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水,总是那么可亲,作为维系生命的源泉,水的存在,容纳了万物,观照了万物。因此,它也从物质形态的水,流淌到历史的大江大河中,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元素,被赋予高贵的精神特征和审美情感。
今以水为镜,打开我们认识古铜镜的一扇窗。
一
有关铜镜起源的版本很多,客观地看一定是和古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古代先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可以用眼睛感知自然,感知他人,但是如何才能看到自己呢?正是因为人类认识自己的需要。
水面闪着静静的日光,树上结满了青色的果子,散步在林间的白鹿,仰头弥望天空。
人类的祖母、部落的女酋长坐在水边,她披着长长的青丝,低眉弯腰,水面映出她婉丽的娇容。这是远古的时光。
《庄子》载:“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远古时期,先民只能借助自然界平静的水面所映出的影子来观察自己的容貌。在陶器发明后,就用陶盆盛水来照面,后来又发明了铜器,则用铜器盛水照面。
郭沫若在《三门峡出土铜镜二三事》一文中写道,在铜镜发明之前,“古人以水为鉴,即以盆盛水鉴容,此种水盆即称为监,以铜为之则作鉴……普通人用陶盆盛水,贵族用铜盆盛水。”
铜鉴
唐兰《殷墟文字记》:“余谓监字本像一人位于盆侧,有自监其容之意。”“监”繁体作“監”,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監”字,为会意字,字形像人俯视器皿,从水面照看自己的容颜,即“人监于水”形,故“監”本意应当是“照视”,此时“監”指“水镜”。
春秋时期,“監”字意增多,且随着青铜器的广泛应用,容器多为青铜制作,于是加“金”旁演变为“鑑”表本意,因照视用的器物是镜子,故引申意又为镜子。“鑑”又异写作“鑒”,今简化为“鉴”。此时“鑑”便成了上古水镜的总称。
民国学者梁上椿在《古镜研究总论》中提出了“镜由鉴来”的观点;郭沫若则更为形象地认为,铜镜“即由铜水盆扁平化而成镜”。
那么,最早的铜镜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传说上古时期,大约距今约5000年前,铜镜的使用起始于黄帝。《轩辕黄帝传》这样记载:“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黄帝内传》也说:“帝既与西王母会于王屋,乃铸大镜十二面,随月用之。”在人们的心中,黄帝是“人文初祖”,是精神的图腾。黄帝之镜就是神镜宝镜,它不仅赶走了黑暗,给予了温暖,而且也传递着人文的力量。
历史之谜随着考古发现而逐渐被揭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尕马台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各有一面铜镜出土。据碳14法测定,齐家文化的年代距今约4000多年。由此可见,从上古传说到齐家文化,铜镜发现史已经萌芽,这也是我们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铜镜。
齐家文化 齐家坪镜
今天的我们,可展开想象,当考古工作者从4000年前的甘肃齐家文化墓葬中,轻轻拨开尘土,当铜镜出现的刹那间,历史的沧桑和世纪的风尘相逢在一起,那是一种怎样的交汇和感动?
中华民族的第一面铜镜,清辉初照,古朴动人,写的是春秋密码、铜镜长歌。
二
金代 仕女观鱼镜
这是一面金代仕女观鱼镜,圆形,圆钮,钮部左侧山岩瀑布直泻而下,激起层层浪花,叠流成溪,缓缓流下,有鱼儿自在戏水;钮部右侧河岸有一女子双臂相合,搭在弯曲的树干上,倚树颔首;清风徐来,衣带微飘,风姿绰约,神情安逸;碧水清澈映人,女子凝眸望着水中自己的影子,若有所思。镜中画面静雅,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
“水”在镜中出现,有某种象征意义,既是构图元素之一,又为女子倚树观水、凝神相思增添了衬托的美感。镜中女子,夫君或是远行,或是戍边。女子思夫心切,于是常常来到村边河旁,遥望丈夫出门的方向,盼望有一天看到丈夫回乡的身影。低头再看看水中的容颜,孤影无人相伴,一番相思涌上心头;落花和流水,自顾自地飘着流着,也不知道飘到哪儿去到哪儿,那浓浓的相思像水的波动。“风乍起,吹皱一池清水”,不是风动,是心动。
汉乐府诗曰:“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诗中描写了与夫君两地分离的女子,收到丈夫放在鲤鱼腹中的书信,表达了浪漫的思念之情。在这面古镜里,女子心切地望着水中游来的鱼儿,你是否带来远方的书信?
有“水”元素的铜镜,在中国历代铜镜中占比较大。我们不妨沿着水的纹路,寻找铜镜水之美的艺术源头。
战国 羽状地纹镜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纷争。铜镜的设计思想充满了跳跃飞扬、活泼生动的特征,对水的思考也更加幽深玄远。常智奇在《中国铜镜美学发展史》中称,战国时期的羽状地纹镜应是水光粼粼的一种图像形式。“羽状”仿佛“浪卷”,满镜的浪卷犹如碧波荡漾。这面铜镜的背面,有两组正反排列的羽状纹和涡状纹,两纹组合意味天上地下、光掠水面,这样的组合,契合了这个时代人的审美。
还有一个铜镜图案,为12个涡状纹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意取“12时辰”,以水的流逝表达时间的特质。因此水在古代也被用来计时,漏壶就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时钟”。
历史长河,川流不息。永不断流的水,永远是生活的浅吟低唱。
在文学中,水是表达的背景、吟诵的主题。据统计,《诗经》中出现“水”字112次。
唐代 鉴若止水镜
在铜镜艺术中,以水为镜的叹咏也十分美好。如唐镜铭文有这样的赞词:“鉴若止水,光如灵耀。化客来磨,灵妃往照。鸾翔凤舞,龙腾麟跳。写态惩神,影兹巧笑。”“光流素月,质禀玄精,澄空鉴水,照回凝清”……华丽的词语彰显了大唐气质。
历史的铺陈就是这样,水的美学融于镜中,镜的使命唤醒善美。我们看到,这些思想已经镶嵌于达摩渡海镜、柳毅传书镜、洛神镜、鱼化龙镜、八仙渡海镜……江海一天,天水一色,道尽了以水为镜和以镜喻水的美学思想。
北朝时期庾信《镜诗》中写到:“玉匣聊开镜,轻灰暂拭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
唐·韩愈《寒食日出游》:“宋玉庭边不见人,轻浪参差鱼动镜。”“鱼动镜”是多么地妙不可言。
宋·范仲淹《出守桐庐道中十绝》:“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鸟儿掠过沧浪之水,影子都能照出来,如同在镜中飞翔。
宋·范成大的《晚潮》诗曰:“东风吹雨晚潮生,叠鼓催船镜里行。”也是以镜喻水。
在宇宙空间里,自然赋予人们多样的灵感,既然有以镜喻水,便有以镜喻天。唐杜牧《长安秋望》有诗云:“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言外之意是水天一色了。
明代 月样诗文镜
而我最喜欢的一首镜诗是:“月样团圆水样清,好将香阁伴闲身。青鸾不用羞孤影,开匣当如见故人。”香阁照见,温情如故,是多么暖的一件事。
三
人之性灵因水之情状的不同而各异,是水塑造了人。长江水造就了守柔温婉的南国楚人;黄河水滋养了慷慨悲歌的北国之士。
除却水对人性情的塑造,它还是最能引人深思的哲学。而哲学的本体就是“道”。
中国第一位哲学家老子有句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全书对水与道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归根到底,天人合一,是道最高的境界。
古人以水为镜,水是人心的镜子,道是最高尚的追求。
老子还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生万物,也是万物本源。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庄子也讲“道”。他的道别出心裁,以寓言形式表达,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道无处不在。
和道家一样,儒家思想与水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孔子云:“水有五德,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君子遇水必观。”这说明在中华民族根源性智慧的背景下,儒道两家的思维方式有着殊途同归的一致。
除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名句,荀子还讲过:“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鬚眉而察理矣。”人心就像盘中的水,盘正而不动,则水不晃荡,污垢沉淀在下,清澈之水在上,足以鉴人。
元代 可正衣冠镜
水是人类的知音,道是精神的高地,水即“道”也,大象无形、大道至简是中国哲学中的终极真理。因此在各种艺术门类,特别是铜镜艺术中,水的呈现语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今观水镜,多了一份生动、一份哲思,正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告诫我们无物常驻,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人类要像水一样奔腾不息,自强不息,充满对水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