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沟》是豫剧现代戏的里程碑之作, 提起《朝阳沟》人们就会想起杨兰春,杨兰春的名字,一直以来就与豫剧的发展连在了一起,与豫剧成功创演《朝阳沟》连在了一起,可以说没有杨兰春就没有《朝阳沟》,杨兰春也当之无愧的被称为“朝阳沟之父”。每次看《朝阳沟》这部戏,都能感觉到戏中浓郁的生活气息,质朴的生活语言,诙谐的生活情趣,令人陶醉。尤其享受的是杨兰春写的唱段,听了一遍之后回过头还想再听一遍,甚至是越听就越上瘾,我想这也是经典能够得以传承的关键所在吧。
(一)
杨兰春最大的创作特点就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拒绝标语式的舞台语言,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杨兰春的剧作中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质朴,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刻画出了一个个有灵魂、有性格的人物形象。细品杨老写的《朝阳沟》唱词,几乎通篇的每一个段都是名段,即使你不是戏迷都能信口来上两句“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亲家母,你坐下”等。这些唱词从字面上看并无华丽的辞藻、严谨的格律,也不怎么讲究修饰和润色,然而唱起来却朗朗上口,音韵舒展流畅,便于记忆,便于咏唱,富有感染力和煽情作用,最大特点是让人喜欢听,听了能上瘾。
杨兰春是位情感上的强人。尽管他也有苦恼,生活中也有坎坷,但他对生活的热爱、迷恋与崇拜是
例如银环刚下乡时“上山”一折是这样的:“庄稼苗绿油油好像绒毯。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王银环也成了公社社员,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空气新鲜,风景秀丽,都来自王银环的好心情,山像狮子滚绣球,岭像丹凤朝阳,水像卷帘的珍珠,庄稼像绒毡、
然而,同是这段山路,同是这个环境,也同是这个人物王银环,到了“下山”一折时,由于心情坏了。原来的新鲜、兴奋、激动,变成了灰心、沮丧、犹豫,恋人的埋怨,乡亲的误解,劳动的苦痛,母亲的病讯,此时的她不同于彼时的她,眼前的景物也就全变了(后段细述)。
杨兰春写戏最先构思的不是故事,不是情节,不是人物,而是唱词,但凡他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有了感触、受到感动,他就会先写一段唱词,来记录、来抒发、来表达,他习惯把这段唱戏称作“核心唱段”, 在《朝阳沟内传》创作过程就有一个典型例证,他当时在洛阳山区遇上过一个下乡女知青,当年的经历和银环很相似,现在的日子过的却很凄修,女知青告诉杨兰春,当初到甘愿嫁到山里来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朝阳沟》的影响。杨为此十分愧疚,他连夜写出一段唱词,就是朝阳沟内传的核心唱词,我想如此的怪招也是他的独创吧。(风吹云飞日月转,送冬去迎春归二十二年,冬来寒,春归暖有苦有甜……” “要是你爱我,我更爱你,要不然我怎能来到山区?”)
(二)
《朝阳沟》唱词的另一特点是正向抒情,反向宣叙,多向对比,宣泄人物心理矛盾冲突,紧扣
仔细研究杨兰春的唱段,会发现它很少有单纯的“抒情调式”, 也很少有单纯的“叙事调式”, 大半都是叙事、抒情混合并用。其中有一个明显规律,就是以人物思想情感为出发点,宣叙则反向宣叙,抒情则正向抒情,而且在宣叙和抒情中间,相互铺衬,多向对比,把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进行情绪化处理,激发观众增强记忆,留下深刻印象,受到过耳不忘的效果。
就拿观众最熟悉的银环“下山”唱段做个例子。银环跟随拴保上山,决心扎根山区,做一个新时代的知识农民,这是作品主题思想的人物意志。而银环下山是一种反意志人物行为,作者采用反向叙述,写下两句唱词,交代了动作指向,银 环唱:“我大步跑来小步走,恨不能一步离开朝阳沟!”然后,转入大段的正向抒情。从“山水依旧气爽风柔,……挪一步心里头添一层愁”, 到“强回头再看看拴保门口,忘不了你一家把我挽留……,社员们奋发图强乘风破浪,我好比失舵的船顺水漂流”。尤其是唱段中运用大量情景对比:”这是咱手拉手走过的路,那是我亲手锄过的早秋。这是你嫁接的苹果梨树,一转眼已变得枝肥叶稠。刚下乡庄稼苗才出土不久,到秋后大囤尖来小囤流……”这种对比出自人物的内心情感,又流归人物的意志河道,最后推往正向抒发的高潮” ,“走一步看一眼我看也看不够,挪一步一滴泪气塞咽喉……走一步退两步不如不走,千层山遮不住我满面羞。我往哪里去?我往哪里走?好难舍好难忘的朝阳沟……”
另外,《朝阳沟》的唱词还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反复、对比等,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达到了雅俗共赏、清新脱俗的艺术效果。
如银环的唱词:“老支书好比是望远镜,二大娘好比是气象台。我思想变化她知道,冷热不定她能测出来……朝阳沟人亲地可爱,为建设新山区,我永不离开。”这段话中银环把老支书和二大娘分别比作望远镜和气象台,比喻的运用把银环对老支书、二大娘对她帮助的感激和对朝阳沟的无比热爱表现了出来。还有二大娘给她外甥回信的片段中:“干起活也像他在前线打仗。他说咱山沟里是个聚宝盆。你写上老小孩他说我是钢骨铁筋。你写上……再写上,你也来咱村落户,高中生来山沟当了农民。”二大娘把干活比作打仗,把山沟比作聚宝盆,还把自己的身体说成钢骨铁筋,连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生动描摹出朝阳沟里的劳动人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热火朝天的景象,同时也在大的方面衬托出了当时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美丽画面。
(三)
要说杨兰春是“唱词寿星”,这一点毫不夸张,在劳动和生活中杨兰春创造和丰富了戏曲语言的范式,很生活化,很贴切。他的语言朗朗上口,易学易记,又不乏幽默感,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儿。
先举例:李支书在栓保家第一次亮相,就被银环妈误解为普通群众,没有官样官气, 说话也是家长里短“设计自己搞,图样自己画,修一座水电站土法上马”, 言简意赅,令人回味。
另外,随处可见的或是一首民谣,或是半首民歌,或是两句农谚,亦或是老百姓的几句顺口溜,这些元素被杨老机敏而又恰当地引用于唱词写作中,糅合得体,发展流畅,铺陈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元素产于民间,饱含着山野的清新、泥土的芳香,生动质朴、自然流畅,有着诱人的新鲜感和对观众的亲和力。例如“墙上画马不能骑,镜子里的烧饼不能充饥,好牛不调不能拉犁”“给你一个
当然,唱词里自然也少不了咱们武安落子的元素,例如“棉花白,白生生,萝卜青、青粼粼,麦籽个个饱盈盈,白菜长的
杨兰春老先生是从我们武安的“深山野沟”里走出去的戏剧大师。今年又恰逢杨老诞辰100周年,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想当年杨兰春在戏剧界是何等的人物,可眨眼功夫几乎就要被人遗忘了。作为一名武安人,我除了感慨岁月的无情,也更加觉得确实应该有人来写写杨兰春了。
“人也留,地也留,难舍难忘的朝阳沟,难舍难忘的杨兰春……”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