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子、小人、群等词语的含义,原意与人们所知道的差异很大。
君,最早出现在商朝。古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甲骨文“君”上部是“尹”,下部是“口”,字形从口、从尹;“尹”,类似一把砍刀(古兵器),“口”,类似于端坐高位的人。合起来,“君”就是拿着兵器、发号施令的人。
到了战国时期,又用做功臣或贵族的封号;比如大家熟悉的大恶人商鞅,他原名叫卫鞅,因带兵攻打自己的第二母国魏国立功,秦国君孝公把商这个地方赏赐给他,作为他的封地;所以他就被人尊称为商君。
“君”一词,后世又衍生成帝王之称;指一国之国君,即最高统治者,也指那些发号施令的帝王、主子、主人。
后来,“君”,演变成一种敬称;如“XX君”,日本人一直沿用这一称呼,表示对他人的尊敬。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
所以,自称君子者,一般都是帝王的儿子,或认君为父的人,比如一些攀高结贵的人被帝王收做义子,也可自称君子。
但是,帝王们一般不会称呼自己的儿子为君子,也很少允许其他人这么称呼自己的儿子,因为他们的儿子是王子、皇子。
再后来,“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君子”一词有了“德性”后,历代儒士文人以“君子之道”自我勉励,作为其行为规范。
这便是,儒生自古以君王的儿子为榜样,而“修身治国平天下”,效忠帝王“老子”的。
再者,古文字出自巫师,即儒生的前身;是儒生发明了中国古文字。这便可以理解,儒生,一方面以君王的儿子为榜样,效忠国君、帝王,另一方面又自降人格,自诩为“君子”(君王的儿子),同时还厚着脸皮把“君王的儿子”赋予了道德含义;认为“君王的儿子”即君子,是道德高尚的人,“君子”是对道德高尚者的尊称。
——他们自称君子,甘做“君王的儿子”,还自我标榜为道德高尚的人。所以,他们从一开始就炮制出了一套虚伪、媚上的儒学伦理。
其的主旨就是,君子在朝,小人在野,位高者尊贵,位低者卑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上尊下卑、上欺下、下忠上、上奸下愚的文化伦理。
它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则是,从思想上愚化国民,从而维持帝王砖痣统治。
至于被人们广传的《诗经·周南·关雎》中句子“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美好;它这意思是说,那些身材苗条,长相俊美的女子,是“君子”们的绝佳伴侣;跟“小人”即普通人是没有关系的。
有君子,就有“小人”,两者是相对应的关系。什么是“小人”呢?
小人,一指人格卑鄙的人,二指平民百姓,三指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己者自称的谦词,四指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五指小孩子,六指小一辈的人。
《汉书·董仲舒传》中,“《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祸患必至也。”
这就是那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口中的“君子”、“小人”。他还专门指出:“君子”不能为“小人”即百姓着想,为百姓做事。
《论语·阳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朱熹集注:“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
朱熹既是大儒,也是理学家,他跟董仲舒一样,既继承了孔丘的衣钵,又将之发扬光大。他还跟孔丘一样,称普通百姓为小人,不仅颠倒黑白地说小人难养,而且说小人就是奴隶。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自古以来,所有的帝王臣僚官差,不辨稼穑,不事耕作,无一例外都由百姓辛辛苦苦劳作供养着。然而,他们却瞒天过海地称,百姓难养。
在儒生对“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含义后,慢慢地,“小人”成了“君子”的“反义词”,用以专指喜欢做些搬弄是非、挑拨离间、隔岸观火、落井下石之类的人;也就是说小人就是不走正道,卑鄙的人。
那要按儒生称小人即底层百姓来理解,全天下的普通老百姓都是不走正道的卑鄙小人了;这不摆明了在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嘛!
《论语·卫灵公》中,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意思是:君子即使穷途末路,依然固守节操和本分;小人身处逆境,就容易想入非非,胡作非为。
——实际上,大多数普通百姓都安于现状,即使穷困落魄一生也不会有什么怨言。反倒是很多所谓的君子整天想着怎么整人,怎么攫取利益。
《论语·述而》中,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意思是: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实际上却是,君子在庙堂整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普通百姓只因生计艰难而锱铢必较,没办法,如果不计较,生计都无法维持。
《论语·里仁》中,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意思是:君子知晓大义——孔丘的大义是指效忠朝廷;小人只知追求利益。
——实际上,君子在追求他们所谓的“大义”的时候,既掠夺了普通百姓的利益,又享受了荣华富贵;“大义”不义也!
这就是所谓的“圣人”,既要掠取享有所有好处,还要无中生有诋毁贬低被掠取者。
“群”一词,是什么意思呢?
群,君和羊的组合。按照古代象形文字的释义,“群”指君王放牧下众多的羊;也指牲畜聚合一处,供君王发号施令。
群,也即王者之羊,也是等待着王者屠宰的众多羔羊。
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古文字发明之初衷,就是为了帮助砖痣朝廷统治奴役天下百姓。
由于自古儒生依傍朝廷而生,儒学在上千年时间扮演“国学”的角色,所以,儒家一直掌握着华人社会的“话语权”。
而且,在古代,一般人都上不起学,99.9%的人是文盲。所以,儒家在掌握了话语权后,说啥就是啥,说黑是白,说白是黑,普通人只有接受的份儿。
被这种文化腐蚀了几千年,导致华人很难出现清醒的人。一些大家熟悉的文人,要么跟孔儒一样颂上媚上,要么不自觉地充当维护砖痣王朝的吹鼓手。就连现代,也不乏这种文人,比如金庸,就是其中之一。
很多人是伴随着他小说中那些栩栩如生、出神入化的武侠人物长大的。但是,很少有人留意,他的笔下一些耳熟能详的“桥段”,是在“不自觉”地为帝王“君子”们涂脂抹粉。
有名的比如:小说中那些穷得不名一文的乞丐,整天“操劳国事”;丐帮的人天天想着如何对付金狗(金国的人),美其名曰“保家卫国,重振山河”。
四处流浪的乞丐也不想想,他们有家吗?他们之所以乞讨为生,难道跟腐朽的赵姓王朝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