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没有用?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艰深晦涩的问题。
阅读是文明的必由之路,这个俺明白。可是,所谓的“有用”,却是一个难以厘清的概念。能够“钱多多”,此为一用;道统范畴的出人头地,也是大用;而寥落蜗居的识字之人,以文化学养为用来自我慰藉的也大有其人……这些五花八门的说辞,都有相当的拥趸。所以,有用没用的,个人觉得真没必要,也不好再去添乱。
不过,说到阅读之功力,可以用不同的阶段来分层,这个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
读书的第一个阶段是接受。不管是识字及文字意义的理解,还是篇章所叙的观念皆如此。我们从文字中接受文明积淀的知识,并逐步建构起价值框架,或者是对错的理念之类,当然还有人类一路走来堆积起来的各种常识和知识。关于这一层级的定性,想来是不需多说的。
接下来,在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自我灌输,或被灌输足够的伦常、世故以后,继续的阅读活动,如果您的确是在用自己的脑子去阅读的话,必然就会偏离“接受”的轨道。
不仅是基于您自己建构的知识系统,可能还有理想化的价值理念与不太有序,裂变冲突总是避免不了的,矛盾的文字叙述会进入您的大脑,会扰乱您劳神费心营建的判断系统,而那些几乎是对立的各种理论、判识——很有可能是针对同一个事件、现象的观点,会让你无法用自己的坐标去尺量、纠结吧?假如您真的能体会到这样的困境,那么,恭喜您,您的阅读便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这种时候,您能否把控自己的情绪好尚,能否把持住逻辑——也许是客观、科学——层面的理性审视,是不是能够脱离锚定在立场优先的思维,显然就非常重要了。
在这个阶段,您会发现很多事并不是非黑即白,很多人也不是单纯的好与坏,很可能您所取舍的东西,远达不到理想的好,而只能是更不坏的权宜之选。更糟糕的是,您可能不知道该怎么选择,您开始疑惑丛生。
这样说有些抽象,我们不妨列举尚古文人喜爱的《红楼梦》来叨叨一下:您会选择薛蟠做榜样吗?还是觉得王熙凤的做派才是正选?又或是贾宝玉乐在其中的情趣生活更有意思?
当然,《甄嬛传》里面钩心斗角的胜利者也可能才是强者,有吗?如果您真将宫斗策略当作职场手册,那显然有点鼠目寸光了。您想过没有?这样的场景一直演绎下去,您的孩子,您孩子的孩子会面临怎样的“职场”呢?再有就是所谓的商场如战场,以《孙子兵法》损毁市场法则,想到诸如此类的人际争锋和“兵者诡道”般的博弈,您会转身内视自己吗?会反省自己既有的,或者还坚持着的行为准则吗?
当您不仅对现实世界有所追问,而且在读书过程中,特别是阅读虚构文学作品的时候,思虑所及不再停留在作品叙事里,不再醉心于聚焦作家捏造的人物命运,而是像一个旁观者那样,静观自省,即便年过半百,依旧想着怎么借助他者(作家)经验完善自身,而且,在翻开那些思想、理论哲思的宏论时,还有抑制不住的反驳神思,还有赤子般的疑问——哪怕是幼稚的疑问……我以为,这样的模态,便可以名之为阅读的第三个阶段。
实际上,这一阶段和年岁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休谟老师不足而立之年便写出了这一阶段应有的奇思怪想。
诚然,在下的这种分类有很大的随性感悟色彩,但我相信,只有步入第三阶段的人,才可以称之为读书人,就如子曰:坚信无疑的人不是读书人,真正的读书人总是满脑子的疑惑。
因之,阅读未必是快乐的。
尽管如此,但本人还是期望自己能够跻身阅读的第三个阶段,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哪怕胡思乱想地睡不着觉。
接受,追问,诘难和反驳,阅读的三个阶段,爱阅读的人们,你们能做到吗?想做到吗?
链接:www.handanwenhua.net/liuxiby/2021-08-16/4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