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为何说赏菊勿忘“老圃”
日期:2021-10-27 14:43:21  点击:
来源:浦江客的博客  作者:浦江客

 

李渔为何说赏菊勿忘“老圃”

历史 、文化、 艺术、 清史

国画《东篱赏菊》(当代·刘大为) (图源网络)

又到秋令赏菊时,公园花圃里“黄华如沓金,白花如散金”,街边绿地内“黄花金兽眼,红叶火龙耀”,一派“满城尽带黄金甲”美妙景象。

菊花是国人喜爱之花,与梅、兰、竹一起誉为“花中四君子”。菊花最大的特点是开花晚,它不与众芳争春,宁愿在深秋季节、寒风凛冽之时一枝独秀的品格,寄寓了有骨气文人的人格期待,赢得了多少士君子热情的推崇和赞美。我现在无从知道古代有多少以菊花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但我深信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的菊花,必定在百花之中名列前茅。自从屈原吟唱出“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就与文人雅士结下不解之缘;自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菊花就成为隐士清高绝俗的象征。

 陶渊明最爱菊,家有菊圃。解官归来,他载欣载奔,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松菊犹存”,这给他以很大的心灵上的安慰。他经常以松、菊对举写诗:“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每有暇日,他便坐在青松之下,手持大把菊花,饮酒赏花。一有苦恼,他就进入菊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菊花丛中忘却人生的焦虑,进入“欲辨已忘言”的空灵虚静的境界。

中国的“菊痴”,除陶渊明外,清代也有许多让人叹赏的爱菊者。清代仁和人景亭北“性喜菊,”自称“菊公”。杭州人陈杞嗜菊尤深,至老不倦,自号“菊叟”。会稽人吴百台,家极贫,贩饼为生,但积金殆百万,乃雇园丁数人种菊,还不远千里觅求佳种。清代著名的歌妓董小宛也是一位嗜菊者。她生病三月,见人送来名贵菊花“剪桃红”,竟精神陡然大振,从此每晚高烧翠蜡,设小座于花间,始以身入,“人在菊中,菊与人俱在影中”。

数嗜菊人物,不能不提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曲家李渔,他不仅爱菊,而且对古人赏菊之说发表了不同见解。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种植部•菊》中说道:“自有菊以来,高人逸士无不尽吻揄扬,而予独反其说者,非与渊明作敌国。”意思是:自从有菊花以来,名人隐士无不对它交口称赞,而只有我却发表与之相反的看法,原因并不是要故意跟陶渊明作对。细读李渔的文章,觉得他和前人的“较劲”是有道理的。

李渔分析了人们喜爱的三种“奇葩”——牡丹、芍药和菊花的特点。他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为“天工”,他认为牡丹、芍药的美,完全依仗天工,不是由人加工出来的。培植这两种花,不过是冬天施一些肥,夏天浇一些水而已。它们开放的时候,花朵“烂漫芬芳”,不会由于人力不勤而略微减少姿态和颜色的美。

另一类为“人工”,李渔认为菊花的美,则完全依仗人力,只稍微借助了一点天工。他描绘了“艺菊”的过程。“艺菊之家”——栽种菊花的人家是非常辛劳的,“劳瘁万端,复从此始。”未下种前,要整治土地;栽种后要插标记种;分秧下栽之后,要防备干旱、忧虑水大、摘头、掐叶、去蕊、接枝、捕害虫、挖蚯蚓以备虫害;花开后,要防雨避霜、缚杖系蕊、用杯浇水、染色变容等等。

李渔叹道:“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总无一刻之暇。”如果不是这样,菊花就会跟茂盛的野菊花一样,仅可以用来点缀稀疏的篱笆而已。因此,“若是则菊花之美,非天美之,人美之也。”确实如此,在所有的花中,“艺菊”恐怕是最能表现人之巧智的。哪一种花有菊花的品种这么多?上百种、上千种,都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培育出来的。什么“银碗”、“金铃”、“玉盘”、“绣球”、“西施”、“贵妃”……数不胜数,令人目不暇接。

 

历史 、文化、 艺术、 清史

(左图)《菊石图》清•黄山寿(右图)《东篱秋菊图》清末民初•吴昌硕

紧接着,李渔笔锋犀利,直插主题:“艺菊之人终岁勤动,而不以胜天之力予之,是但知花好,而昧所从来。饮水忘源,并置汲者于不问,其心安乎?”种菊花的人整年辛勤劳动,却不颂扬他们的胜天之力。这是只知道花好,而不懂得好花是怎么得来的。饮水忘源,并且把打水的人也丢在一边不闻不问,能够心安理得吗? “人美之而归功于天,使与不费辛勤之牡丹、芍药齐观等视,不几恩怨不分,而公私少辨乎?” 菊花的美,不是上天使它美的,而是人使它美的。人使它美却把功劳归于天,这不是恩怨不分,公私不辨吗?这些言论,在当时真有点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之感!

可又有谁去想过李渔同样的问题呢?菊花原产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菊花久被文人士大夫喜爱并经花农几千年栽培,已有一千属两万五千种。千年来,它的美丽耗费了多少花农的辛勤劳作,诚如李渔叙述的那样“劳瘁万端,复从此始”、“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总无一刻之暇。”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李渔敢于向传统的赏菊文化心态挑战,公开亮出了“天工”不如“人工”的观点,敢于为“艺菊之人”这些普普通通的农民说话,斥责士大夫们“饮水忘源”,真是难能可贵!

不可否认,李渔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也有些俗套,如一般士大夫文章一样,借“老圃之种菊”行为,规劝孔门弟子“砺其身心”“攻吾举业”。但他把“艺菊之人”作为孔门弟子的学习楷模,又仍不失为一篇超凡脱俗之文。李渔是个被正统士大夫讥为“平俗”、“一味优伶徘语”的戏曲家,然而就是由于他的“平俗”,使他能够接近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多多少少为老百姓讲了点话。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liuxiby/2021-10-27/5333.html

历史 、文化、 艺术、 清史

历史 、文化、 艺术、 清史

历史 、文化、 艺术、 清史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历史 、文化、 艺术、 清史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