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小说里的“世博梦”
(左上)梁启超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封面
(右上)陆士谔小说《新中国》封面,可以看见作家梦想的城市有轨电车和越江大桥
(左下)吴趼人小说《新石头记》封面、(右下)颐琐小说《黄绣球》封面
二十世纪初由梁启超先生发起的“小说界革命”运动,促使晚清出现了中国小说史上空前的繁荣兴旺景象,也强烈表现出了变革强国的“中国梦”。有意思的是,晚清政治小说中一些作家不约而同写到了在北京举办万国和平会和在上海举办万国博览会的“中国梦”。其中,写上海万国博览会的梦想最为神奇。
1902年11月(光绪二十八年十月),梁启超在新创刊于日本横滨的《新小说》杂志上开始发表他的小说《新中国未来记》。
小说写道,那年的正月初一日,中国民众举行维新五十周年大庆典,“其时正值万国太平会议新成”,小说随即铺陈上海万国博览会的设想——“那时我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这博览会却不同寻常,不特陈设商务、工艺诸物品而已,乃至各种学问、宗教皆以此时开联合大会。”小说又说:“各国专门名家大博士来集者不下数千人,各国大学学生来集者不下数万人。处处有演说坛,日日开讲论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了。”
1905年,吴趼人发表《新石头记》,虚构贾宝玉再度入世,巡览近代中国,寻求救亡图存的良方。
小说结末第四十回写贾宝玉被友人唤醒,告知中国立宪已成,发展神速:“不到几时,中国就全国改观了。此刻的上海,你道还是从前的上海么?大不相同了。治外法权也收回来了,上海城也拆了,城里及南市都开了商场,一直通到制造局旁边。吴淞的商场也热闹起来了,浦东开了会场,此刻正在那里开万国博览大会。”“这万国博览大会,是极难遇着的,不可不看看。”于是二人径奔上海万国博览会,“一出门外便是会场,各国分了地址,盖了房屋,陈列各国货物。中国自己各省也分别盖了会场,十分热闹,稀奇古怪的制造品,也说不尽多少。”小说敷演的上海世博会场景,竟然与当代的真实如此极为吻合!
1910年,陆士谔的小说《新中国》用第一人称叙述,以梦为载体,畅想立宪四十年后的新中国美好景象。
书叙陆云翔与友琴女士乘坐地铁,二人出车站后所见情景及交谈内容如此:见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忙问女士:“这大铁桥几时建造的?”女士道:“足有二十年光景了。宣统二十年,开办万国博览会,为了上海没处可以建筑会场,特在浦东辟地造屋。那时,上海人因往来不便,才提议建造这桥的。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的与上海差不多了。中国国家银行分行,就开在浦东呢!浦东到上海,电车也通行的。”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读到这样的文字,谁人能不惊呼神奇!梁启超等三人在小说中对上海世博会的百年预言,并非完全是悬想妄测。这与梁启超他们的亲身经历有关。
1903年正月,当年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应美洲保皇会之邀游历北美新大陆,行途中他虽错过了因财政问题延期的圣路易斯世博会,但梁任公分明认识到了世博会对于提升城市繁荣的重要作用,触发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灵感。
陆士鄂的创作也是如此。陆士谔在小说中那些先进的意识、大胆的设想,一部分是受了在海外求学的弟弟妹妹的影响。同时他和吴趼人的创作,明显受到了梁启超的启发。他们在小说中梦想的北京万国和平会,适与上海办博形成前后关联,如此正显出和平与繁荣的两大主题。小说中“立宪——和平——盛会”的三大招牌性元素,是作家强国梦的文学变奏。
在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首的中国作家共同的“中国梦”,不应仅对此作单纯的文学理解,而更应该看作这其实是中华民族对未来的一种政治构想。
鲁迅在评论晚清小说“特盛”现象时说道:“‘富强’尤致意焉。”晚清的作家们“其立论皆以中国为主事”,有的用如椽大笔去想象一个未来强大的民族国家,有的用寓言去象征寄托自己的变革理想,有的则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予以描绘、讽喻国事。国家的主体形象在文学中逐渐确立起来,中国现代文学对“中国”这一现代民族国家不断进行艺术想象,呈现出各种审美形象,不同时期,面貌各异,形成一个中国形象的谱系。
晚清政治小说由于其政治和艺术上的天然不足和历史局限,不久便退出了文坛,然而,梁启超等一代志士仁人在晚清小说界革命中强烈表现出来的“中国梦”、“世博梦”,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极其珍贵的政治与文化的遗产。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liuxiby/2021-08-24/5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