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张锡佑(1934~),河北省武安县人。中共党员。1947年进开封同义照相馆学徒。1949年10月参加工作。1956年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从事摄影工作。1958年回国先后在《开封日报》社和开封市《支部生活》部任摄影记者,1972年调开封市群众艺术馆从事摄影创作和组织辅导工作。多次举办摄影学习班和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5次获省文化厅组织工作奖。40多年来共发表摄影作品500余幅,其中80余幅在省及全国摄影展中展出、获奖。主要作品《农女》,获1985年河南省第五届摄影展铜牌奖;《大地编织者》1986年入选全国首届民兵摄影展;《鼓魂》1991年获河南省第八届摄影展和九省区的"大河上下"摄影展二等奖,并于1994年获开封市首届文艺创作优秀成果奖,1998年获河南省文化厅群星奖二等奖;《欢庆》1993年获河南省文化厅举办的黑白摄影展创作一等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开封》(图片部分与李中信合作),1993年由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摄影条屏《古都开封》、《舞台戏剧》(与蔡中青、李中信合作),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参加《七大古都》、《中国河南》、《古都开封》、《黄河》、《开封文物胜迹》等十余种画册和书籍照片拍摄工作。简介于1985年和1993年两次被编入《中国摄影家辞典》。1989年获由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从事摄影三十年"荣誉证书和证章。1994年在开封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开封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以上由张敬东整理)
张锡佑和他的相机。全媒体记者 赵文建 摄
他用了70年,只做了一件事——用照片向世人展示古城开封的时光变迁。在耄耋之年,为了拍摄一张满意的照片,他来来回回跑了数十趟。他说,由于对摄影的热爱,他已忘了去注意自己的年龄。他叫张锡佑,今年84岁,清癯安宁,静静地站在那儿就有一种超然的气度和个性。7月23日,第五届河南省摄影金像奖结果出炉,全省有4人获得“摄影终身成就奖”,而我市荣获此奖的两人中就有张锡佑。
兜兜转转 始终没有离开相机
7月23日下午,在张锡佑家中,记者见到了这位荣誉满身的老人。虽然他已84岁,但耳聪目明,健步如飞。说起与摄影“耳鬓厮磨”的70年,他坐定呷了一口茶,向记者娓娓道来。
张锡佑1934年生于河北武安,1947年随师父来汴在照相馆当学徒。“徒弟徒弟,3年奴隶。”张锡佑说,“那个年代,徒弟要想跟师父学点本事,必须要勤快,要起早贪黑地帮师父干活,稍一出错就得挨打,但为了学技术,一切都值了。”当时的照片全由手工冲洗,要根据胶片的性能配制显影液和定影液。看着一张张照片从白纸到影像,张锡佑很好奇,也对摄影产生了兴趣。
1956年,张锡佑随志愿军赴朝鲜并从事摄影工作,拍摄了许多军事训练和部队生活照片。“去朝鲜时,我爱人还在河北农村老家。因要保密,只能跟家人说工作要变动,到朝鲜后才给家里写信道出实情。后来老伴儿给我说,当时她接到信后跑到没人的地方大哭了一场。”说到此处,张锡佑抑制不住情绪,红了眼眶。
1958年4月,张锡佑再次回到照相馆,同年8月到开封日报社工作。从内勤到摄影记者,无论是下农村还是进车间,他一直兢兢业业。“在报社的两年我受益匪浅,新闻摄影就是从那时入门的。”张锡佑说。
1964年,张锡佑到开封的《支部生活》编辑部当摄影记者。1972年,他被调入开封市毛泽东思想宣传站(现在的市文化馆)工作,负责摄影创作的组织和辅导工作,直到退休。“这么多年来兜兜转转,始终没有离开相机。”张锡佑说。
张锡佑老师用过的相机。全媒体记者 赵文建 摄
荣誉满身 初心依然不改
这些年来,在省级和国家级摄影大展中,张锡佑拿了数次大奖。可他荣誉虽满身,初心仍不改。
70年摄影生涯,穷其一生,只为一刻。70年里,张锡佑一直在学习、积累、沉淀、再学习。即使他在摄影界已有很高的威望,但从未间断过学习。
“小时候只读过几年私塾,认字不多。”张锡佑说。接触摄影后,他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开封日报社的两年里,他每天5时上晨校,白天正常上班,晚上还要上夜校。“虽然每天都很累,但充实而快乐。”他笑着说。20世纪80年代,北京举办世界黑白大师安塞尔·亚当斯摄影展,他为了一睹大师的风采,独自一人跑到北京排了很长时间的队才如愿看到摄影展。至今,《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等报刊,张锡佑每期必读。
这么多年来,张锡佑一直有记学习笔记的习惯,每本笔记本上都记录着摄影的各种知识和他的学习心得。其中一本红色笔记本,他从1956年一直保存至今,像宝贝一样珍藏。
文革后,市文化馆(当时叫市群艺馆)的工作转向群众文化的普及与提高。当时,各单位负责宣传的人员急需学习摄影知识和技巧,摄影创作现象也已萌生。在此形势下,张锡佑发挥特长,和同事免费开办摄影培训班,因材施教、倾囊相授、不计名利,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
张锡佑不仅喜欢摄影,还喜欢暗房工作。为了更好地冲洗出有层次感、图像细腻自然的照片,他一进入暗房就是10多个小时不出来。为了提高暗房技术,他还独创了很多暗房里用的工具,这都源于他对摄影的热爱。
张锡佑老师展示他的作品。 全媒体记者 赵文建 摄
美不胜收皆因心中有画
信手翻看张锡佑的摄影作品,记者看到他在飞机上、车间里、人梯上等处捕捉的镜头。那些光影交错下的画面像一首诗,亦或是一个故事,带你进入灵魂的深处。
1977年,张锡佑想从创作的角度拍摄龙亭大殿。于是,他每天5时准时守候在龙亭湖畔,仔细观察太阳初升的位置和光线变化,一观察就是半个多月。一天,他终于按下快门,捕捉到了晨光中龙亭大殿最美的画面。为了捕捉一个镜头,张锡佑往往不遗余力地去观察、思考。“摄影不单单是按快门,更需要思考,需要用心去感悟。”张锡佑说。
摄影师只要用心,作品就会带上灵魂。《鼓魂》这幅摄影作品为张锡佑带来了不少荣誉:他抓拍了鼓手们敲鼓跳跃的动作,画面动感十足、充满力量,表现出了中原汉子的浑厚和有力。为了这一瞬间的抓拍,他经常观察鼓手的表演和动作。在冲洗这张照片的小样时,张锡佑在暗房里呆了大半天,经过构思,将人物跳跃的腿部和背景加以虚化并压暗,用技术和光影效果把画面升华,最终成就了这幅作品。
为了捕捉一个时代最精彩的场面,张锡佑总是走街串巷,一走就停不下来,即使退休后也没有停歇。他拍摄了《古城春早》《水城水韵》《古皇城根儿》《古城风情》系列作品,最近还要把这些照片结集出版。“算是对自己摄影生涯的一个小小总结。”张锡佑说。
与往年不同的是,从今年开始,张锡佑出门拍照时要带上三脚架了,因为他端相机的手如今会时不时地抖。即使如此,他仍然深入观察这座城市,用自己深厚的情感、扎实的摄影技术来记录古城。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