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翰墨
——记全国优秀教师王乐同
李 广 郭秀芬
王乐同,字悦民,号惠庶,河北大名人。自幼喜爱书法艺术,历时数年,始终如一。其中,南宫碑书法艺术造诣最深,多为世人称道。
1920年,王乐同出生于一个耕读传世之家。家祖父是清末廪生,精诗文,擅书法,博学广识,名重乡里。受家庭熏陶,王乐同从小便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初学柳体、颜体,后又涉猎魏碑等名家。长橙冷膝,铺纸拈毫,历时六年。及长,又求教于张裕钊先生的再传弟子李鹤亭先生门下,悉心学习南宫碑书法。数十年临池,从未间断。李先生执教严谨,对王乐同精心教诲,严加管束。同时,对字外功夫也倾囊而教,苦心相授。王乐同多心领神会,颇得李先生的赏识和喜爱。四十年代末,王乐同的书法艺术即博得了不少名家的赞誉,崭露头角。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名派各异,它以不同的风格向人们展示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南宫碑书法艺术是这个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南宫碑通常称为“南宫县学纪碑”。创建于1886年。当时,南宫县学修造宏伟,立碑纪念。县知事李某即请名师张裕钊先生拟文书丹。因其书法雄劲刚健,苍劲挺拔,不同于历代文体,所以,学者推而崇之,即以南宫碑命题,以别于它家。它的特点是:外方内圆。每字横画,竖画笔画相结和圆转处,方中带圆,风神隽逸,圆中见方,筋骨内含,点画转折,皆绝痕迹。撇、捺、趯、啄,尤忌露锋,每画起止皆呈圆形,潇洒自如,柔中见刚,方圆适度,古朴有力。笔法口诀是:欲下而先上,欲上而先下,欲左而先右,欲右而先左,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笔锋之中,腾写着一种迅疾而又豪迈的节奏,观之,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和享受。
在探索书法的过程中,王乐同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五十年代初,他在大名县师资班毕业后,分配到段村小学任教。由于受人诬陷,被迫去职务农。尽管历经坎坷,可他对南宫碑书法艺术不敢有忘。每天演练不辍,逐步形成了浑厚、古朴的艺术风格。他相信总有一天,南宫碑书法艺术一定能够为人民所用,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981年,落实政策为春风吹到了他的家乡。10月.他正式到大名师范学校担任书法教师。这时,他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人了,秋风吹动着他的鬓鬓白发,伤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他没有哀伤,他以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坦荡胸怀,只争朝夕地勤奋工作着,走着未竟的路。
八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刚刚脱离了十年文革的劫难,书法教学的课本尚不具备,为适应乡村师范教育的特点,王乐同不顾年迈体弱,积多年心血之大成,编写了《书法知识浅谈》一书,做为学生教材。在编写进程中,王乐同打破流派之别,门户之见,强调学习书法必须以楷书入手,先求平整,后追险绝,欲神似先形似,先师古而后创新,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见异思迁。他主张学生根据个人爱好,恰如其分地选择碑帖,学生学什么,他就教什么,扶助于口诀,置学习于规矩法度之中。同时,一边教,一边亲自示范,使学生一目了然。为了促进教学,他定期进行观摩教学,与学生共同切磋技艺,案头摆满了学生的作业。
书法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在长期的执教进程中,王老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未敢懈怠。授课时,他以传统的“永”字八法为依据,举一反三,以贯彻其它笔法为目的。学生刚起步时,他主要讲授书法基础理论知识与笔法,而后涉猎结构及章法,讲练结合,使学生理解各个流派之奥妙。一年级的学生,王老师强调以楷书为主,指出这是练习书法的基础,三年级的学生,王老师则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主张在学好正楷的基础上兼学别体,双管齐下,不能只讲形似讲周正,要懂变化,求险绝重在用笔力。并以“惊人笔力古来贵,悬臂端书小字时”,告诫学生,力图使他们达到晋代书法家卫夫人所说的“力透纸背”之境界。王老师常说,艺无止境,只有不拘泥于传统文化之中,力求创新,才能使书法艺术不断进步。
中国的书法艺术,往往是作者学识、人品和翰墨修养的综合体现。近几年,王老师尽管年事已高,但他惜时如金,足迹遍及了河南、河北、西安、北京等地,博采众家之长,丰富自己的书法技艺。尤其是应人求书,从不苟且。写毕后悬之琢磨,品评再三,自觉满意,方才送出。1982年以来,他的作品遍及了河南、河北、天津、上海、北京、西安、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不少国内外友人也慕名而来,索要字幅。这当中,有国家驻外使节,有省地领导,有港澳同胞,也有民主人士,计达3000多人次,作品万余件。1982年以来,王老师的作品一直在北京地坛公园、芳泽轩书画店、文化街大千画廊展销,现已售出作品一百多件,多被日本友人购取,深得赞誉。1982年,南宫碑书法艺术又打入广交会国际市场,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王乐同治学探艺,老而弥勤。近几年,他的作品不断参加国家级、省级书法比赛和展览,获奖二十余次,地、县奖不计其数。不少作品分别载入《河北省首届书法评展精选》、《河北省百家墨迹选》等刊物。同时,王老师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关心青年书法爱好者的进步,多次被聘为省、地书法展的评委。1990年,中日两国共同举办“张裕钊体第二次全国巡展”,王老师再度出任评委。他在不遗余力,他在竭诚奋斗,他想把晚年的光和热献给祖国的书法艺术事业。
王乐同生命的艺术春天到来的似乎比较迟缓,然而,这成了他教书育人的动力。1982年以来,他先后讲授了89个教学班,4320余人,轿导了9个课外书法班,540余人,在王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不少人成为省、地书坛的新秀。其中,有三人是河北省书法协会会员,二十二人是地区书协会员,他们带着王老师的拳拳之心,在辽阔的燕赵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燕赵书法艺术发展的中竖和主力,其影响何止是邯郸十三个县。一个普通的艺术工作者,用他的勤奋和汗水,浇灌出了株株新苗,并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怎能不令人感到欣慰呢?1986年,他的学生侯淑清的作品在国家级三八妇女节书法比赛中被选展,同年10月,他的学生王贤春的作品在全国峨眉杯书法大赛中获二等奖。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86年后,他的学生就在国家级、省级书法大赛中获奖21人次。在“张裕钊体第二次全国巡展”中,在全国所有的70人中,他的学生就占17人,这是王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看到这些,王老师深感慰籍,南宫碑书法艺术后继有人。
在辛勤的工作之余,王老师还撰写了《书法杂谈》、《谈谈南宫碑》、《试谈张裕钊字体的笔法》、《书法教学方法》等论文和著作。这些论著,在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有了新发展,见地很深。1986年,王老师撰写的《南宫碑在邯郸一带的源流及其影响》一文,在《河北文史资料》发表以后,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得到了书法爱好者和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王乐同老师现在是河北大名师范学校高级讲师。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该校历届模范教师,连续三年被评为邯郸地区优秀教师。1986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他现在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中原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教育研究会河北分会理事,邯郸地区书法协会理事。1992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以“南宫碑”笔法书写的楷书字帖《滕王阁序》。深受书法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
现在,王老师已年愈古稀,可他仍退而不休,老而不歇,为造就下一代继续不懈地努力工作着。
墨香飘万里。在王老师的笔下,南宫碑书法艺术正带着满腔情爱,无限寄托,洒向大地,洒向人间。
附诗一首:赠乐同
张少逸
南宫张体承师传,书道无私天地宽。
执教辛勤桃李艳,乐同翰墨结姻缘。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liuxiby/2021-09-10/5191.html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