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良渚文化消失探究先秦疾疫
日期:2022-04-13 09:35:04  点击:
来源:浦江客的博客  作者:浦江客

 

从良渚文化消失探究先秦疾疫

良渚博物院展出的良渚人物复原塑像 (图源网络)

 

从良渚文化消失探究先秦疾疫

——古代防疫抗疫(先秦篇)

 

地处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距今5300-4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文化史。良渚先民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心灵创造了辉煌,把良渚文化引向了文明时代。然而,就这一支在当时可称为相当发达的古文化,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后,像一颗绚丽多彩的流星,在令人目眩神迷了一阵后突然神秘地“失踪”了,给世人留下一个千古之谜。为此,人们多方收集资料和证据,希望能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有近代学者在探讨良渚文化突然衰落的原因时,通过对遗址出土玉琮、神人兽面纹等器物造型和纹饰的分析认为,良渚文化的突然衰落是由于大灾(水灾)之后暴发了大疫,而大疫才是良渚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学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良渚文化位于长江下游,气候湿热,为疫病的滋生提供了合适的环境。因此在水灾与疫病的共同作用之下,完全可以让一个卫生条件并不发达的部落在突然之间走向消亡。

中国是个流行病多发的国度,流行病的记载史不绝书。中国古代的流行病常被称作疫、疾疫、疠疫等,而一般统称为疫,合称疾疫。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一些关于疫的卜辞,卜卦中的“广疫”可以视为我国流行病的最早文字记录,“疾年”是说疾疫流行之年,反映了商代人们对传染病和流行病危害的认识。据史料统计,春秋时期的瘟疫在242年间发生7起,平均34.6年发生一次。为此,墨子叹曰:“今岁有疠疫,万民多有勤苦冻馁,转死沟壑中者,既已众矣。”

 随着先秦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疾疫对人类的危害程度也越来越大。先秦时期的人们已经对疾疫给予了关注,对其发病特点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一是节气不调容易诱发疾疫。先秦典籍《礼记•月令》对疾疫的发生原因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孟春行秋令,则其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仲夏行秋令,民殃于疫;孟秋行夏令,民多疟疾。仲冬行春令,民多疥疠。”这些疾疫皆是由于节气与时令不合而致,从历史上看,春季和夏季相对较为高发。

 二是旱、涝、蝗等灾害容易诱发疾疫。《左传•定公四年》载“春三月,水潦方降,疟疾方起。”意思是说水灾之后,疟疾随之而起。大旱也是疾疫的一个重要诱因,西周末年断断续续达一百五十年的大旱,使人抵抗能力不断下降,疾疫之灾也随之而来。另外,蝗灾的暴发同样会给饥饿的人们带来疾疫之灾。

 三是战争加剧疾疫的发生和传播。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加剧了疾疫的暴发。战国时期,248年中战争达222次之多,有的战争一次投入兵力近百万人,死亡人数达数十万,大量尸体得不到掩埋,这些都是滋生传染病的源地。加之兵团作战的流动性,一旦发生疫情将会迅速传播,影响区域迅速扩大。到战国末期,出现了“天下疫”的局面。

 面对凶猛的疾疫,先秦时期人们在实践中产生了防疫思想。在《周易》中就有一些涉及防疫思想的论述。如离卦九四爻辞:“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困卦六三爻辞:“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这些话可以用来说明瘟疫突发时的情况,造成严重的大面积死亡,令人十分恐惧,人们纷纷逃避,在避疫情时,妻子都丢失了。面对疫情该如何办?《周易》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节卦初九爻辞:“不出户庭,无咎。”只要不到处流动,病就不会传播,人的感染性减少。 

从良渚文化消失探究先秦疾疫

(上图)《艾灸图》

《扁鹊心书》曰:“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强调艾灸不但可用于治疗,亦可用于预防。

(下图)《药浴图》

《黄帝内经》曰:“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提出煎水沐浴,能预防温疫邪毒。

 

先秦时期,人们对疾疫具有很强传播性已经有所认识。当时,对患有疾疫患者采取隔离治疗的方法。《周礼•天官冢宰•疾医》记载:“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这种“分而治之”就是现代医学意义上的隔离治疗方法,对医不活的人则“入于医师”记录死因和症状,为以后治疗积累经验。从云梦秦简中的《法律答问》亦可以看出,秦国对“疠”者采用极其严格的隔离方法:一是“疠者有罪,定杀”,将犯罪的患者杀于水中或生埋;二是“疠者”“当迁疠迁所”,凡疠者都要送到隔离区,以防止传染。

 先秦时期的周代,已经建立了医疗机构和国家巡诊制度。《周礼•地宫司徒》记载,周朝医疗机构中设司救一职,设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人。其职责之一是:“凡岁时有天患民病,则以节巡国中及郊野,而以王命施惠。”即发生天灾疫病时进行巡回救护,这可被视为是中国古代巡诊制度的滥觞。《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在国,天有菑疠,亲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即国家的巡诊便于及时对患有疾疫的地方进行治疗和救助。同时,地方上“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畜五味,以备百草”,对患有疾疫者实行隔离治疗。

 先秦时期,科学技术和卫生条件相当落后,人们对瘟疫的治疗大多是巫医并用,周代前期还是巫医不分,巫术盛行。《周礼•春官宗伯》记载,由大卜掌占卜,其职责之一就是卜问疫病能否痊愈。另外,与防疫、驱疫有关的官职还有大祝和司巫等。大祝,为祝官之长,“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贞。”小祝掌小祭祀,远皋疾。司巫,为群巫之长,掌群巫之政令。群巫中男巫、女巫均无数,男巫负责逐疫除疫病。女巫负责以草药熏浴,祛疫防病。

 先秦时期,人们应对疾疫的最主要做法是祭天禳灾。先秦时期由于人们对自然界变化缺乏科学的认识,对上天充满着无比的敬畏之情,尤其是对自然界出现的灾害更是又惧又忧。“国之大事,唯祀与伐”,他们将对自然界祭拜视为同战争一样重要。天子王侯们在疾疫发生时,常会祭祀天神,祈求驱除疾病。《礼记•月令》记载:“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难。”所谓“大难”,意为驱逐疫鬼的的傩祭。当然,这些禳灾活动对疾疫的发生起不到防疫作用,但对人们心理上的抚慰作用却不可低估。更何况在先秦时期生产力极为落后的时代,能让人们有美好向往,也是多了战胜灾害的一种精神力量。

 5000多年前标志新石器时代文化史的良渚文化神秘消失,在人类历史上并非个案。公元前430年,主导世界霸权的雅典爆发大规模传染病,大约四分之一的雅典人死亡,雅典文化迅速走向衰败。公元541年,称霸欧洲的罗马帝国被一场黑死病席卷,使得帝国人口锐减20%25%,强盛的帝国迅速走向衰落。公元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将瘟疫带进美洲大陆,死亡者以百万计,原本兴旺的美洲文化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瘟疫给人类文明造成何等严重的破坏。同时,也将告诉我们,人类终将战胜瘟疫,创造人类文明更灿烂辉煌的历史。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liuxiby/2022-04-13/5810.html

从良渚文化消失探究先秦疾疫

从良渚文化消失探究先秦疾疫

从良渚文化消失探究先秦疾疫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从良渚文化消失探究先秦疾疫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