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 | 邯郸国棉一厂(一)那个已然走远的大院
日期:2024-08-05 09:26:55  点击: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图途之说

家里有个微信群,某天家姐在群里转发了一份音乐相册叫《国棉一厂大院》。母亲看过以后感慨道,你们姊妹几个不要忘了棉一的养育,曾经喝着一厂水长大。父亲说,万物都有盛衰的自然规律,那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辉煌。翻开相册,看着曾经熟悉却又逐渐模糊的大院,《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背景音乐烘托着,眼角不禁有些湿润,记忆像溃堤的洪水肆意蔓延、流淌。

邯郸国棉一厂,大家习惯叫她“棉一”或者“一厂”。这个称呼包含了国棉一厂厂区和生活区为一个整体。如果说一厂大院,那就多半是指生活区了。

计划经济时代习惯把生产区和生活区采用“前厂后店”式布局,就是厂区与生活区分为两个区域但是相连(或相近)在一起。国营邯郸第一棉纺织厂始建于1951年,五年后的1956年建设了一厂生活区,两个区原本是一个院子,七十年代光明大街建设时将厂区与生活区冲开分置在了道路两侧。

棉一纺织厂选址定在邯郸曾经有一段往事。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国家经济建设百废待兴,中央号召地方政府“生产要抓工业”。为了响应国家指导政策,原邯郸镇政府结合本地情况谋划建设一座棉纺织厂,此想法层级上报到中央以后与中央要在全国棉花主产区建设几座大中型棉纺厂的“国策”不谋而合。冀南棉海、峰峰煤炭、滏阳河水、京汉铁路所赋予的原材料、能源、动力、运输等的确具有在邯郸建设棉纺厂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后不久却传来消息称纺织工业部的选址意见确定为邯郸镇或安阳县,二地选其一。时任中央财经委主任的陈云同志了解情况后力排众议,批示:“建在邯郸为宜”。自此一锤定音,国棉一厂选址建在邯郸。

我一直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邯郸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迫切需要经济建设,邯郸以富集的煤矿、铁矿资源以及冀南棉花主产区等资源优势成为国家基础工业建设的重点城市。以国棉一厂始建为起点,邯郸进入基础工业蓬勃发展时期,国棉二厂、三厂、四厂陆续开工建设,其门前的主干路也由此命名为“联纺路”,意取联合纺织厂之意。几个棉纺厂的建设还相继连动了邯郸棉机纺机、织染印染、经编纬编等厂建设。其时,邯郸纺织工业一派欣欣向荣。不仅纺织业,围绕钢铁、煤炭产业建设的邯邢煤炭基地、邯郸钢铁、华北冶建、国营汉光、中船718所等大批外地驻邯企业云集邯郸,并由此奠定了邯郸经济产业基础。一时间,大批来自北京、天津、上海、东北等地的专业技术人才汇聚邯郸,更吸引了邯郸附近的邢台、安阳、聊城等地人才流入。一个开放、包容的邯郸正在兴起。大量外来人员不仅带来了人才和技术,也随着他们带来了家乡的“南腔北调”,从此“普通话”成为继“邯郸话”之后的“官方语言”。一厂大院则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亚文化——天津话。就像邯郸本地人调侃自己的普通话为“邯普”一样,一厂大院流行“邯郸天津话”。好像没人对此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和考证,一个流行的说法是来自于天津人。邯郸国棉一厂由天津纺织帮助建设,建厂时大量的天津纺织技术人才来到邯郸,除了纺织技术以外他们还带来了“天津话”。据说一厂子弟学校开始建校时大多由天津老师任教,这自然影响了学校里的一厂子弟,于是同学、老师之间的公共交流逐渐流行为天津话。久而久之,这成为一种有趣的现象,一厂子弟们在家里用来自父母的口音沟通,而在公共场合则用天津话交流。我想这与当时的一厂相对比较封闭有关,毕竟大家工作、学习、生活基本都在“大院”这个圈子里。

一厂厂区戒备森严有门卫把守,属于闲散人等谢绝出入的“禁地”。作为一厂子弟绝少出入厂区,只知道各生产工序流水线式相连,进去的是棉花,出来的是布匹。据说有清花、筒并捻、织造、整理等车间,却从没有看见过。职工生产分为“三班倒”(早班、中班、夜班),每天3班,每班次8小时,保证24小时昼夜不间断生产。曾经在厂外向里眺望,一排排厂房,锯齿状的屋顶,形式独特、壮观。

一厂大院始建于1956年,分为三种建筑格局(户型):甲字、乙字和丙字。厂领导和高端技术人员住甲乙字,而绝大多数职工则住在丙字。那时的建设模式叫做“自建公助”,就是职工个人出资120元,国家统一建设后房屋归自己居住。据母亲讲,其时的120元属于巨款,一般职工都拿不出。厂里的政策是首付50元,剩余部分分七个月,每月扣工资10元直至还清。

从规划布局上看,一厂大院建设形式规整、简洁,生活便利。大院里东西、南北两条主路呈垂直十字交叉。交叉点中心矗立一座高大的毛主席像,这也是大院的地标性构筑物,大家习惯把那里称为“主席像”。十字路的北端为家属院的主要对外出入口连接陵园路,这个地点俗称“大门口”。十字路向东则直通厂区。七十年代光明大街修通后,家属院增添了光明大街出入口,这里被称作“东门口”。相应地“大门口”也偶被称作“北门口”,用以区分北、东两门。“主席像”的位置交通便捷四通八达,规划把这里布置为公共活动中心,百货部、浴池、煤场、粮店等公共设施依次向西延续过去。家属房大多为平房,自北向南排了若干排,大概有2-30排的样子。每排十户一组,自西向东排列,每排大概六、七组。如果某人说他住在“×排×号”那就大体知道他家的具体方位了。这种家属房户内不设水房和厕所,每组的房头才有一个公用水龙头,十家共用。厕所则均为公共厕所,整个大院散落设置几处。这种生活方式自然简陋且不便,但增加了许多公众交流机会,促进了邻里的亲情。家长里短、鸡鸣厨香也都随之散落在了水池旁和“吃了么”的见面问候里。

后来听说大院整体改造搬迁了,忍不住回大院转了转,只为去走走看看寻找当年的记忆。此刻却发现那里早已面目全非了,一排排平房早已被高楼所取代,只能从散落的遗留里忆想出当年的景物。

国棉一厂大院走了,渐行渐远,只留下曾经的辉煌和遥远的记忆。

今天行车驶过滏阳公园,棉一厂区那些锯齿状的房顶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钢筋水泥的丛林——一处商业地产正在兴起,似在孕育着新的希望。工地四周围挡布满了广告——“66年棉一 …传承工匠精神”。

我想这也许是在向棉一曾经的辉煌致敬吧。

此刻汽车里充塞着苍凉孤寂的许巍那首《故乡》:

总是在梦里

我看到你无助的双眼,

我的心

又一次被唤醒。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