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无敌”杨露禅的顿悟!老拳师眼里的杨露禅
输拳
杨福魁,字露禅,河北广平府永年县人,世居县之南关,以务农为生,空闲时为城内西大街杂粮摊帮工。
有一日,一恶霸至街邻泰和堂药铺寻衅生事,仗势欺负掌柜是外地人,强予以低价买珍贵药材,以致发生争执动武,恶霸来势凶狠,只见掌柜略一举手,其人已跌至对街。露禅目睹此景,甚为惊奇,心知掌柜必精武功,心中十分羡慕。因露禅年少时曾习少林拳,自认为不能达到掌柜的武艺境界,他日趁闲谈中探问掌柜所练是何种拳法,并表示愿意拜师求学。
掌柜开始推托,对自己所习拳法讳莫如深。后来感于露禅求学的诚意,告诉他自己所习为绵拳,又称太极拳。并对露禅说:“我的功夫不足为你老师,我的家乡河南陈家沟,习太极拳者甚众,而陈长兴的太极拳,是海内泰斗。陈平时立身中正,不倚不靠,气势伟岸,时人称为牌位先生。我可介绍前往,倘许名列门墙,成为他的徒弟,将来必有成就。”露禅大喜,遂至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
当时,从陈长兴习拳者,皆陈氏族人,异姓者只有露禅和其同乡李伯魁二人而已。所以,陈姓族人都歧视他们。当时露禅年方壮年,朝夕苦练,寒暑无间,六年后回到永年县,以为有所成就了。
永年县本来也是武术之乡,习武者颇多。乡中精拳技者开玩笑说:“老露今天从远方办得好货(意谓从陈家沟学太极拳)回来了,我们要见识见识。”比武中,露禅输了,乃发愤再至陈家沟。
顿悟
一天晚上,露禅从睡梦中醒来,听见隔院有哼哈之声,遂起来越墙过去,见有几间很宽敞的房子,哼哈之声是从屋里发出的。于是就在破墙缝中偷视。见其师陈长兴正在教众徒弟太极拳的发放之术,口讲指授都是拳中的精义,大为惊奇。从此每夜都去偷看,然后与李伯魁互相结纳,悉心研究,功夫大进。
六年后,露禅又回到永年县。时值新年,乡中人又想试其功夫,趁贺年相互作揖行礼的时候,突然攻击露禅。但刚刚才一接触,其人已经仰面后跌,起来大笑说:“老露今天果然办了好货回来了。
永年县有一个有名望的人家武氏,是有功名的人。因与陈家沟有亲戚关系,武艺造诣很深,听见露禅从陈家沟又回来了,而且武功大进,于是相约一试。比武中二人功力悉敌,露禅拿出全部本事,始终无法获胜。露禅因此悟出虽然从师十余年,力求上进,但未能深入堂奥,得到太极的精髓。虽再度发愤三到陈家沟。
旧时代的武师教徒,往往要保留一手,陈长兴也不例外。但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陈长兴鉴于露禅执礼之恭顺,求进之诚恳,习拳之刻苦勤奋,当然也不能无动于衷。有一天,陈长兴命露禅与众师兄弟比手,杨露禅战胜了所有的人。陈长兴惊叹露禅为天才。于是集合陈氏的族人告诉他们:“露禅师我愈十年,去而复至者三次,其专心一志,勤学苦练之精神毅力,非你们所能及。我的功夫,本想传给你们而你们不能得,不给露禅而露禅已经得到了。遂尽其所有授其密术。但陈长兴犹恐露禅立志勿坚,常以倨傲无理的态度对待他、考验他。但是露禅越久越恭敬。正是这种尊师重道的品格,才能尽得其师秘传。
如此又过了两年多,陈长兴对露禅说:“你可以回去了,你现在的武艺,已经可以无敌于当世。”
开派
露禅拜别老师回来后,把太极拳传给家乡的人,从学者甚众。当时称杨拳为化拳,或称绵拳,以其动作绵软而又能化解对方来力。露禅后来到了北京,果然以“神拳杨无敌”之号,倾动一时,享誉武林。杨露蝉到北京后,清代王公贝勒等从其学拳者很多,被认命为旗营武术教师。杨性刚强,无论何门何派,都喜欢与人比试。他平时身负一小花枪及一小包裹,遍游华北诸省,凡所到之处,听到有艺高者,则去拜访并与之较量。即使有人自认不敌,亦必强与之较,但并不伤人。因他武艺高超,所向无敌,世称"杨无敌"。惟杨露蝉与八卦宗师董海川较艺不分胜负,结为好友。
杨露蝉在永年时,曾与人在城墙上相斗,对手不敌,直退到城墙边缘,站立不稳,身体随势后倾,即将坠落,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杨忽于二三丈外,陡跃而前,攀握其足,挽救了对方,使其免于坠墙而亡。杨善用枪杆,面对轻小之物,用杆一沾便可沾起,毫无闪失。他救火则用杆头拨墙,使火不致蔓延。他还能在马上不用弓弦,只用手指投箭,百发百中,实乃绝技。
有一天正在下雨,杨坐在屋里,看见一人捧铜盆从外面进来,走到台阶前门帘还没揭,脚下踩着苔痕一滑,将要摔倒,杨一跃而出,一手揭门帘,一手扶那人手臂,竟然人未摔倒,水也一滴未撤。他功力之神异,由小见大,由此可见一斑。
又有一天,杨在河畔垂钓,有两位外家名拳师碰巧路过此地,走在杨背后,因为平时慑于其名,不敢当面与杨较量。见杨正在垂钓,以为有机可乘,想从杨身后推其背,将他推入水中,损坏其名声。于是两人相约蹑足而前,从杨身后左右侧,同时快速上前偷袭,杨早已察觉有人暗算,当两人手猛推击时,突然含胸拔背,站成高探马式,只见他背一隆,头一叩,两人竟同时被掷入河中,杨怒斥两人:今日便宜了你们,要是在岸上将再加一手。两人闻言怆惶泅水而逃。
比武
杨到京师北京时,有一位名拳师,嫉妒杨无敌之名,主动提出与杨交手,开始杨拒绝,来人以为杨害怕,更直意请战,杨推辞不下,只好答应了。他声言:君坚决要求交手较量,可请君先击我三拳。拳师听后大喜,于是起拳猛击杨腹部。杨笑声未落,来人已被发出三丈以外。
当时,京师有一富豪张家,延请武术教师教其儿子。请代晚期的风气,富豪人家多喜欢结交官场,又必定叫子弟习举子业,走做官的路,或练武艺,以期抬高身价,光耀门楣。
露禅被同乡武氏推荐给张家,主人见露禅体格不魁梧,文质彬彬类文士,心中很轻视他,但看在武氏推荐的份上,只好勉强为露禅洗尘,同时也把原来请的三位武士请来作陪。这三位都是虎背熊腰,赳赳昂昂的彪形大汉,尤其轻视露禅。席间主人敬酒问道:“敢问杨武师长于哪家拳法?”露禅答以“太极拳”。主人又问:“太极拳不知亦能击人否?”露禅性格朴厚耿直,见其有怠慢轻视之意,正色道:“太极拳惟有铁石人不击,凡是血肉之躯,无不可当?”主人因请与三位教师一较身手。露禅欣然答应。然后一同来至庭前院中。
张家所请的三位教师,皆是京中有名的武师,当时都跃跃欲试。露禅先告诉他们说:“既然是比武,请不要给我留情,用尽你们的全力攻我要害,死伤都不怪你们,都是我甘愿的。”一大汉首起直扑,势若饿虎,疾如鹰隼。露禅俟其至而举手挥之,其人遽跌出数丈,头破血流;其余二人一起上前,略一接触,立即败北。主人大惊,愧汗不胜,马上重开盛宴,改容请罪,态度以下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但是,露禅见其前踞后恭之丑态,很鄙视张的为人,席终后,坚辞不就而去。
杨露禅事略
杨露禅(1799-1872年),名福魁。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人。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故乡陈家沟家中做工。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这样,杨露禅才得以正式拜陈长兴为师。这便是民间传说中《杨露禅陈沟偷拳》的真貌。经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如民国初年有人所编的传奇小说《金蝉盗技》等,也由此衍化而来。
杨露掸正式拜师后。十八年中三下陈家沟,深得陈式太极拳精髓。艺成时,他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陈式老架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时间长了,便形成了一种拳式,号称“太极小架子”。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而这时陈家的太极拳却仍在陈姓内部传递,所以当时的武术传人杨季子写的诗中,有“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的句子。
后来,杨露禅的次子杨班侯(1837--1892年)传杨式小架太极拳于满族人全佑(1834-1902年),全佑之子鉴泉后从汉姓吴,他将父亲传授的杨式太极拳修改定型,自成一家。此拳的特点是:重神静,长柔化,马弓步时呈川字形和身稍前倾,而又要求斜中寓直。推后时,宁静而不忘动,架式大小适中,动作紧凑柔和,神志舒静。在社会上流传后,被世人称为“吴式太极拳”。
老拳师眼里的杨露禅(京城拳场旧数“杨”)
王培生老师在一次讲手时,讲到“海底针”的用法并引出杨露禅前辈的一段故事。话说当年杨露禅从陈家沟学成返乡,不知何故与人结了“梁子”,便只身来京城,在海淀兰旗营张姓(小府酱张家)人家教私塾。一次,在院门口闲坐,被乡里仇家的后生赶采寻衅。对方做“请安”状以“指裆捶”手法偷袭--说时迟,那时快,杨露禅躬腰使了一记“海底针”,将对方挑出丈外,打到街对面的八字影壁上,这个人一拱手就走了。此功夫只是无意间的一露。再后来,杨露禅被恭王府请去教拳,太极拳得以流传和推广。
马岳良老师讲的也很有意思。以下是马岳良老师的叙述。
那是清朝同治年间的事,河北永年县杨露(禄)禅(1799~1872年),绰号“转杆子三爷”,当时已然成名。杨露禅是在河南温县陈家沟从镖师陈长兴(字云亭,1771~1853年)学拳,壮年后回故里教拳的,并结交了永年的武氏兄弟即武禹襄的族人武汝清(武氏是昆仲三人,武澄清、武汝清、武河清)。武汝清考中进士后任河南温县知县,所以了解杨露禅的功夫和陈家沟的太极拳。
武汝清屡升,官至刑部侍郎(等于现在的副部级)。他与王公大臣们都来往,其中有一个石贝勒(六爷)患半身不遂,想让他儿子学武,要请个名师来教。武汝清说我可以给你请来。石贝勒说:好就给请来吧。杨露禅到王府后,拉着石贝勒的手问他为什么不下地,石贝勒说我已好久未下地了。杨露禅说,你们给贝勒爷穿上鞋。鞋穿上后,杨露禅一架石贝勒的手,就在屋里走了一圈,然后上到坑上,石贝勒佩服极了(这也是杨露禅一进门就露了一手)。
石贝勒说:好,你的功夫很高明,我马上就叫儿子给你磕头拜你为老师,跟你学功夫。他儿子叫石少男。这是杨露禅进京后收的第一个徒弟。另外在宫室里(皇宫)有一个叫岳柱臣(谐音)的,是武状元出身,官至将军,传说是岳飞后代,河南人,他知道杨露禅功夫好,也要拜杨露禅为师。但杨露禅不敢收,因为,第一他是武状元出身,第二他又是将军,是跟王爷平起平坐的人物。可是他坚持要拜杨露禅为老师。
除此二人外,以后王公大臣、贝勒爷们到府里来学上一两手的,那人数就多了,但都不是正式弟子。石贝勒后又介绍杨露禅到旗营(神机营)里做教官。旗营是培养中级军官的,都是八旗子弟,杨在那里教的人就多了,其中三个人学的特别好,学的时间也长,这三人也要拜杨露禅为师。这三人就是万春、凌山、全佑。
杨露禅说不行,你们要进门就拜我的儿子班侯(杨班侯,1837~1892年,杨露禅次子,20岁以后即进京助父教拳,后在旗营任职,是戴蓝顶的“武德骑尉”,对弘扬太极拳贡献很大。其弟子著名的有万春、凌山、全佑、王侨宇等。后因故返里隐居,又收有弟子张信义、陈秀峰等人)为师吧。这三人就尊师命,拜杨班侯为师,但实际上还是跟杨露禅练拳。
这三个人功夫各有不同,万春得刚劲,凌山善发人,而全佑公则是刚柔相济,有刚有柔。那么杨露禅为什么不收三人做徒弟呢?因为杨露禅的两个徒弟一个是贝勒的儿子,一个是将军,这三个人怎么能和他们称兄弟?而拜他的儿子杨班侯为师是没问题的。
后来,杨露禅回家休息了一年,杨班侯在京教拳。杨班侯功夫很好,但不能向他提问,你要问他就出手打人,脾气很不好,他喜欢教就教,不喜欢教就不教。杨露禅返京后,他的两个徒弟说:老师你走了一年,我们什么也没学到,班侯兄没教我们什么。杨露禅一听,便说,我辜负了你们。后来,杨露禅又教了他们几年。岳柱臣学得很好,带兵打倭寇,他一刀一马冲入敌营杀了不少倭寇,是英雄,但没有传人。其他学过三手两手的人更没有传人了。万春和凌山也没有传人。
这段历史我为什么了解这样清楚呢?因为我的祖父做九门督查御史,就是九门提督,等于现在的城防司令。全佑公一年要在我家住二百来天,因为我们原来就是亲戚。
太极拳传到北京,第一步是在清同治年间,传到宫廷、王府和旗营,习练的人群是王公大臣、将军贝勒、王子和八旗子弟;第二步,是把太极拳传到社会上。
那是在民国二年(1912年),当时杨式门中的另一位弟子许禹生,在北平创立体育研究社,社址在西城劈柴胡同,那里房子很大,有五个院子,开设好多项目,有田径、足球、垒球、少林拳术等,太极拳也是其中一个项目。开始邀请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三位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太极拳开始公诸于众,传于门外造福社会。在此之前,太极拳是关起门来练的。
体育研究社成立后,太极拳首次向社会公开招生,但报名的不完全是年轻人,有的是老人。可太极拳原有跳跃、发劲等高难度的动作。面对新的学习对象,有些高难动作显然是不太合适了。于是有两位教师把原有的跳跃、发劲等复杂动作都取消了,这两人就是杨澄甫和鉴老(吴鉴泉)。他二人把太极拳改成慢架子,后来就叫杨式太极拳和吴式太极拳。这以后太极拳就在北京社会上公开流传了。
另外一位教师杨少侯,很固执,坚持不变。他说:“我就是这样打,我就是这样教,爱练不练。”他就是固执得很,脾气很大,出手就打人。因此学员中能忍耐下来的只有一位。他的功夫好不好,好,但教学方法令人受不了,曲高和寡。
杨露禅是京派太极拳的创始人和传播者。杨露禅在王府教拳,从学者众:既有公子、王侯,也有些管家、将领(全佑)。虽然都是些有身份、有来头的人,但也是有尊卑之分的。正是为了体现这种区分,杨露禅便让全佑等拜其子杨班侯为师。然史料记载:能继承杨露禅之真功夫者,“仅凌山、万春、全佑三人耳。一人善拿、一人善发、一人善化。”
凌山和万春,把拳传给谁了?史料无记载,现实也未见继承人,非常可惜。全佑则是把拳传给了弟子王茂斋和儿子吴鉴泉。全佑是旗人,原无姓,到了鉴泉辈由皇家赐予汉姓“吴”。鉴泉为大内卫士,时与杨露禅之子杨班侯同期在王府教武术,拳大同而小异,由此而产生了“杨家拳”、“吴家拳”的叫法;再后来,才形成了“杨式太极拳”和“吴式太极拳”的称谓。可以说,是杨、吴两家及其再传弟子共同努力和传播,才促进了京派太极拳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