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美味
刘凤龙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这句话概括了各地人们饮食口味的主要特点。但我国地大物博,气候环境不同,人情物产各异。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各地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饭食门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她们做法独特,味道特别,彰显并传承着各自的饮食文化。我们涉县也不例外,有着许多令人百吃不厌,永远不舍的传统美食。
小米焖饭是涉县全境及周边地区比较普遍的特色饭食。她做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独特。先将锅里的水烧开,然后按水米三比一的量,把小米下入锅中的水里,充分搅拌,用大火煮熟后改用小火慢慢收尽水分即可。(做小米焖饭最好用皮厚的铁锅,这样既可以避免小米被烧焦又能减少锅巴的形成)。小米焖饭做好后,可配以炒酸菜或炒土豆丝一起吃,那可真是一个美!如果不想配菜,你可以少放些水并加适量的食盐,把小米焖的硬些,在另一锅中多放点油,葱花炝锅,炒出香味后乘热浇到焖饭上,就成了颗颗米粒不相沾粘的香焖饭了。金黄的小米颗颗油光铮亮,香味浓厚,劲道爽口,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当然也可先将你喜欢的各种疏菜切碎炒熟再添水下米,做成有菜的香焖饭,那又是另一番景象。过去物质条件差,白面稀缺,小米焖饭就算是好饭了,改善生活常吃,也是我记忆最深的美食之一。在老家有这样的说法“常吃小米焖饭,生活赛过神仙”。由此可见小米焖饭在我们涉县人的心中是多么珍重了,把她作为涉县第一美食也是理所应当。
小豆杂面抿节,更是涉县有名的特色饭食。把喜欢的各种疏菜切好煮在水里,熟透后将小豆面、玉米面、白面和成的杂面团,用抿节床抿进锅里,将炒香的干小蒜拌进抿节里,便成了地道的涉县抿节,吃起来没个饱。也有人喜欢把炒酸菜或韭花拌进抿节里吃,也是一种不错的吃法。
涉县大锅菜,不仅涉县人喜欢,近些年来也逐渐受到外地人的青睐。大锅菜的主角是猪肉、豆腐、粉条,另外根据个人喜好,可配以白菜、土豆、茄子、豆角等。大锅菜大锅菜,锅大量多,加上柴火慢炖,那真是味道醇厚,浓香诱人,是拌大米饭的绝配。久居城里的人们时常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回乡下张罗一锅大锅菜,美美的享受一顿。尤其是村里办喜事的时候,红红火火的气氛中,热气腾腾的大锅菜,更是让人食欲大增,香味弥留久远。就是城里酒店、饭店举行的婚礼庆宴,最后也少不了上一盆压轴的大锅菜。
“柿子摸窝的,赛过火锅的”是涉县人对柿子摸窝的这种美食的极好赞誉。开水煮过的新玉米经石碾磨成的面或蒸或煮成窝头,上面摊上色泽鲜红,味道甘甜的软柿子,吃起来那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只可惜,由于石碾被钢碾、钢磨所代替,地道的柿子摸窝的现在已很难再吃到了。钢碾、钢磨加工成的干玉米面窝头,使柿子摸窝的这种美食的味道大大打了折扣。
将小米在开水中煮熟后用笊篱捞出捂在瓦盆里,把切碎的老南瓜轻炒一下,然后放进捞去小米的汤里炖烂,拌上捞出的小米一起吃,我们涉县人称之为南瓜捞饭,她既扛饿也耐渴,也是涉县的一种特色美食。只可惜现在的年轻人很少会做了。
将核桃仁炒熟剁碎,拌上绵白糖和面粉油酥包在发面里幹成厚饼,两面摸少许油轻轻煎烫一下,使其硬化并带金黄色,然后上锅蒸二十分钟,油酥桃仁饼就做好了。她松软香甜,是与月饼齐名的涉县名食。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乡下人在城里的聚集融合,本来只在索堡区片流行的菜锅小卷,近几年也蔓延到了全县。将豆角、南瓜、土豆等疏菜炒起来,把两节面或者做拉面的面团幹成薄片,摸上油卷起来切成粗条,拧成小卷儿放在锅中的菜上蒸煮二十分钟,小卷儿不仅被蒸熟,而且还吸足了油盐,连菜带小卷儿一起吃,既简单又好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
先把红薯焖熟去皮,杵烂成泥后与白面和少许发面一起和成团,捏成油糕在油中煎熟,这就是红薯面油糕。她做起来既不像烫面油糕那样容易崩锅,又有一种特殊的香甜味道,外焦里嫩很受人们喜欢,是老家人过年时经常做的一种美食。
杏仁菜是涉县普遍生长的一种野菜,每年春夏之际,到处都能采到。将其嫩叶采回洗净后开水焯熟,用蒜沫、生抽等佐料调成凉拌菜,口感绵软,味道清香。这种在涉县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野菜,近来也登了大雅之堂,走上了酒楼、饭店的餐桌,深受外地客人喜欢,为涉县的旅游事业献身做出了贡献。
“白雪落沙山,蜂蝶舞蹁跹,悠悠春风里,甜香气弥天”,这是我在涉县首届响石岭槐花节上写的一首咏槐花的小诗。提到刺槐花就不能不说说槐花做成的美食———槐花楛哩和槐花饺子。选择半开的刺槐花将其捋下洗净,加上面粉和少量的水、椒盐、葱花 拌成絮状,摊在笼屉上上锅蒸熟,拌上蒜沫、生抽、醋就可以吃了,其味道清香爽口,老少皆宜。用开水将槐花焯熟后或参肉或参炒鸡蛋包成饺子,也是很好的一种时令美食。
南瓜、豆角、土豆、小米稀饭,虽然算不上美味,但涉县人几乎天天都要吃上一两顿。她不炒不炸,不油不腻,可为清淡健康。她养活了祖祖辈辈的涉县人。
家乡的美味,不仅体现了家乡人粗粮细做,细粮精做,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反映了家乡人的勤劳与智慧,更是老家的味道,是家乡饮食文化的元素符号,她承载了人们对老家永远的记忆、对老家深深的眷恋、离乡人对故乡的切切思念和根深蒂固的浓浓乡愁!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