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读懂“版本里的中国”
日期:2023-10-16 09:03:09  点击:
来源:浦江客的新浪博客  作者:浦江客

 在这里读懂“版本里的中国”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阁)内陈列着的珍贵古籍出版物 (图源网络)

 

在这里读懂“版本里的中国”

 

离北京中心城区约40公里的燕山脚下,一片新建的仿古建筑群依山就势,气势恢弘,这里就是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

     

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历时三年建设目前均已竣工,开馆后将全面履行国家版本资源保藏传承职责。

     

保藏古籍版本的兰台洞库1号库,是雕版特藏库,保存着汉藏蒙满四种文字《大藏经》雕版。兰台洞库2号库里,首次同台展示了《四库全书》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文澜阁古籍真本和仿真影印版本,全面呈现了“四阁四库合璧”风貌。

     

“兰台”二字,正是收藏典籍的府库之意。然而,旷世巨著《四库全书》,只有三部原本保存至今。《永乐大典》现在存世800卷,400多册,只占全书的4%。战乱、火灾、盗匪,铁蹄、灰烬、流落,再到尘世遗珠、怀瑾重拾。那些藏书的命运,何尝不是中华民族一段历程的写照?!

在这里读懂“版本里的中国”在这里读懂“版本里的中国”

(左上图)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外景(右上图)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内景

(左下图)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厅(右下图)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部分藏品

 

中国古代文献较为发达,散佚也较为严重。著有《文献通考》的宋元之际著名历史学家曾说过:“汉、隋、唐、宋之史俱有艺文志,然《汉志》所载之书,以《隋志》考之,十已亡其六七,以《宋志》考之,隋、唐亦复如是。”清代著名藏书家曹溶也曾说过:“自宋以来书目有十馀种,粲然可观。按实求之,其书十不存四五”。较典型的例证是明《永乐大典》收录之书约有七八千种,至清乾隆时不足四百年间已有较大程度的散佚,仅《四库全书》从中辑出并著录者仅有三百八十八种,存目一百二十八种。

     

其实,纵观中国历史,远远不止这些散佚的藏书!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公私藏书机构以及最为丰富的古典文献,但至今尚存者却不足十万种!据统计,中国历代所毁损的典籍不少于一百二十万卷。仅以南宋绍定年(1228~1233)以前为例,平均每年就有544卷以上的书籍损毁于灾祸。中国古代的学者,将图书遭到大规模毁坏的现象称为“书厄”。为什么在号称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中国,其“书厄”现象竟绵延达二千多年?

在这里读懂“版本里的中国”

(左上图)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俯瞰图(右上图)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外景图

(左下图)观众参观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右下图)观众参观西安分馆“丝绸之路版本展”

 

近人历史学家陈登原将古今“书厄”现象总结为“四劫”:“一受厄于独夫之专断而成其聚散,二受厄于人事之不臧而成其聚散,三受厄于兵匪之扰乱而成其聚散,四受厄于藏弆者之鲜克有终而成其聚散”。笔者对“书厄”原因粗略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是政治劫难。历代封建皇朝几乎都开展过规模不等的禁书活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除了秦史和博士官所藏的书籍外,一切史书和民间所藏《诗》、《书》、六艺和诸子百家的书籍,概送官府烧毁。自春秋战国以来所积累的诸候史记,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等书焚毁殆尽。清朝乾隆时编纂《四库全书》,一纸诏令,竟导致一日焚毁书籍60~70万部之多,清廷共焚书达13862卷,并先后毁版籍68339块。

     

二是战争劫难。公元206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秦帝国的珍贵藏书就此付之一炬。公元24年,赤眉军与更始军在长安互攻,汉宫室被焚,将汉武帝以后广开献书之路后在百年之间“积如丘山”的书籍全部焚毁。公元190年,董卓扶持汉献帝西迁长安,行前纵兵大肆烧掠,“典策文章,竞共剖散”。乱兵将用绢帛抄写的图书拆开,大的粘连起来用做车的帷幔和顶盖,小的制成口袋。汉藏书最盛时“书增三倍,以其数计之,当为六千余乘”,结果运抵长安的图书只有30余乘。

在这里读懂“版本里的中国”

(左上图)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全景(右上图)杭州分馆展示的文澜阁《四库全书》

(左下图)参观者在杭州分馆观展(右下图)“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数字化古画

 

更有甚者,是外国侵略者的抢掠毁坏。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北京皇城、衙署和民间所收藏的大量文化典籍、古玩字画等,或被抢劫、或遭焚毁,所剩无几。据史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家奇珍,扫地逐尽。”翰林院失去《永乐大典》“百零七本,其它经史载籍四万六干余本。”宫内还遗失了《历圣翰墨真迹》等难以计数的“人间难见”之珍善本。共计79309卷的《四库全书》,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时毁坏一套,1900年又被八国联军毁册数万。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我国部分文溯阁藏书均为日寇运往东京。“一二八”之役,沪浙的公私藏书损失甚巨,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文库被敌焚毁,所有涵芬楼藏书尽罹毒焰。随着浙江之杭、嘉、潮,江苏之苏、松、常等相继沦陷,东南藏书尽遇敌人劫夺、私人收藏家无一幸免。移至江苏兴化处较为珍贵的八千卷楼丁氏藏书概被劫取,甚至连北平燕京大学图书馆中的西文书二十余万册、中文书十万册悉被日寇没收。清华大学寄存至重庆的所有善本书,亦被敌机炸毁。侵华战争期间,我国的藏书损失总数在一千万册以上。

     

三是自然灾害。主要是水、火、虫等自然因素对图书造成的毁坏。绛云楼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藏书家钱谦益精心建造的藏书楼,珍藏书籍总卷数在10余万以上,其中有极为珍贵的3900部宋元版图书。康熙九年(1670),绛云楼不幸遭到火灾,宋元精刻皆成劫灰。“绛云一炬”成为江南图书的一大厄运。

(左上图)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全景(右上图)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展厅一角

(左下图)“红色印记 映照初心·红色广东专题版本展”(右下图)广州分馆一处展呈

 

从历代“书厄”现象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图书的命运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甚为密切。一般来说,当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时,典籍就生就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相反,社会动荡不安时,典籍就会面临灭顶之灾。多少民族的瑰宝毁为灰烬,甚为可惜!

      

在新建的国家版本馆里,我们读懂了“版本里的中国”!典籍聚散沉浮,国运攸关文运。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今天,“盛世修文”!“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巍巍大业、传世工程,重启于新时代。我们这一代人,正在矢志民族复兴伟业的担当。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