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作为中国历史名城,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在大名境内居住的回族居民人数占大名少数民族总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作为回族人民进行宗教活动、社会活动的场所——清真寺,则是大运河大名段独具特色的建筑类型之一。其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古建筑风格差异不大,有着明显的宗教本土化倾向。
金北清真寺
历史沿革
大名县金滩镇作为大运河大名段一个重要的运河渡口,深受大运河的影响,往来各民族人口众多。从元末明初开始,经过千年发展,逐渐形成了数个回民村落,从而修建了多个清真寺。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多清真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而金北清真寺则为金滩镇保存最为完好的清真寺,矗立于大名县东北方的金滩镇金北村内。
金北村清真寺始建于元末明初时期,建有金北南清真寺、北清真寺、西清真寺和女清真寺,此外还有记录修建始末的石刻。1958 年,在当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石碑不慎丢失。西寺、女寺、北寺也相继不存在了。
明清时期,都对该寺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复工作。民国时期,在原寺规模的基础上,又增建了古棚出厦 10 间。1966~1967 年,该寺庙被当做毛泽东思想学校使用。这一时期,主要对其带有宗教色彩的标志进行了五角星的替换,建筑的其他部分均未作出改动,元代建筑风格得以完好保存下来。之后,又对清真寺的大门进行了改造,将元朝风格的大门替换为新式大门,大门风格与清真寺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将原有的水房、后门进行了拆除,并在后门的位置修建了 7 间辅助性用房,一直使用至今。
1983年至今,经过村民和政府的多次努力修缮,金北清真寺保存、使用状态极佳。金北清真寺现存建筑年代为明代,是大名县境内保存最好、年代最早的穆斯林风格的建筑。1987 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 年公布为邯郸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选址分析
金北清真寺的选址主要受大运河的影响。首先,自隋朝开通大运河以来,金滩镇一直为运河沿线的重要码头,来往官员、商人众多,吸引着各民族人民在此进行居住和经商。在众多民族中,数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最多,满足了修建清真寺的首要条件。其次,清真寺所处位置离金滩镇码头位置非常近,地理位置优越,便于乘坐船舶来此地的回民进行宗教活动。最后,由于清真寺处于金滩镇最繁华的青龙街上,街道上商铺林立,所以经济较为繁荣,社有助于清真寺的发展。此外,元明清不同时期,为方便对大运河大名段的河道的疏通与漕运的管理,在此设置了多个衙署部分,所以该街区治安较好,十分有利于该寺的发展壮大。
该建筑规模原来较大,寺后水塘现已被居民占用,南北两侧也被占用一部分。建筑主体采用砖木结构,琉璃装饰。由该寺大门进去为影壁墙,由东向西分别为古栅、礼拜堂、祭殿。古棚为四擦卷栅出廊,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古栅前有月台及垂带台阶。中部为硬山顶礼拜堂,礼拜堂位于寺内南部,坐西面东;大殿分为前殿、中殿、后窑殿。其中,前殿为单檐卷棚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六架梁前后出双步梁;中殿为单檐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七架梁前后出双步梁。后窑殿由三个尖顶悬山挑椽祭殿组成,中间为三角形攒尖,两侧为四角形攒尖。礼拜堂总共由排列两侧的八根檐柱组成,进深约为 21 米,宽约 12 米,尺度开阔。
西营镇清真寺
历史沿革
营镇回族乡地处大名县域的东北端,是目前大名唯一的回族乡,乡内居民几乎全部为回族。西营镇清真寺则位于营镇回族乡的西营镇村内。根据《大名县志》记载,“至正德时始建寺,崇帧十七年重修。”可知,该寺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明朝崇帧年间对该寺进行重修。此时,该寺的占地面积有 8 亩之宽,院内立有碑刻,碑文中记载着清真寺拥有 80 多亩的土地,是当时大名地区最大的清真寺。清朝光绪年间,该寺被农民起义军义和团烧毁。1905年,对西营镇清真寺进行了再次的重修。1962 年,大殿耳房已经破坏严重,不能再使用。1985 年,民间人士捐助 700 元钱,对寺院进行了部分修复。1987—2003 年,大名政府对寺院进行了多次修缮。2006 年,原朝西的大门改为了朝南。
西营镇清真寺的选址与金北清真寺选址因素大致相同,主要以大运河的影响为主。因回族人历来都有经商的习惯,所以明朝永乐年间顺天府枯柳村的回民集体迁徙到了大名府西营镇。他们之所以选择营镇,就是源于营镇优越的地理位置。营镇乡东临卫河,西邻漳河,北通天津,东临山东,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往来商人较多,此地十分适宜商人居住。随着,回民的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了大名地区最大的回民聚落群,为清真寺的修建提供了首要的条件。此外,回民历来经商,经济实力较好,这一有利条件为修建清真寺打下了经济基础。
西营清真寺现占地 4 亩,建筑总面积 600 平方米,寺内分男寺、女寺。男寺面宽三间,进深五间,占地 400 平方米;女寺占地 200 平方米。寺内主要建筑有礼拜堂、讲经堂和水房。大殿 4 间,坐西朝东,分古棚、前殿和后殿 3 部分,长 16 米,宽 17 米,面积 300 平方米。礼拜堂内有四根立柱、两间耳房;南北讲堂 10 间;北屋水房 5 间;皆为砖木结构。大门口有石狮 1 对,为明朝时期遗存下来的石狮。寺内墙壁上镶有 3 块碑铭,保存完好。其中,南讲堂西墙上嵌有石碑 1 块,长 1.2 米,上下宽 0.7 米,碑文注明“明崇祯十七年春重修”,“天雄府善乐营镇清真酉寺”,上书大字“清真教坊,熔馏光辉”。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