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浩浩送中秋·辛弃疾画像 (图源网络)
哪首中秋词可与苏东坡媲美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播在人口,享誉千古,又被俗称为“中秋词”。历代词学对它评价极高,以至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讲:“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在民间亦如此,连《水浒传》里人物都说“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那么,数百年来,有没有哪一首“中秋词”可与苏轼的《水调歌头》相媲美呢?
应该说有的,就苏轼同时代词人而言,宋代的曾觌、周紫芝、叶梦得、朱淑真、杨万里、辛弃疾、戴复古等都写过中秋词佳作。其中,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无疑是最佳者。王国维先生对此极为推崇,他在《人间词话》中赞道:“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且让我们先来细品辛弃疾的这首《木兰花慢》吧。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这首词中,辛弃疾仿屈原的《天问》,向黎明前的西落之月发出“七问”: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
“姮娥不嫁谁留?”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细品这首词,能不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从月升到月落,从月圆到如钩,从明月世界的多彩的变动中,正是表现了词人对中秋明月的赞叹和惆怅之情,显然其中寄托着词人极为深沉的隐晦的家国之悲。对辛弃疾这首词的重新评价并极力推崇者,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没有王国维的评点,辛弃疾的这首词就会淹没在浩瀚词海之中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辛弃疾壮游图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写道:“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辛词以神话传说为材料,因人及月,人间、天外、海底,在跳跃动荡与多彩多姿的明月世界中,对明月的运行规律、明月主人的命运、明月的安危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词人对月亮升沉运行规律的探索步步深入,在他的词中,东西方位是移动的,打破了人们习惯思维中的方位“绝对化”,而赋予了新的方位的“相对化”,亦即有了月亮不停地绕着大地(地球)转的朴素认识。这首词具有其他中秋词所没有的科学含量,故为中秋词中奇特瑰丽的佳作。
辛词与苏词一样,都是写中秋之月。苏词是全景描写,从月升写到月落;辛词则只取月落一景作特写镜头,不写待月而写送月,不写月升而写月落。苏词由月及人,由自然意象到社会意象;而辛词只就月说月,从探索天问中构造意境。苏词由实构虚,虚实结合;辛词则从虚处设想,虚中带实,赋予明月更新奇更浪漫的境界。
可惜的是,辛弃疾的这首词在词学研究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王国维先生独具慧眼,向我们力荐了这首词。它的意义在于,今天的我们不要一提中秋词,便只知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一支苏轼中秋词。要知道,中华文学宝库中的历代中秋词,还有为数不少的优秀佳作让我们欣赏和传播!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