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话,能上一秒让人快乐,下一秒让人倍感亲切,过后又令人感慨万千?
答案是方言。无论在何时何地,方言总能凭借特殊的魅力俘获所有人。
说起东北话的“上头”劲儿,热播剧《漫长的季节》里的对白最是让人感同身受。“瞅啥呀”“气质这块必须拿捏”等“彪言彪语”, 不但引得众网友争相模仿,而且唤起了许多在外漂泊的人对于故乡的回忆。
《漫长的季节》剧照
提起四川话,你一定也感受过“果赖”的魔力。短短两个字,听着亲切又萌点十足,连顶流大熊猫花花都抵挡不住。
更不用说源自方言的“港真”“伐开心”“报看”等词汇,早已打破地域的隔阂,不仅火遍全网,还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
除了让人会心一笑,对于中国人来说,方言更像是一种情感纽带。
“中国话可以让你走的更远,而方言则会帮你找到回家的路”,听到家乡话,无论你是东北的“老铁”、北京的“老炮儿”,还是四川的“幺妹儿”,脑海中都会不断闪现出故乡的点点滴滴,生出“好想家”的感慨。
聊起方言,天南海北的人都能说出二三趣事。对于方言,每个人也有特殊的情感。但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普及,我们正在与自己的家乡话渐行渐远。
对于这条牵动着我们喜怒哀乐和乡愁的根脉,我们时常只知其表不知其里:
“辣分分”“酸咪咪”“数签签”……四川话为什么那么喜欢用叠词?
东北话和粤语,为什么都把“街”读成“gai”?
“西红柿炒鸡蛋”到了北京怎么就变成了“胸柿炒蛋”?
古代也有方言,古人又是怎么听懂彼此讲话的?
……
更鲜有人知的是,与方言一同被埋藏和淡忘的,还有一整部整绚烂的中华文明史。
几千年来,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甚至是一场战乱,都会造成人口的迁徙。当时人类远途迁徙的意志和克服艰辛的能量,可能远超我们当代人的想象。而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也跟随“行走”发生着奇妙的变化。
因此,要搞明白这些问题、加深对于家乡话的了解,就要跨过历史的长河,重历一遍人口迁移、同化、融合的旅途,才能真正懂得“我从何而来”“我们的语言归于何处”。
但即使是专业的学者,也很难把研究方向之外的方言演变了解得十分透彻。
即便你去翻阅语言学书籍,若没有直接听过这些方言,也很容易看得云里雾里。
有没有一门课,既能集结不同方言研究领域的专家,又能从不同学科侧面切入,还能听到母语方言者的还原演绎,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家乡话、感受不同地域的语言魅力呢?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