大院主人修建的一条隐蔽的暗道,既可通北房东端的暗室,又可环绕院落穿行。一旦有人贸然进犯正房,何家人可以经暗室来到这条过道,绕到进犯者的背后;如果寡不敌众,可以从屋后的通道悄悄溜走,使其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何家大院地处山区,为防匪患,庄园的防范可谓天衣无缝,形成了地面、房上、地下全方位的防范体系。东、南、西三面大门全用砖石砌成拱券式,门洞上方建有箭楼,箭楼四面开有瞭望窗和枪眼。庄园内的院落之间留有五尺宽的通道,通道内备有楼梯可达房顶。庄园外墙全部砌有女墙,若遇敌情,护院枪手可登房还击。庄园内的主要院落挖有地下通道,既可连通其他院落,也可通往村外。战乱时期强盗响马曾多次来何家大院抢劫,但都没有得手。民国年间一股号称奉军的杂牌队伍前来抢劫,双方激战一天一夜,何家大院固若金汤,来犯者只得空手而回。

鼓山脚下的冀南名镇一一峰峰矿区大社镇

 

与东门相比,南门看上去毫不起眼,像是家业殷实的农家门楼,但大门上方砖雕匾额的“又一村”三字,显出这座院落的与众不同。虽然三字现已被凿毁,但依稀可辨。据说“又一村”是何老先取的名字,取其规模宏大,意为大社村里的又一个村。

 

进入门洞是一条近两米宽的南北通道,中间部分铺石条,两侧铺青砖,院落分列于通道两侧。我们从通道的一条胡同内步入了何家的南偏房院,大门为月亮形的砖石门洞,穿过门洞是一座窗明几净的小院,除了水泥地面外,青石台阶和青砖瓦房等都还保留着当年的风貌。这里除住宅外,还有磨坊、粮库、伙房、骡马房等。通道的尽头是东门里面的街巷,与通道形成“丁”字形。

 

西大门并不是门面朝西,而是位于庄园的西面,门面朝南,拱劵门上方砖雕额内的字体已被水泥涂抹。进入门洞为何家的西二院,院门朝东,门面简洁朴实,北面一墙之隔便是私塾院。

鼓山脚下的冀南名镇一一峰峰矿区大社镇

鼓山脚下的冀南名镇一一峰峰矿区大社镇

 

何家大院的东院也有一片偌大的房屋,这里不是何家的生活区,而是养殖、农产品加工、仓库和长工的居住区。东区设有东、西两座大门,西门设在东区的西北角,已经拆毁,人称“五鬼门”。何家来了贵客,请进西院东大门的迎客院;而来了衙门的差役或催粮派款者,则请入东区的西大门,院内陈设简单,桌椅全部不上漆不着色,桌上摆的是不上釉的粗瓷碗,只让来者喝白开水,从来上茶点。因为这些人来了不是敲诈钱财就是胡乱抓人,何家把他们看作是“歪门邪道”之流,让他们进出“五鬼门”,以示对他们的蔑视。东区的东门保存较好,为拱劵形门洞,拱门上方的砖雕匾额已经凿毁,难以分辨字体。

 

 

 

进门后有一幢坐北朝南的院落,是东区最壮观的建筑,大门匾额上写有砖刻“海生云楼”四字,周边为花鸟雕饰。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贵不传五世。何家经过60年的兴盛,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衰败。抗战爆发后,国破家亡,使何家的地和收入锐减。多年的奢华生活使何家掌权的子孙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导致家业荒度,很快山当地首富沦落为秋寒子弟,风雨飘摇中的何家大院风光不再,只有惊过灰墙黛瓦的风声,传递着历史的回响。

鼓山脚下的冀南名镇一一峰峰矿区大社镇

 

精美恢宏的石窟艺术

 

距今一千五百年前的北朝时期,大社镇西侧的鼓山成为东魏、北齐皇室贵族的避暑胜地和宗教活动场所,他们不惜国力在鼓山西侧开凿了著名的南、北响堂山石窟。北齐武平五年(555),鲜卑族的佛教信徒又越过鼓山在东侧开凿了小响堂石窟,与鼓山西侧的北响堂山石窟隔山相望。唐代时又在鼓山东麓的山腰之上开凿了皇姑庵石窟,宋代时又在鼓山之巅的苍龙丘上开凿了苍龙山石刻,在大社镇西侧的鼓山一带形成了石窟群。

 

小响堂石窟位于大社镇寺后坡村西南200米处,因其规模小于南、北响堂寺,得名“小响堂寺”。据寺内明代碑刻记载:兹寺在太行山之麓,群峦叠嶂,环倚左右,下有细泉一眼…故又称水浴寺。它倚于鼓山东麓,群山环绕,与鼓山西麓的北响堂寺隔天官峰东西相峙,沿着青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盘旋而上,满眼苍松翠柏,怪石嶙峋。水浴寺石窟由东西两座石窟、两处摩崖造像、两座北宋的经幢及水浴寺的前殿等建筑组成,2013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山脚下的冀南名镇一一峰峰矿区大社镇

 

水浴寺西侧低矮的断崖上开凿有东、西两座石窟,西窟始凿于北齐,唐、宋均有续凿,窟的正中雕有直通窟顶的长方形塔柱,可绕柱行走。窟内的石壁和塔柱四周均雕刻有各种修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当地人俗称“万佛洞”。窟内还雕刻有胡人的形象,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东窟凿于北宋初年,规模较小,窟内三壁造像,北壁是一佛二弟子二著萨,西壁是一佛二弟子,东壁是一佛一菩萨,皆雕刻精美,神态生动,高超的雕刻技法可与响堂寺石窟相媲美。

 

摩崖造像亦分为东、西两区,西区凿于晚唐,雕琢精巧、细腻,造像饱满,形象活泼。东区凿于北宋,内供佛像、菩萨,龛下雕有佛传故事一组。经幢为两座,东西对称,建于北宋端拱二年(989)

 

水裕寺建在石窟东侧的山坳里,三面环山,背风向阳,地势平坦。殿堂庙宇,红墙黄瓦,碑刻石幢,台阶山门,依次错落排列。这里暮鼓晨钟,香烟缭绕,为大山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鼓山脚下的冀南名镇一一峰峰矿区大社镇

 

苍龙山石窟位于大社镇彦亭村,石窟凿于鼓山顶部,分东西两处,相距1.5千米。东区建有无梁阁一间、唐龛五座,西区有石窟一座、造像三尊。1993715日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区的无梁阁依山就势,建在山顶的台面上,它坐北朝南,内部为穹隆式,没有梁架结构,只是用砖制构件逐步叠涩,形成屋顶。阁前用石头砌筑有月台和台阶,两通无字碑位于无梁阁的后部,依山刻凿,有碑而无文字。

 

鼓山脚下的冀南名镇一一峰峰矿区大社镇

 

五座佛龛位于山顶分水岭的东侧崖壁,坐东向西。大小造像37尊,延续了响堂山石窟唐代以来的造像风格,更趋于民间化和世俗化。西区石窟后壁有关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大地震的题记,记载山摇地动所带来的灾难。

 

皇姑庵石窟位于峰蜂矿区大社镇西侧8千米的深山幽谷之中。顺季节性河流溯水而上,过中台山便可望见隐藏在绿柏翠崖下的皇姑庵。

 

皇姑庵原名太清庵,不知始建于何时,清道光十四年(1834)重修,院落里遗留有5通明清、民国及近年的重修碑。院落中央的拱券形青石建筑为玄天上帝阁,门额上刻“玄天上帝”,其后有玉皇庙、老君庙、大圣洞和十一株古柏。皇姑庵体现出多元文化的结合,最早创建时属于佛教寺院,到明代之后却成了道教的领地,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鼓山脚下的冀南名镇一一峰峰矿区大社镇

 

建筑群的后面现存石窟一座,石窟旁有一天然形成的溶洞,洞内长年滴水,人们称之为“滴水洞”。洞内有数处积潭,潭水清澈冰凉。石窟坐西朝东,居于崖壁的正下方。进入拱形窟门,内凿两个佛龛,正壁雕有三尊小佛像,右壁龛内雕坐佛一尊,左臂披袈裟,右臂袒露,手做说法状。窟外右壁长方形龛内雕有一力士像,力士扬手叉腰,竖眉暴眼,龇牙咧嘴,肌肉暴突,头后有宝缯飞扬。这尊力士像上身赤裸,下身仅着小裙,周身缠绕帔帛,造型生动,神态威武,令人望而生畏,与南响堂山石窟第七窟门外的力士像有异曲同工之妙。

鼓山脚下的冀南名镇一一峰峰矿区大社镇

鼓山脚下的冀南名镇一一峰峰矿区大社镇

 

异彩纷星的民俗风情

鼓山脚下的冀南名镇一一峰峰矿区大社镇

大社剪纸古称“磁州剪纸”,也称“峰峰剪纸”,与“峰峰磁州窑”和“响堂石窟艺术”一起并称为峰峰三大瑰宝。大社剪纸因其独特的乡土艺术风格面享誉国内外。

 

据说剪纸最初由民间的刺锈演变面来,早期主要用于寺庙活动中的各种装饰,之后逐渐延伸至民间的婚丧和节庆活动。

 

大社剪纸主要为单色纸,分红,白、黑、绿、粉红等。其画面苍劲古拙,质朴实用,可运用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每逢过年过节、结婚庆典、老人祝寿等喜庆日子,人们都喜欢用精美的窗花来渲染气氛。

 

峰峰剪纸深深扎根于民间,其造型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并根据当地的欣赏习惯,审美兴趣以及装饰的需要加以修饰,夸张得体,造型生动,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给人一种朴实大方的美感和欢快吉样的感觉。

 

佐城“苇子灯阵”是一项群体性的民间娱乐活动,用来摆阵的苇子灯由村民共同制作而成,苇子灯灯架原为苇杆扎成,形似宫灯,上绘文字、花卉和人物。灯头为六角六面的圆柱形,灯杆长4米,原用苇杆捆绑,后为木杆,竹竿。佐城“苇子灯阵”最初由24杆灯组成,象征一年中的24个节气,有祈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生活明亮的美好寓意。

 

佐城“苇子灯阵”以人数多、场面大,色彩鲜艳而著称。跑苇人数为双套人马九十六人。另有四个花头,两个抵羊灯,二十四面墩鼓和人数不等的锣、䥽、旋等,仅辅助人员就达一百二十人左右。表演时间一般是正月十四至十六三天时间,特殊情况二月初二也表演。“苇子灯阵”不但在本村表演,还要到外村表演。传统的“苇子灯阵”有《跑圆场力》《四马投堂》《八门套九星》《倒卷帘》《二龙出水》等队形。此外,”苇子灯阵”还表演《天下太平》等字形,每套一个字,分四套进行表演。

 

”苇子灯阵”是冀南民间艺术中的佼佼者,是古赵宫廷歌舞的遗存。2006年“苇子灯阵”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峰峰地方的烟火习俗由来已久,民国三十年(1941)的磁县县志》,就有姚洼村的烟火“折子(为筹放烟火每户拿钱的记账册子)的相关记位。至今仍有不少村庄有元宵节放烟火的习俗,其中,燃放规模大、连续时间长的当数大社镇磨屋村烟火和南岗村烟火。而磨屋村烟火在近年来最负盛名,人称“白天万紫干红,夜间五光十色”。

鼓山脚下的冀南名镇一一峰峰矿区大社镇

磨屋村烟火是全村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参与的一项综合性想乐活动。进入腊月,村里就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社头往来各户协调与烟火相关的活动。一是督促各街道的文武故事娱乐班加紧训练,文武故事分为几大片,以各街为单位进行训练组织。二是检查全村大街小巷以及各家门前挂灯、悬挂标语等节日装饰的准备工作。三是布置燃放场地的各项活动,如栽灯地木桩、彩旗制作、道具油漆糊袜、桌椅板凳借调等各项工作。四是向友邻村庄、厂矿领导发出邀请,并联系友邻村娱乐队伍前来助兴。

 

磨屋村的元宵节烟火转灯活动为三天时间。正月十二、十三两日为准备阶段,主要是布置灯地、烟火场等基础工作。正月十四日下午吉时一到,社头一声令下,鞭炮齐鸣,整个队伍由三眼炮开路,走在最前边的是敬奉天地及火神爷的仪仗队,簇拥着“天地”“玉皇”“火神”等龙车凤辇。后面依次为耍狮子、耍龙、竹马、旱船、扁担官、二鬼扳跤、高跷、柴王车、太平车、秧歌等游艺队伍。队伍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有邻村的助兴队伍加入,使表演更加丰富多彩。队伍的最后为抬烟火的村民和围观的群众。

 

夜幕降临后,各支队伍锣鼓喧天,在南村口汇齐后开始转灯地,一般先转南灯地(由于转灯地的人多,所以历来是村南、村北设两个同样图形的灯地),再转到北灯地。转灯队伍中,男女老少打着自制的灯笼汇聚在一起,使队伍像条条火龙在慢慢舞动。在一片灯的海洋里,古老的“转灯曲”唱出了民众祈健康富裕的美好愿望。

鼓山脚下的冀南名镇一一峰峰矿区大社镇

摘自《图说邯郸名镇名村》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mingren/2022-05-03/5862.php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