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名人——杨凤侯
日期:2019-04-23 16:16:08  点击:
来源:360百科、新浪博客  作者:

t015ae9c370970d6ae0.jpg

人物简介:
 
杨凤侯,男,名锜,字凤侯。为太极宗师杨露禅之长子,生卒年无确考,然其去世较早是确定的,因此事迹流传较少,大量拳书凡提到他,均以"早亡"二字一笔带过。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的两个亲弟杨班侯和杨健侯二人太杰出了,弟弟的光辉掩盖了后人对早亡哥哥的关注。膝下遗有一子,名为杨兆林,随父习拳并在永年老家传授弟子,在永年南关及周边乡里有很大影响。
 
然而在永年广府民间记忆和记载里,还是有关于杨凤侯的点滴记录。比如说凤侯向父亲露禅学拳最早,且功夫也是极深,远超自己的两个弟弟。此外,随着考证的加深,在国内也有太极拳史书对凤侯小有记述,说凤侯天性聪明,性情温和,得父真传,功夫扎实,惜其早亡。至于早亡原因,有说因嗜染吸食鸦片,毒瘾深重,戒除未成,引发疾病而死。其父露禅公也因恶其染毒,而不许他前往北京,只得在老家授拳。在世时,凤侯也擅长太极十三杆,因其性格和善,前来学艺者众多,名重当时。其中县城北教卷村的姨表弟教莲堂得其要。一次,教莲堂想试一试杨凤侯身手,在练习时脱手将杆子冲凤侯面部戳去。杨凤侯手腕一抖,杆子飞出数丈。事后,杨凤侯跟二弟班侯说起此事,杨班侯很气愤,打算陪教莲堂过过手。教莲堂早知班侯性烈手狠,从此很长时间不敢再来。(来源于360百科)
 
 
杨凤侯传杨式太极拳老架
 
在当今武坛上,杨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享誉海内外,已是异彩纷呈、名家辈出。众所周知,一百多年前,太极大师杨露禅将毕生所修的太极功夫传给了长子杨凤侯、次子杨班侯和三子杨健侯。然而,当前流传最广的架子却是杨健侯及其儿子杨澄甫定下来的养生拳架,其次是杨班侯传出来的技击小架,而杨凤侯传出的拳架在全国几乎见不到。世人多以为杨凤侯早亡,没有传人。但是目前在民间确确实实活跃着一支杨凤侯的正宗传人,这就是张学良和孙毅两位“百岁将军”的祖籍故乡——河北省廊坊市辖的大城县(知道杨凤侯有一支传人的,还有《武魂》杂志社的吴文翰先生,《少林与太极》杂志曾发表吴先生骑车几十里寻访凤侯一支太极拳传人的故事)。
   
    杨禄禅创自家拳以来,在一百余种介绍杨氏太极拳的书籍和杂志中,大都是杨健侯和杨澄甫父子俩的架子,写杨班侯的书只有吴孟侠编著的一本《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此书在1958年发行,如今很难见到,也是十分珍贵的史料)。著述杨凤侯的书则一本也没有。所有的书中极少有杨凤侯练拳、传拳的详细记载,大都注明凤侯早亡或早殁字样。其中,在杨振铎先生编著的《杨氏太极拳剑刀》一书中这样写道:“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个流派,它由第一代宗师杨禄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少侯、澄甫祖孙三代人怀着为人类造福的理想,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苦心钻研,从陈氏太极拳老架发展而来 ”。书中没有提到杨凤侯。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由青山、石恒编著的《杨氏太极拳发劲运气 练势》一书中却这样记载:“杨禄禅,生于清嘉庆十年,卒于同治十一年,生三子,长子凤侯(早亡)、次子班侯 、三子健侯,都能传父业”。1931年,文光印务馆出版了由杨澄甫编著的《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书中列出的世系表注明:杨禄禅传杨凤侯,杨凤侯传儿子杨兆林。由赵斌、赵幼斌、路迪民编著的《杨氏太极拳正宗》一书末页附录了一张“杨氏太极拳源流及亲族传人表”,上面有杨凤侯的名字,并附有说明,在第二条中写道:“杨氏太极拳,只列其亲族传人,其他传人未列入”,在第五条中写道:“表中虚线非直接师承关系,实线表示直接传人 ”。杨露禅至杨凤侯标的是实线。说明凤侯也继承了父亲衣钵,但是表中没有列出凤侯的传人。由此可见,目前杨凤侯的传人极少。
    
     其实呢,杨凤侯虽然由于先天的原因而过早地去世,但他是最先从父亲杨露禅那里学会太极拳的人,最初父亲也把继承发扬“自家拳”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那时的拳架还是较原始的,既有陈氏太极拳的遗韵,也有自家拳的味道,内含技击实战的东西极多,行功又按照专业“练家子”的要求苦练,运动强度特别大,绝不象后来在北京宫廷、旗营中传授亲王大臣和贝勒、格格们一样,领着他们玩玩,活动活动身子骨,做做推手游戏。
 
     观杨凤侯太极拳的特点,一是用意不用力。起势前头脑里要混混沌沌,心无所思、耳无所闻、目无所见,一切进入“无极”状态,“静极而生动”。行拳中,每个动作都要靠意念诱导,越慢越好,并做到身松、气固、神凝,“运劲如抽丝”,一趟拳打完大约需要45分钟,比国家规定的套路慢三倍,只有慢,才能细细体会出内气在体内的运行,因为太极拳是内功拳,不同于只有动作没有意念的外家拳,目前国家规定的太极拳套路被行家称为“样板拳”、“表演拳”。只注重了动作的外形美,追求动作的高难度,本质的技击内涵却丧失殆尽。
    
    二是架子低。几乎贴着地皮打,楼膝拗步、搬拦锤、倒撵猴、单鞭下势的过渡动作臀部都要贴地,犹如形意拳的龙型步,马步多为四平马,虚步、弓步也低得很。
    
    三是步法虚实分明、转换清晰。两腿运动转换时而实,时而虚,但迈步前虚实要绝对分清,左腿(右腿)为实,重心为100%,右腿(左腿)就为虚,重心为0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立身中正稳健和“迈步如猫行”。转身时头要上顶,并以脚根为轴,但前脚掌也要微擦地面,不能悬空,一套拳练下来脚印清楚整齐,近看似一个个整齐的小扇子面,体现了太极拳论中的“任何步法都要整齐,此即步步滑齐也”。
   
    四是步幅大。大步幅能圆裆开胯,活腰紧背,强腿健足,力由脊发,步稳如山。凡是向前迈步,如“棚”时的迈步,“单鞭”的迈步等,都要高提膝后脚有一个向前蹬的动作,与人交手时上下齐攻,没有过硬的腿功是做不好这个动作的。2004年国庆节,原南京中央国术馆一等教官韩化臣的嫡孙韩振江先生来大城传授笔者八极拳,同时他打了一套祖传的太极拳,据说这套拳是韩化臣与同班同学(央馆首期教授班)杨澄甫交流换艺,杨传给韩太极拳,韩传给杨八极拳(见韩化臣先生的碑文)。韩振江先生就是高抬腿、轻落步的。
     
     五是强度大。没有功夫基础的中老年人是练不了此拳的(实践证明,中老年人练这套拳直接将动作做到位,强度超过了自身所能承受的能力,没有一个不关节痛的,但我们这些有功底且长期坚持的年轻人完全能够适应,而且感到浑身舒服,有使不完的劲。),由于“受罪”的缘故,能长期坚持练此拳的人太少了。因为架子低,沉身动作多,这样内气才能更好地沉入丹田,且能身子不动用沉坠寸劲“横竖”伤人。
    
     六是部分动作很快。如揽雀尾转单鞭、翻身撇身锤、穿掌转十字腿、摆莲脚、上步七星、蛇形上步揽雀尾等,保留一些陈氏太极拳快慢相兼的特点,犹如水上的一只上下前后漂着的小瓢,荡感很强。
    
    七是强调精气神和拳式呼吸。打拳时眼随手走,手随眼行,目光深邃,观老师打拳,“形如搏兔之鹘(老鹰),神如捕鼠之猫”,“眼前无人似有人,眼前有人似无人”,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平心静气,气沉丹田,除运用自然呼吸外,还保留很多“拳式呼吸”,并配合“哼、哈”二气发力。
    
     八是独特的手型。此拳手型锤、掌、钩均与国家规定套路不同,仅举掌型一例,五指伸开,食、中二指并拢贴牢上挑,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分开弯曲,虎口撑圆,掌心内含,这样的意义在于:二指并拢成剑指可戳击敌目或点刺穴位,二指上挑可易筋(内行明白此中道理),虎口圆撑可增加内劲,铲击咽喉,虎口一合又可锁喉、拿脉,掌心内含可兜击敌下颌或打出“摘桃”一招,能使内气灌注指尖,更有利于“劳宫穴”吐劲。这样的掌型在《中国武术大百科全书》和《中国武术大辞典》里都没有记载,在中国武术史上也堪称一绝。如今太极拳的练习者都是大巴掌,技击的巧妙变化早已荡然无存。
    
    九是独特的身形。揽雀尾“挤”的动作完成后,在做 “按”之前,有一个独特的动作称为“形如槐虫”(不同于形意拳的“形如槐虫”,形意拳指的是步法),双肩迅速一起、一伏、再起,两足蹬地,劲上腰脊,带动两手,能发整体劲将人腾空放出。此动作要一身运“五弓”,非常难学,当时教授此式时,老师光着膀子让大家看着学,很多人还是十几年也没有学会,只有四、五个人学会了,这个动作如果打出来,非常好看,而且可寸间发人于丈外。
   
     十是重视辅助基本功。这套拳并不是上来就练,如果方法不对,功夫不但上不了身,于身体健康也不利。因此,必须先强化基本功,基本功包括伸筋、拔骨、洗髓、练气、站桩、柔腰、开胯、松肩、通臂、柔手、柔腿、活膝、活项、明目、抖杆、柠棒、推球等。笔者尽管有十六年少林弹腿、八极拳、劈挂掌和形意拳的功底,但学会这套八十一势太极拳也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才稍稍有了点儿“眉目”。根据大家练功体会,此拳比练习任何外家拳套路运动量都大,为什么说呢?大家可能有个体会,快速下蹲后再快速起立不会感到累,但是如果以极慢的速度下蹲,静止片刻再以极慢的速度起立,哪个感到更吃力呢,很显然,动作越慢,强度越大。更何况这套拳因为过度动作繁琐,又贴近地皮,犹如京剧里的“矮子功”,总是蹲着,运动量就可想而知了。但只要长期坚持,严格按照老师所传授的规矩和《太极拳谱》上的要领苦练,每天至少打两遍,挺过半年下来就会感到浑身轻松舒服、气血畅通、头清足健、筋长骨实。感觉身上的内劲由腰部一股股的往外漾,说明此时内气已经贯通了全身,具备了整体劲,尤其是腿上的劲“起能挑担、仆能伏地”,似有“抗鼎回天”之力。另外,此拳适应后,完全可以适应国家规定的姿势较高的八十八式套路和传统八十五式套路,反之,光练高架子就不能适应这套低架子。
这套拳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每两个式子之间的过渡动作比现在流行的架子复杂,体现了“十三势行功心解”中的“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的要求,其中,左右楼膝拗步、左右野马分鬃、左右分脚、上步七星等动作手法变化较多,“提手”和“白鹤亮翅”之间多出一个“玉女穿梭”(经笔者考证探源,这个动作曾出现在吴氏太极拳老架。夏柏华先生在讲解“提手”技击用法时,就用了一个“玉女穿梭”的动作。),左右“披身伏虎”之间多出一个“摆莲脚”,“单鞭下势” 和“上步七星”之间多出一个“小垫步”(这两个动作曾出现在武氏太极拳和孙氏太极拳老架中),第三趟多出一个“弯弓射虎”(这个动作曾出现在姜容樵编著的《太极拳讲义》中),这种编排足以证明是一套传统的老架子,与国家规定套路是不同的,因为是老武术家传下来,我们不敢有任何改动,去“附会”国家的规定套路。另外,此拳内含技击的成分非常丰富,并配有一套对练套路。不同于杨澄甫传下来的八十五式架子和国家规定的八十八式套路,这套拳路仅八十一式,暗合道家九九归真之意,同于原南京中央国术馆教务处副处长吴志清编著的《太极拳正宗》和吴孟侠编著的杨班侯传《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但比吴志清的架子低(仆步、歇步和坐盘步较多),吴拳中有几个低式子与凤侯拳架相似。
   
     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考证和鉴别对照,认为杨凤侯的拳架之所以低,步幅大,主要是为了练功,伸筋拔骨,长功迅速,属于柔身换劲阶段,适于武术专业人士打基础习练。杨健侯的架子取中平式,开合适度、连绵不断、呼吸自然,属于强度不太高的健身养生练法,适于没有武术基础的中老年爱好者练习。杨班侯的拳取高式紧凑小架,步法灵活、发劲冷脆、功法神奇,则属于高级上乘的技击架子,适合于有一定太极拳技击基础的人练习。事实也是如此,世人都知道杨班侯性情刚烈、好与人斗,出手狠快,对其弟子随意打骂,举手不留情,甚至失手打死亲生女儿,以至于很少有人敢跟他学拳。杨健侯父子因为性情温和,又爱徒弟,少与人争,所以从学者甚众。《杨氏太极拳正宗》第225页记载:“澄甫公所处时代,杨拳已威名内外,加之太极拳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奇效,更为普及”。因此说,杨凤侯的拳是筑基功夫,是原始的杨式太极拳;杨健侯的拳是养生功夫,是改良的杨式太极拳;杨班侯的拳是技击功夫,是存真的杨式太极拳(在庞大明编著的《杨氏太极拳用法解要》一书序言中写道:“……而名噪一时,为杨氏太极拳名扬天下立下赫赫战功的杨班侯的拳架,俗称永年老架,已鲜为人知。班侯拳架有大、中、小、快、慢架、提腿架、炮锤、撩胯、散手、推手、32短打、桩功及刀、剑、杆等器械 。” 可以看出,杨家老架技击的东西很多,绝不只是目前仅推手一项,杨凤侯的拳架就具备杨班侯拳架的特征”)。有人说了,杨澄甫是推手名家,他的传人中也有很多技击家。不错,这里笔者只是说明三种“同宗不同样,同理不同法”的太极拳都有筑基、养生、技击作用,但都又有所侧重。况且世上早就流传有“杨禄禅创天下,杨班侯打天下,杨健侯传天下”的美名。笔者再加上一句“杨凤侯宝(有待于挖掘整理和弘扬)天下”。
    
      那么,河北省大城县的杨凤侯一支太极拳老架是怎么来的呢?这要感谢有“武术仓库”之称的全国著名武术家沙国政先生,沙老生前是国家级武术裁判、全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研究会委员、《武当》杂志社顾问、云南省武术馆馆长、云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大城的这套拳是他一手所传,据沙老生前讲,原保定讲武堂、日本士官学校学员、直隶军务督办、直鲁联军总司令、南京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李景林曾学习杨凤侯家传太极拳,后来国术馆编审处长姜容樵从学于李景林,(姜容樵在他所编著的《太极拳讲义》序中写道:“数年前遇吾师芳宸先生,芳宸即李景林,日相过从,于武当剑、太极拳之道循循善诱,不惮烦琐……”),姜容樵又传给了沙国政(幸好《武当》杂志93年第三期也曾公开发表过一张“太极拳传人世系表”,上面明明白白地记载着,杨禄禅—杨凤侯—李景林—姜容樵—沙国政),沙国政传给了大城县的李云祥先生。李云祥先生今年已经93岁,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和无数坎坷,他年轻时曾在山东青岛工作,与沙老关系甚密,由于云祥先生用功刻苦,于是沙老毫不保留地将此拳授予云祥先生。沙老说云祥先生是第一个跟他学习太极拳的人,当时跟随沙老学习此拳的还有十几人,但后来大都不坚持练了。(晚年沙老又深研孙氏太极拳、形意和武当派功夫,这套杨氏拳就搁下不练了)。八十年代初期,沙老感到这套拳是传统的老东西,丢了实在可惜,他生怕大城县这一支再次失传,于是不远万里,多次带着三女儿沙云丽女士从云南省赶到大城县,每次都要住上个把月,亲自手把手地为弟子和徒孙们纠正拳架,阐明拳理,同时拆拳讲解每一式的技击用法,使大家心中豁然开朗,功夫突飞猛进。后来他又将杨氏太极对练、形意大连环、形意散手炮、八卦掌、八卦连环棍、八仙剑、纯阳剑悉心传授给徒孙李慕吉、薛庆享、段中福、谢振礼、李宝明、赵永盛、赵永成、王建军等人。使沙氏功夫深深地扎根于大城县。沙老的儿子沙骏杰先生结婚时曾邀请师兄李云祥及其弟子去云南做客,并给师兄李云祥先生寄来了结婚彩照。沙老也将他编著并亲自题词的香港版《中国武术大观"沙国政武术专辑》、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对练》、《八卦掌》、《形意拳散手炮》、《形意大连环》、《健身益气法》等武术著作、表演录像带和刻有“沙国政赠”字样的宝剑分赠给学生们,并留下了大量在大城的练功和生活照片,沙老的另一位得意门生——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武术协会科研部主任康戈武先生也曾将他的武术专著和录像带赠给大城县的师侄们。
     
     今年二月中旬,赵永盛、赵永成、高敬东三人专门乘坐飞机到云南昆明看望师叔沙骏杰先生,请沙骏杰和李斌夫妇俩纠正这套太极拳架,不料沙骏杰先生却说:“这套拳的确是我父亲早期所传,可是却没有完整地传给我和三个姐姐,我只从父亲那里学了一套他老人家晚年创编的四十二式低架太极拳,显然这些动作脱胎于大城县这套八十一式,因为低架太吃功夫,我也很少在公开场合教授学生,2000年只在泰国曼谷公开表演过一次,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大家都说这才是中国的真功夫。”在昆明的十多天里,三人一直吃住在沙骏杰先生家中,受到热情的款待,白天喝酒游玩,晚上聊天练拳,由于大家基础都很好,赵永盛、赵永成很快学会了沙老晚年创编的一套融太极、形意、八卦、通背、劈挂等于一体的六合通背拳,高敬东学会了融陈杨孙三家于一体的四十二式矮架太极拳。正巧大姐和三姐也赶回家,于是大家互相演练太极推手、太极对练和形意拳对练,配合得相当默契,看来一家就是一家,大家都得到了沙老的真传。同时,沙骏杰先生还带领三人参观了沙老的墓地和纪念馆,在沙老的纪念碑上,镌刻了一百八十三名中外弟子的名字,其中李云祥先生和弟子赵永盛、赵永成、薛庆享、段中福的名字就分别在第五、六、七、八、九的位置上,康戈武先生的名字排在第二位。临分别前,沙骏杰先生与三人合影并题词赠送武术书籍、影碟以及“沙国政武术馆”徽章留念,同时交给三人一个任务,就是赶紧将八十一式太极拳整理出来,由“沙国政武术馆”授权冠以“沙式”两字,正式收入《沙式武学大全》当中,以期日后发扬光大。
 
     笔者作为沙国政老前辈的再传弟子,深感杨凤侯传下来的这一支老架太极拳为“中华武术之奇葩”、“世界文化之瑰宝”,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成功举办,为了不辜负沙老的期望,不致使此拳失传(再不抢救挖掘,老先生们传承一生的武学心得就会带入“九泉”之下了),也为了给中华武术和世界文化宝库“增砖添瓦”,遂与李云祥先生及众位老师商量,决定将此稿交予贵刊发表。(此稿发表在2004年第11期《武当》杂志和2005年第9期《精武》杂志)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