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塔(三)敕勒歌的回声,应县木塔
日期:2024-07-25 15:39:47  点击: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 霜雪堂

形状在大平原见过,在汉唐历史中见过。
那是一千多年前,契丹民族长途跋涉,跨越千山万水,为了生存成长,连年征战,也是为了和平。
它们沉默无语,它们无需言语,这个曾经见证过中国最高的木塔,看着人来人往、星辰轮转。
风吹草低见牛羊,深爱的一首大气诗,也许人人心底都有同样的痛。
你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曾经叱咤一世,歌啸半生,一朝玉山倾倒,酩酊大醉于山巅。
脚下云雾翻涌,头顶霹雳炸响,身边狂风呼啸,这一切,只不过在杯中酒上掠过了一层鱼鳞似的波纹。

直入云霄的应县木塔,建成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968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楼阁式木构建筑。。
作为楼阁式木塔,高67.31米,采用纯木结构,依靠斗拱、梁架等木构件的巧妙组合和相互支撑,形成了稳定而坚固的整体结构。
塔身“六檐八角,上下皆巨木为之”,平面八角,六檐五层,每两层之间都设有一个暗层,实为九层,形成了“明五暗四”的独特布局。
木塔的内外装饰十分精美,塔身各层檐下均设有斗拱,斗拱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既具有结构功能,又富有装饰效果。
塔内还供奉有塑像,以及壁画、雕塑等艺术品,展示了辽代文化的繁荣。



应县木塔历经多次地震而不倒,其抗震性能得益于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施工工艺。
浴千年风霜雨雪,抗无数雷击地震,乃至箭镞炮击,屹立依然。
岁月的风霜斑斑点点洒在塔上,与秋雨一起,伸手一触,有季节的秋意,也有历史的秋意。秋雨无声,银灰色的雨丝斜斜地飘扬开来,撑开伞,方听得淅淅沥沥的雨声。雨水打湿树枝,伞骨冰凉,执伞的手也冰凉。
契丹,这个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民族,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以游牧为生,后来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强大的辽朝。
辽朝时期,契丹民族与中原的宋朝形成了长期的南北对峙局面,但正是这种交流与碰撞,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契丹民族在继承唐朝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辽文化。
     他们不仅学习了中原的农耕技术、手工业和商业贸易,还吸收了儒家思想、佛教文化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九百年前的匠人采木于此,斧锤的钉凿声由近及远,远到九百年前的风雨中。那风雨是辽代的风雨,很多年后,还有辽朝的风雨。前朝的风雨烟消云散,前朝的风雨亦不绝不止。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脍炙人口的《敕勒歌》,生动地描绘了契丹民族及其祖先生活的草原风光和游牧生活。
敕勒川,作为草原文化的象征,见证了契丹民族从游牧到定居、从草原到中原的迁徙与融合过程。
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契丹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历史。
在雄浑广阔的田野上,契丹人与汉人共同劳作、共同生活,共同书写了民族融合的壮丽篇章。
天地正苍茫,前心不可忘,隔在远远乡。古老的应县释迦塔,是深情的回望,更是中国文化的深深敬意。
风雨如晦,风吹雨,风里有雨,雨带着风,风雨不止。
银灰色的细丝交织出一张韧而细密的网,人在网中,世事在网中。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